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銀河補習班》絕對是今年到現在最值得拿出來討論的一部華語電影。
這種討論倒不是因為它好,或者有解讀空間之類的。
而是它引發了一場影評人,影迷和普通觀眾的離奇對立。
這種對立體現在與這部片相關的方方面面。
評分上,在影迷群體為主要受眾的豆瓣,評分6.3,堪堪及格,而且仍有不斷下跌的勢頭,
但在另一個主要受眾為普通觀眾的淘票票,評分高達9.1,超過9.0的《復聯4》,與《流浪地球》並列今年最高分華語電影。
票房上,雖然電影媒體罵聲一片,豆瓣首頁也幾無好評,但依舊擋不住觀眾手拉手撐起票房。
讓《銀河補習班》在點映階段就強勢破億,坐穩了暑期檔頭把交椅。
鄧超到底拍了些什麼?
弄出那麼大動靜?
《銀河補習班》
從一篇文章說起吧。
前幾天看到有同行發了一篇文章叫《銀河補習班:不夠好,但真誠》
寫的很客觀,也無意中道明了開頭提到的那一場紛爭的原因:
觀眾從情緒出發看到的是真誠,影評人從專業出發看到的是不夠好。
但要我寫,它可能還得對調一下:
「真誠,但不夠好」
有區別嗎?
有。
一個是亮點大於缺點,一個是缺點大於亮點。
我更傾向於後者。
但也還是得客觀的和大家把優缺都聊聊。
一
先說優點,《銀河補習班》很真誠。
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鄧超拍這部片的初衷,畢竟作為兩個學齡孩子的父親,在創作中產生這樣的思考傾向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中所涉及的很多理念,觀點,也都是鄧超真的想要和觀眾討論的,它不像以前《悲傷逆流成河》那類電影,是借公共議題的殼去拍狗血愛情故事。
它沒有消費,而是真誠地在表達。
比如他敢製造對立。
第一個對立是個體和集體,一個普通工程師和龐大的國家機器之間的對立。
他敢把官員互相踢皮球,瀆職,貪腐給拍出來,雖然是點到為止,但在目前的中國電影創作環境裡,實屬難得。
另一個對立是傳統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對立,這也是貫穿全片一個矛盾。
它通過設定兩個角色化身,讓主角馬皓文代表素質教育,學校教導主任代表守舊的應試教育。
再讓他們不斷地去衝突,投射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現實交鋒。最後達到對應試教育中那些頑疾弊病的批判。
包括對於目前教育體制中,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習慣的呼籲也非常吃重(思考這個詞,在全片出現了有十次。
另一方面,這些對立中也夾雜了很多柔情。
把父子關係作為了一條暗線,在一次又一次衝突中發揮串聯和情緒助推的作用。
更巧妙的是,這種特殊父子關係又在電影最後的20分鐘,用一個兒子的選擇反過來折射出了社會的現實和苦味,值得嘖摸。
二
但真誠歸真誠,它能力不足也同樣明顯。
最主要的是它在探討這些東西的時候,實在太浮於表面了。
片中大部分的觀點是通過鄧超的嘴巴說出來的,停留在文本層面,說教感非常濃。
而且對自身教育觀點的證明缺乏說服力,每一次都是用對立方的愚笨或者自以為是來獲勝,再以獲勝去證明自己教育觀點的正確。
這點你在看片的時候可能不會有特別強烈的感覺。
但你只需要看完後細想一下,教導主任,任素汐演的媽媽,包工頭,甚至最後那個行賄不關門的副局長,這些對立方,哪一個不是臉譜人物,哪一個有智力可言?
甚至在後期為了凸顯鄧超角色的光輝,已經直接讓對面的教導主任這個角色變態了。
本身他就只是一個老派的教育工作者,代表教育改革中的保守派,他最大的惡至多就是盲目追求升學率,應試學習,歧視差生,還算符合我們讀書時候碰到的某些老師。
但到後期,這個角色直接失控,成為了一個大惡人。
前期因為馬飛是差生,所以讓他退學,這個動機是站得住的,畢竟他影響到了學校的升學率。
但後期馬飛明明已經考進了年級前100,成為了一名尖子生,主任卻依舊想方設法去讓他退學,幾乎和前面的人設動機相悖了。
後面就更加誇張,為了保住學校的聲譽,不惜讓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流浪漢,自生自滅。為了學校出狀元,讓馬飛放棄飛行員特招。
這基本上已經是一個不存在一點善念的惡人了,典型的反人性式道德泛化:
反派設定反人性,只要有一點惡,便處處惡。
這確實很好的凸顯了鄧超教育觀點的英明,但如果把這些人的惡,犯蠢全部摘掉,鄧超的那些教育觀點在電影中根本談不上有證明和探討。
三
更讓我感覺不舒服的是,整個馬飛的教育過程都是真空的。
大部分人應該都讀過高中,你們真的能在裡面看到真實性嗎?
我看不到。
因為它在設置戲劇衝突的時候發生了一個錯位,鄧超始終沒有敢去觸碰高考,或者考試這個制度。
當然,這個我能理解,畢竟電影要過審上映,限制了表達。
但既然你反對這樣的應試教育,那為什麼在電影中衡量教育成功的標尺,還是考進年級前十,還是那個賭約?
有人說,因為鄧超想證明素質教育也可以在應試教育體制中拿高分。
但最大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
電影一開始,馬飛成績差的原因並不是有自己的愛好,或者特別擅長某一方面,也不是因為老師沒有因材施教,沒有遇到素質教育。
而是完完全全的因為逃課,不做作業,遲到,這樣的學生不管放哪一個教育體制裡都是差生啊。
這個前提就出了問題,後面馬皓文的教育方式更是站不住腳。
我希望大家仔細想想。
在這樣的應試教育體制中,用馬皓文那樣不做補習書,不做試卷,每天就看0.1釐米的教科書,看完剩下時間都請假去旅遊的教育方式,考年級前十你們覺得可能嗎?
我不認為這種方式有錯,我也贊成素質教育改革。
但我極其反對電影這樣把素質教育過程服務於應試教育的結果。
這讓這部片子某種意義上產生了一種誤導性,讓很多學生覺得體制不需要改變,只要我們改變學習方式就好了,反正也能考年級前十。
但問題難道不是我們應的那個「試」,在衡量標準上出了問題嗎?
這個衡量標準得到矯正,學習方式自然會跟隨去修正。
很可惜,電影幾乎和這點背道而馳了。
三
除了人物設定的問題,它還有劇作上的問題,特別是故事裡的各種元素的堆疊,讓人摸不著頭腦。
我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在一部反思教育的電影裡塞進那麼多的無關元素。
你不是拍《夏洛特煩惱》《乘風破浪》那樣的喜劇片。
幹嘛要加那麼多時代金曲和歷史事件進去,而且全部都只當做背景板,走馬而過,非常多餘。
你也不是拍《流浪地球》《戰狼2》那樣的科幻片和主旋律。
幹嘛要花那麼多的篇幅,那麼滿的情緒去拍火箭發射,拍全民族大團結,跟劇情又沒有任何關係。
沒必要,也不可以。
寫在最後
當然,即使罵了那麼多我也依舊不覺得《銀河補習班》是一部爛片。
光憑它的表達和勇氣,我就可以給它掌聲。
但還是希望鄧超們可以讓自己的能力跟上自己的表達,等那個時候再去拍片,可能掌聲會更多一些。
今晚的掌聲+口水,私以為也是我作為一個觀眾對《銀河補習班》,對鄧超們的最好尊重。
音樂/愛的箴言-鄧超
配圖/《銀河補習班》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
「各有態度」特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