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和鄧麗君有名的老歌手,陳美玲現在不是她迷人的喉嚨和輝煌的過去,而是她的育兒秘籍。
作為史丹福大學生的博士,陳美玲有一套育兒觀。作為三個兒子的母親,她用自己的智慧把三個孩子送到史丹福大學。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能知道養育孩子的壓力有多大,一個孩子很難培養才能,更不用說三個淘氣的男孩了。
但陳美玲不僅教育了三個兒子,還培養了優秀的人才,很多家長對她的教育方法感興趣。
面對家長們的疑惑和渴望,陳美玲慷慨地發表了自己的育兒秘籍,總結了5點,值得家長們收藏學習。
第一,學習與遊戲相結合
孩子們的本能是玩耍,父母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壓制,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寫完作業後再玩。這種育兒理念是分割孩子的學習和遊戲時間,聽起來很有效,但實際上並不科學。
陳美玲建議家長們結合孩子的學習和遊戲。她的三個兒子小時候,陳美玲總是帶著孩子出去玩,在孩子玩的時候提問,調動孩子的思考。
在這種學習和遊戲相結合的氛圍下,孩子不僅可以享受,還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第二點,經常鼓勵孩子
中國式父母最常見的育兒手段是壓迫式教育。父母們總覺得鼓勵孩子滿意,成績下降,所以選擇以班級第一的成績刺激孩子的進步。
但是,這種方法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逐漸抵抗。
因此,陳美玲建議父母經常鼓勵他們的孩子,因為他們吸收父母的愛作為養料,鼓勵他們的孩子更喜歡學習。
第三,偶爾滿足孩子的願望
孩子就像一個小精靈,總是充滿小小的願望。
家長們可以在孩子學習成績進步或學習狀態良好時,偶爾滿足孩子的願望。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用玩具作為報酬,也許有的孩子今天不想洗澡。父母滿足這個小小的願望,反而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實現下一個願望。
第四,看外面的世界
想讓孩子成為有才能的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讀萬卷書,另一種是走萬裡路。
陳美玲認為孩子想學習,走萬裡路和讀萬卷書是分不開的,但也有適合讀萬卷書的孩子,也有適合走萬裡路的孩子。所以,她認為與其讓孩子上補習班,不如帶孩子去見外面的世界,開闊他們的視野,擴大他們學習的界限。
陳美玲的孩子們喜歡的東西各不相同,所以她根據孩子的喜好,帶孩子們去不同的地方學習玩耍,水族館、公園、百貨商店等。
作為父母,我們也可以學習這一點,讓學習融入生活,讓遊戲融入學習,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享受學習的過程。
不一定要帶孩子去多遠、多高級的地方見識世界,我們周圍的自然是孩子學習的好環境。
迄今為止孩子的思想和結構發生了變化,有助於孩子的學習。
第五,消除棍棒教育
不僅是陳美玲,現在很多專業的育兒專家也禁止監護人實施棒教育。
孩子們被打的時候,表面上改正了,但他的心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因此,教育好孩子是最重要的。陳美玲強調,這個講道理不僅僅是講大道理,更多的是進入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下次不再犯。
棍棒教育只能拉遠彼此的距離,傷害孩子的心靈成長,非常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