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太像1988!」「又抄1988?」
剛播完的青春劇《如此可愛的我們》,再一次被貼上抄襲韓劇《請回答1988》的標籤。這已經是國產青春劇第N次被指抄襲。上一次中招的是前兩月熱播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往前推還有《我在未來等你》《人不彪悍枉少年》等等。
拋開有些劇粉鑑抄襲著實苛刻,一部劇實在算不上「萬物起源」。但這些國產青春劇也確實共性明顯:背景設置在90年代至千禧初年,N男N女的交叉組合,嬉戲打鬧的輕喜劇風格,講述友情、愛情、親情交織的故事。
當懷舊成為一種固化的類型模式,即便內容沒有摻水,受眾心裡的茶葉也是越衝越淡。
真正的這波國產青春劇起源,應該要追溯到2016年。「三無產品」《最好的我們》橫空出世,沒有大明星、沒有大導演、沒有大製作,也沒有墮胎、車禍、背叛等「狗血」情節,竟然從一堆明星加持的「疼痛」青春劇中突圍,播放量突破20億,豆瓣評分高達8.9。
《最好的我們》不過是講一個清新懷舊的校園故事,服化道置景更真實一點,演員演得更自然一點,便能讓無數80、90後社畜集體高潮,掀起一股對學生時代的懷念熱。這一下,讓不少人嗅到了「懷舊」是門好生意。
於是乎,以饒雪漫、郭敬明為代表的「疼痛」青春退場,大量打著「懷舊」旗號的小清新青春劇湧現。與2017年因《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興起的校園甜寵劇平行發展,成為青春劇兩個最高產、最強勁的衍生類型。
但問題也隨之出現,「雷同」乃至「抄襲」成了這批青春劇撕不下來的標籤。記憶符號被反覆使用,懷舊故事已被掏空,類型的瓶頸顯而易見。
單從海報,就能看出懷舊青春劇清一色地主打群像戲。
通常來說,群像戲裡沒有絕對的主角,看點不再是單個男女主的情感刻畫,而是以描繪好幾個人物的互動為主。每個人物被分配到的戲份比較均衡,每個人物的性格與家庭環境也會有鮮明差異。
但無論是《如此可愛的我們》裡的家屬院五個孩子,還是《人不彪悍枉少年》裡的飛車五人組,這些青春劇的五人組合,怎麼看都像是《請回答1988》裡「雙門洞五人幫」。《如此可愛的我們》連小時候的視覺海報,都和《請回答1988》很像。
不僅數量上巧合都是五個人,而且組合裡面總會有一個女生,跳脫不了《請回答1988》裡德善的人設,性格大大咧咧、行為神經大條、成績墊底學渣,笨笨的「可愛廢物」。
《人不彪悍枉少年》的女主楊夕不僅人設和德善像,連髮型都和德善一樣。
既然有了學渣人設,學霸人設也不能少。《請回答1988》裡有德善的姐姐寶拉,《如此可愛的我們》裡女二李漁,以及《人不彪悍枉少年》《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裡學霸男主花彪、吳智勳。
最後一定少不了搞笑存在般的男生人設,是喜劇氛圍的最佳調節器,《如此可愛的我們》裡,這樣的人設由喜劇感十足的童星尤浩然扮演,也就是國民情景劇《家有兒女》中的小雨弟弟。
但公允的說,以此鑑定抄襲,硬糖君是不認同的。有些類型創作就是這樣。在沒有《請回答1988》的時候,90年代少女角色,大抵也是齊劉海童花頭的造型,不信請看年輕的高圓圓。而五人組合、學霸學渣搞笑擔當的配置,也是我們對青春群像的標準想像。
抄襲不至於,可套路是肯定的。擺脫了以男女主愛情戲為主的偶像劇窠臼後,青春劇又陷入了群像戲的套路。
好的群像戲不僅是能打破小情小愛的故事格局,更應能通過不同的人物來傳達不同的價值觀,並因眾多人物勾勒出整個時代面貌。
然而這些懷舊青春劇,對於時代背景的刻畫,大多停留於表面。通過人物獨白和布景裡90年代明星海報、雜誌、磁帶CD等一筆帶過的比比皆是。
毋庸置疑,《最好的我們》之後,青春懷舊劇製作水準往上提了一大截。從美術置景到服化道,舊彩電、收音機、小賣鋪……「年代感」的呈現上真實許多,硬糖君都想追問哪裡可以買到這些懷舊同款。
從主演到配角的表演與臺詞,也自然許多,連復古音樂都配上了。但問題就出在人物性格、故事厚度上面並沒有「懷舊核」。人物的行為邏輯經常過於當代,全然不符合90年代思維。
說白了,國產青春劇的懷舊,以前連基礎活兒都做不好。現在能把基礎活兒做好了,接下來應該考慮更深層次的追求了。
如果玩不了深層次的,為什麼不換年代,拍當下00後或者更早年代的青春劇?
圈內一位70後老闆,曾被問為什麼不拍自己年代的青春劇。他反問道:手底下人都是80、90後,你說怎麼拍青春劇比較划算?
青春劇之所以老愛懷90年代的舊,正因為現在主力創作者大多是80、90後。他們不懂00後的時髦,也不熟70後的激蕩。從自己最熟悉的年代下手,確實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單一的年代懷舊很快就審美疲勞,創作者難以突破自身年代的局限,青春劇也始終在一個圈子打轉。連劇名都像得要命,總逃不開「我們」「我」「你」。這算是青春的主體意識覺醒嗎?
而大環境又在不斷鞭策他們批量生產青春劇,等不及讓他們去琢磨換年代的事。誰都想複製《最好的我們》以小博大的成功模式。比起玄幻古裝劇動輒上億的體量,青春劇的成本普遍在5000萬以下,《最好的我們》成本僅為2000萬。
而且青春劇大多啟用新人演員,別的類型劇中佔大頭的演員片酬,到了青春劇這邊,普遍都在10%,遠低於製作費用。一般一個新人演員三個月的打包片酬才15萬,《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製片人戴璐曾透露,胡一天當時的片酬僅20萬。
再加上政策導向,懷舊青春劇更成了絕對安全牌。2017年9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呼籲劇集回歸現實題材。2019年3月,「限古令」再升級。曾經紅極一時的玄幻古裝劇大量削減,青春劇市場份額倍增。
作為最為保險且性價比高的類型劇,青春劇本身也是新人導演、編劇的「孵化機」,以及新人演員的「造星器」。不難預測,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劇集市場仍然會源源不斷地輸出青春劇。
1998年,張一白拍了被稱為國內第一部青春偶像劇的《將愛情進行到底》。如今,22年過去了,57歲的張一白又回到了青春劇領域,拍了一部《風犬少年的天空》,正式加入90年代懷舊劇大軍。
青春懷舊劇的香餑餑有多誘人,顯而易見。或許,只要00後沒有成長為創作主力軍,現有青春懷舊劇的模式就很難被打破。
而作為觀眾,懷念90年代懷念多了,真的只剩下鞭屍了。
疊加類型元素,俗稱類型雜糅,是盤活某種「黔驢技窮」類型創作最簡單的操作。近兩年,感到焦慮的從業者開始鼓吹「青春+」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呼籲類型雜糅的青春劇創新。
於是「青春+某類型」的劇集頻出,比如「青春+競技」《全職高手》《撲通撲通的青春》《冰糖燉雪梨》《浪花一朵朵》《榮耀桌球》等,涉及電競、桌球、冰球、遊泳等多種競技運動題材。但這類型大多還是突出甜寵劇元素,並未真正融入競技類型。
還有「青春+科幻」類型,《同學兩億歲》《拾光的秘密》《彗星來的那一夜》等。遺憾的是這類型還沒有市場反饋比較積極的案例,大部分劇集沒有什麼水花。
《你好,對方辯友》這部劇更是另闢蹊徑,創造了「青春+辯論」類型。這兩年臺劇復甦,青春偶像劇《想見你》的模式也可以借鑑,融入了「穿越+社會議題」,探討了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問題。
當然,還有一批創作者在試圖走近00後,拍攝了針對00後受眾的漫畫改編青春劇《閃光少女》《快把我哥帶走》。
漫改青春劇,的確是大齡創作者與時俱進的一個最佳切入口。快看漫畫的創始人陳安妮就自信地認為,等到00後再長大一點,他們平臺將是未來影視劇改編的熱門IP寶庫。
而回到最駕輕就熟的90年代懷舊類型,其實真的就沒有可創新突破之處了嗎?《請回答1988》將1988年韓國發生的大事件,承辦奧運會,民主改革,「下崗潮」等等,都融入在每一個主角生活中。比如德善為當奧運會舉國旗的旗手,拼命練習;寶拉參與首爾的學生遊行示威;德善爸爸被提前「退休」……
正是這些深刻的時代情節,才引發了韓國全民的懷舊之情,鑄就了這部現象級高分神劇。它拍的不止是一群人的青春,而是全民關於90年代的記憶,以青春劇的輕鬆詼諧,舉重若輕地描摹出國家的命運脈絡。
與《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時代刻畫如出一轍,沒有任何一處對時代的正面展現,但每一處細節上又無時無刻不讓我們感到它的存在。
改革開放的90年代,本應是一個新舊經濟轉型、新舊觀念碰撞,物質匱乏、精神自由的迷人年代。正如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八月》中所呈現的一樣,男孩曉雷曾經跟隨父親出沒的電影院製片廠,經歷了國企市場化改革,父母輩們面臨「下崗潮」,下海經商、出外打工成了時代潮流。
我們當然能理解對時代內容的反映或許會加大過審壓力,也可以揣測製作方擔心一些現實內容會成為青春劇不能承受之重。
但青春劇懷念90年代懷念了半天,卻沒有一部真正映照出那個大時代,只能說懷了個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