周村·胡同記憶:梅家胡同的老房子

2020-12-27 騰訊網

這條胡同叫做梅家胡同,是周村古商城的大街東邊的保安街上的許多胡同之一。

保安街曾經叫做下溝街和福鶴街,北起現在的新建路,南至絲市街口,再往南才叫做保安街,後來從北頭新建路起一直到南頭棉花市街的這條南北街就統稱為保安街了。保安街如今也已經進行了開發,街道比原來寬了,路兩邊的老房子也基本都沒了。

過去保安街路東由北向南依次有馬家胡同、尚家胡同和勞家胡同,路西則是旗杆胡同、電話胡同、梅家胡同、石家胡同和新街。梅家胡同就是保安街路西由北數的第三條胡同了。

如今,保安街兩旁的胡同僅剩三條:旗杆胡同還剩了半截;梅家胡同基本完好,但是胡同裡老房子基本都沒了;新街還在,但老房子也拆了一半多了。保安街上其他的胡同都已經變成了記憶……

梅家胡同裡過去有好幾處好院子,現在僅剩下胡同口路北的這一個門了。

這個門裡,過去曾經是中長行小學的一個分校,院子裡四面房子都是教室。

1957年,筆者上小學,就是在這個院子的南屋的教室裡開始讀一年級,也就是圖中那扇鐵門的紅磚房子。

我們的第一任班主任老師,是個女老師,叫崔文軒,信仰上帝,信奉獨身,直到文革時,年老了才找了個老伴渡晚年。崔老師人極其和藹,非常有親和力,深得學生愛戴;教學極有耐心,不僅教書,亦在教人;母性光華如同聖母,亦師亦母,我輩從她那裡得到多多的關懷呵護受益匪淺。

這個院子的對面,過去是一個大場子,被當作中長行小學的操場。操場的西邊是一個土臺,充做會議或演出的舞臺。操場有一籃球場,整個操場是土的地面,春天大風颳起,學生們在操場上玩,撲騰的塵土飛揚,一個個都變成了小鬼,就算是這樣,我們還是珍惜課間的時間,忘情地在操場上嬉戲打鬧,非等到老師手搖著鈴鐺催促多遍,才匆匆跑回教室上課。

這就是我們曾經的教室。從1957年冬至1959年夏,我們在這間房子裡上了一年半時間的課,在這裡開始了知識的啟蒙,在這裡度過了大煉鋼鐵的時代。

1957年入學還不是正式的小學,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學前班,我們學習的是漢語注音,「ㄅㄆㄇㄈㄉㄊㄋㄌ」,今已辨認不全。

58年暑假後開學,國家推廣拼音字母,重新開始學習「bpmfdtnl」,當時老師也是從頭學起,想法子喚起我們的學習興趣,記得對字母「ù(就是U上面加兩點)」的用法,就編成順口溜:「衣瓦鴨,去疙瘩」,所以到現在用到這個字母仍然記得如何準確的使用。當年的推廣非常有力,使我們打下紮實的拼音基礎,直到現在,對於拼音依然運用自如,六十多了,電腦上打字絲毫不怵。

1958年,中央提出大煉鋼鐵,十五年「趕英超美」,全國熱火朝天一派狂熱,遍地開花到處是土高爐。我們年紀雖小,也停課投入其中。人小不能直接參與煉鋼鐵,也不能去運輸,任務就是粉碎鐵礦石、石灰石和焦炭。我們主要勞動地點是銀子市南頭現在的大染坊所在的大院子裡,過去這是一個染坊,場地空曠,豎起幾隻高爐,燃起日夜不熄的爐火。

我們人手一把鐵錘,還有帶木把的鐵圈,一隻手用鐵圈框攏住礦石,另一手舉錘子使勁砸開。最難砸開的是礦石,石灰石和焦炭就容易的多了。當時天寒地凍,我們戴著大人用的有橡膠塗層的線手套使不上勁,只好光著手幹,震得手上裂了許多深深的口子,每砸一錘都疼得要命,血流出來馬上就凍結了,再砸就又震裂。

那年我被評為大煉鋼鐵的積極分子,到工人俱樂部參加了區裡的大煉鋼鐵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會上得的獎品是兩支帶有橡皮頭的鉛筆,兩個帶有漆面的軟面抄,一條白毛巾和兩盒蛤蜊油。這蛤蜊油就是用蛤蜊的空殼裝上潤膚的有香味的凡士林軟膏,這在當時可是好東西,手上的裂口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鉛筆和軟面抄向同學好一通炫耀,蛤蜊油則與同學分享減少了疼痛。

轉眼間,五十多年過去,往事依稀,恍若眼前。老房子還在,我們卻都老了……

【來自黃河源博客,特此致謝!】

如果您需要店鋪宣傳、產品推廣、品牌投放

掃描二維碼 關注周村往事的點點滴滴

相關焦點

  • 360全景漫遊十八個半截胡同,來看一看通州老城最後的記憶
    請您掃描下面的二維碼,坐在沙發遊樂場上,開啟我們今日的360全景胡同漫遊之旅~ 在360全景漫遊中,您可以看到南大街、萬字會館、中街胡同、悟仙觀胡同、胡同老宅、清真寺胡同,不妨仔細找一找,看看這裡是否有您留下的腳步~
  • 胡同西餐尋味記|胡同裡的12家西餐廳
    本期我們推薦了 12 家胡同裡的西餐廳,希望能為你的胡同之行帶來更多選擇。RAMO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方家胡同64號電話:010-84035004—  胡同「串」點:方家胡同 —而拼歷史,方家胡同一樣有料,早在元大都時代就開闢了這條胡同,清代的火器營馬隊也曾駐紮在這裡。胡同 13 號、15 號曾是循郡王府(循郡王,乾隆皇帝第三子),建國後曾任方家小學校長的老舍曾在該處居住過。
  • 天津的老胡同
    圖片來源@胡同裡的辛巴翁天津的老胡同是多少人對兒時生活全部的記憶大有「大胡同」、短有「百米胡同」、 窄有「耳朵眼胡同」、彎有「襪子胡同」...老街坊們,今天他家燉的肉,明天她家炒的菜,後天誰家熬的粥······有時還會在鄰居家裡留下吃飯,鄰居家奶奶弄的麻醬和白糖夾死麵餅格外好吃。現在說來好像鄰居家「吃嘛都倍兒香!」
  • 胡同記憶中的它——蒲葵
    (圖片來自網絡)不僅如此,年齡稍大一點的朋友一定對蒲扇也相當熟悉,在過去的老北京胡同裡,夏日炎炎、蟬聲鳴鳴,一個馬扎兒,一把蒲扇,那絕對是胡同裡的「標配」。(攝於熱帶展覽溫室內)如今胡同裡的蒲扇雖已少見,但我們記憶中的它卻未曾遠離。胡同裡的蒲扇
  • 胡同檔案丨育群胡同
    胡同檔案丨育群胡同 2020-08-06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難忘的雨兒胡同3號 姥姥 姥爺家
    作者提供   1961年於姥姥、姥爺家   我的姥姥、姥爺從50年代一直到去世就住在雨兒胡同3號,現在的7號。小時候我常常到姥爺家找表姐、表哥玩,有幾個片段我還記得很清楚。用力扳動架子的扳手,架子就會將糞桶底部掀起來,糞便順勢稀裡譁啦的倒進糞車的儲存罐裡,糞車一來半條胡同都臭氣燻天,我們會捂著鼻子,瞪著眼看工人師傅倒大糞,有時眼睛會被氨氣燻得睜不開。那時候大家都不覺的他們髒,因為從小就知道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全國勞動模範,和掏糞工人時傳祥親切握手。
  • 通州中倉街道蓮花寺社區馬家胡同「胡同主事」的一天
    昨日早上 7 點半,中倉街道蓮花寺社區馬家胡同的「胡同主事」高崇豔大媽和往常一樣手拎掃帚,步履匆匆走出家門,巡查走訪、清掃胡同、宣傳垃圾分類、胡同議事廳開會……開啟了她忙碌的一天。馬家胡同位於有百年歷史的南大街,這裡屬於通州區的老城區,小巷狹窄、出租戶多、停車密集、往來人流量大,管理起來不容易。2017年「主事」制度在這裡落地生根,一群善於處理問題、受居民認可的退休大爺、大媽,被居民推選為「胡同主事」,在他們的努力下,老胡同煥發了新活力。
  • 舊北京的「八大胡同」是什麼樣子,它們又是哪八條胡同?
    「八大胡同」的由來  其中比較出名的妓院,那麼舊北京的「八大胡同」可謂是「榜居前三」了。  在清朝的時期,便有了八大胡同這一說,因為而妓院大部分在珠市口北、前門至和平門之間,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八條胡同的,故有了「八大胡同」這個名字的由來。
  • 從五道營胡同改造看開封胡同未來
    本期主要內容是五道營胡同,先介紹一下胡同的歷史吧!五道營胡同,明朝屬崇教坊,稱武德衛營。據傳此地為明朝守城的兵營駐地,故名。清朝屬鑲黃旗,稱五道營。武德衛營,即武德衛駐地。民國後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小頭條、小二條併入,改稱五道營胡同。
  • 北京胡同裡走出來的13位土著大明星
    王菲記憶中的家,在北京市東城區北端的和平裡街道。這裡曾經是煤炭、化工等工業系統的部委宿舍,當年那殘破老舊的單元樓,蒼白破碎的牆瓦早已被世人遺忘,能留下的僅有少數還在世的老街坊鄰居們記憶中哪模糊的名字 — 「 夏琳 」。而同樣留在街坊們記憶中的,還有她那孤單瘦弱的背影。
  • 赤峰街的老胡同
    二道街通三道街,除東、西兩條橫街外,有水泉胡同、金銀胡同等;三道街通四道街,除南橫街、大糧市外,東有軲轆把胡同,西有小角胡同等;四道街通五道街,有回回胡同、軲轆把胡同、蠟楊胡同、駱家胡同、東太平街胡同等;五道街通六道街,有小驢市胡同、車家胡同、協泰亨胡同、孟家胡同、白家胡同等;六道街東南通八溝道(現鋼鐵街),有南雙廟胡同、馬家胡同、李家胡同、南新街胡同、半面街胡同
  • 小胡同大名堂,這個胡同裡可都是名人!
    胡同,源於蒙古語。也就是從元朝開始這個稱呼的。 閒下來後,有時我會從郊外來到市區的胡同小巷裡,感受和找尋老北京文化歷史的氣息。 細細尋覓,北京胡同的幽深曲折,四合院的濃鬱文化,大雜院的生活氣息,個時期的文化生活商業烙印……在每條胡同裡依然留有餘香,耐人品味。
  • 平安周曉鷗錄製《北京胡同我們的家》唱出「老北京」氣質
    近日,「歌唱北京」原創歌曲徵集活動收到了一首非常有「老北京」氣質的歌曲《北京胡同我們的家》,由良辰作詞,趙佳霖作曲。歌曲充滿了閒適、自在的北京氣質,也讓聽眾感受到對北京胡同深深的依戀與熱愛,以及對北京母親一般的深厚情感。
  • 老北京胡同這麼多,最古老的胡同是哪條?
    說起老北京,人們總是會想起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北京胡同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如今已經成為了北京人生活的象徵和北京文化的體現。舊時老北京的胡同,遍布整座北京城,老北京民間有句諺語說:「有名的胡同三百六,無名的胡同賽牛毛」。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北京城的胡同之多。
  • 《老炮兒》:胡同還是那條胡同,北京已不是那個北京了
    六爺有個家裡留下來的老房子,位置在銀錠橋往西、恭王府東邊的小金絲胡同兒。他開著小賣部,養了只八哥,賣三元老酸奶。這附近已經成了「老北京胡同遊」的景點,操著口音的遊客來問他:「新街口怎麼走」,他懶得搭理。他住的這一片歸地安門派出所管,紅顏知己「話匣子」的酒吧開在後海,有心事的時候去什剎海滑冰,贖人前一天和哥們兒一起到景山上看看紫禁城,最心愛的鳥也埋在景山。
  • 海柏胡同16號 逝去的光陰 兒時的記憶......
    海柏胡同之所以聞名,是因為它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在這裡不僅有名人故居(朱彝尊,孔尚任),而且曾有三位京劇名家在此居住過,海柏胡同19號曾是京劇世家葉盛章的寓所,是胡同中最好的一所宅子(文革期間閒置了下來,66年住上了來京串連的紅衛兵)。胡同的東頭路北5號是京劇名家茹富蘭(葉氏三婿之一,也就是葉盛章、葉盛蘭的姐夫,葉少蘭的姑父)的住所,京劇名家谷春章的家就住在他的旁邊。
  • 北京胡同的味道
    原創 舒怡然 怡然的空間北京胡同的味道文|舒怡然 記憶中,北京的那條胡同是有幾道彎曲的,從我們學生宿舍大門走出來,一直朝北,便是「興華胡同」。 胡同口那位賣冰棍的老大媽,從初夏一直站到深秋,宛若是一種守候,給這條胡同平添了俗世的生機。她的嗓門永遠那樣嘹亮,「小豆冰棍!小豆冰棍!」一聲接著一聲,穿過胡同的寂靜和灰色,落進古槐樹濃密的枝葉裡。 走到胡同的盡頭,才知道原來這剛好是另一條胡同的起始,恰好構成了一個完美的「丁」字,可這條街的氣象卻是大不相同了。
  • 核心區40餘條胡同實現不停車 胡同因此靜下來
    記者曾多次逛老城區的胡同,步行體驗並不佳。五六米寬的胡同,見縫插針停著各色小轎車,留給非機動車和行人的不過兩三米,若有汽車開進,行人非得停駐躲閃,老人、小孩更是惶恐不安,若再有「嘀嘀嘀」的喇叭噪音、剮蹭等引發的口角,胡同的清淨韻味便瞬時一掃而光。作為過客尚可忍耐一時,但胡同老住戶只能對此攤攤手,「小時候那清淨舒適的胡同真是一去不復返了」。
  • 《胡同的故事》:說的是胡同,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胡同的故事》,收集了冰心、季羨林、汪曾祺、梁曉聲、畢淑敏、王蒙等四十幾 位名家的散文,各人講述了有關北京胡同的故事。這些作家中,有些在胡同中居住了數十年,有些則只是於胡同中短暫居住,每人對胡同都有著不同的感情與感受。
  • 北京胡同|②乾麵胡同:無數大師曾經徘徊的街巷
    乾麵胡同呈東西走向,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西石槽胡同、東石槽胡同相通,北與東羅圈胡同、西羅圈胡同相通。明朝就叫乾麵胡同。據傳,乾麵胡同得名於胡同東口對面的祿米倉胡同,祿米倉胡同,是明清貯存官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