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上 7 點半,中倉街道蓮花寺社區馬家胡同的「胡同主事」高崇豔大媽和往常一樣手拎掃帚,步履匆匆走出家門,巡查走訪、清掃胡同、宣傳垃圾分類、胡同議事廳開會……開啟了她忙碌的一天。
馬家胡同位於有百年歷史的南大街,這裡屬於通州區的老城區,小巷狹窄、出租戶多、停車密集、往來人流量大,管理起來不容易。2017年「主事」制度在這裡落地生根,一群善於處理問題、受居民認可的退休大爺、大媽,被居民推選為「胡同主事」,在他們的努力下,老胡同煥發了新活力。
7:30 一天的工作從入戶走訪開始
入戶走訪
指導垃圾分類
「疫情防控常態化了但意識不能放鬆,尤其咱這大雜院,大家進出一定戴好口罩,家裡做好消毒。另外,垃圾分類咱得從源頭上就得做好嘍。」早上7點半,趁著居民們還沒上班,高崇豔就在胡同裡巡查、逐戶走訪,在一戶居民院內,高崇豔一邊叮囑做好疫情防控,一邊從兜裡掏出小民情日記本,記錄居民垃圾分類的情況,並進行指導。「分類垃圾桶都發放給每戶了,咱得正確利用,把可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分開裝。」
高崇豔介紹,入戶走訪宣傳是「胡同主事」最基本的工作。「別看胡同只有200多米,每天都得來回遛上二十多趟,入戶宣傳垃圾分類、排查安全隱患,遇到突發情況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就通過手機微信群向社區上報,民情日記上則記錄著每戶家庭的基本情況,平時走訪時不斷及時補充更新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高崇豔猶如胡同居民的管家,每天面對的都是瑣碎的民生小事。
8:30 胡同議事廳共商垃圾分類
張貼宣傳頁張貼宣傳頁
10:00 胡同口值勤把好安全關
聽居民心聲聽居民心聲
「您不住在這條街吧?得配合測體溫。」在胡同口的值勤崗,高崇豔對進入南大街的每個人逐一測體溫,並仔細查看陌生人員的健康寶。「老城區出租戶多,容不得一點馬虎。」一個小時的值勤結束,雖然站在太陽傘底下,但她頭戴的小紅帽邊緣已被汗水浸溼。
值勤回家吃午飯的路上,高崇豔又遇上了幾位居民諮詢事情。邊走邊聊,她回到家已經快12點了。此時,老伴兒已將熱騰騰的飯菜端上桌。
胡同議事廳的小會議
13:00 翻日記梳理居民訴求
翻閱民情日記
匆忙吃過午飯,高崇豔翻出了自己的民情日記,上面記錄著上午還沒辦完的居民求助,她要一一梳理,然後聯繫社區處理。當上胡同主事至今,這樣的工作日記本她已經積攢了一大摞,裡面記錄著工作的點點滴滴,有每天做完的事,也有明日計劃、本周計劃和每月重點工作等內容。
14:00 步履匆匆服務不停歇
消毒消毒
下午兩點,高崇豔又開始了早上的忙碌節奏:清掃胡同、消毒、巡邏走訪、入戶宣傳、匯總居民需求……幾乎一刻都沒有閒下來。
「胡同主事工作很繁瑣,看似都是小事,其實不然,如果哪一件事情沒辦到位,對居民們的日常生活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需要我們既專業又要用心。」高崇豔說,為了更好服務居民,她還在不斷學習「充電」。問起是否後悔當初的選擇,她笑著說:「其實,居民也帶給我很多感動,每次聽到他們說感謝的話,我就覺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18:00 結束一天的忙碌
叮囑居民注意安全
晚上沒有排班值勤,傍晚六點,高崇豔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家路上,看到一位居民正在苫蓋房頂,她走上前叮囑他注意安全。
一天下來,她的微信 步 數 顯 示 18000 多步。她說自己每天都要走 15000 步以上,有時能超過2萬步。
在中倉街道,像高崇豔這樣的「胡同主事」 還有很多,除了南大街的蓮花寺、白將軍、悟仙觀三家社區,另外 10 餘家社區也早已推行「樓門主事」制度。這些「主事」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帶動著每個家庭、每個社區一起參與到志願服務中來,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通州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郭麗君
編輯:楊莉
責任編輯:李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