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知青:難道除了控訴就沒有值得說的了?

2021-02-07 30號院

歡迎光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我們雲南支邊知青是否有所反思?或者說,我們雲南支邊知青就甘於成為「可憐的祥林嫂」喊冤叫屈?甘於成為沒有家國情懷的一代人?



來源:微信公眾號「知青問題研究」、「上海知青網」

作者:吳建新


一位守衛海防的兵哥哥說:感覺你們雲南知青故事灰暗、消極、不陽光。



翻過2020年,是知青赴雲南支邊50周年,不經意間,我們支邊快半個世紀了。


當年的小青年如今已年近七旬,互相邀約在2021年以組團、自駕等出行方式重返曾經支邊的「第二故鄉」以紀念支邊50周年。


雖然知青早已成為歷史,遠離社會的視線,但「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總是會被很多知青惦記著,每當有這些知青活動,便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進入社會的視角。


近年來時常觀看央視「國家記憶」節目,那些解密的國家故事告訴國人,新中國初期貧弱的困境以及全民族幾代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付出的努力和犧牲。這些史跡感人至深,可歌可泣,離我們雖遠猶近。


感動中時常自問:我們這一批赴雲南支邊知青能夠以具有家國情懷的群體進入「國家記憶」嗎?我們這一批支邊知青有什麼值得為社會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


赴雲南支邊知青為配合國家戰略需要,響應「開發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號召到雲南支邊,無論從個人的主動申請或被動接受來講,客觀意義上都匯入了國家戰略的時代洪流,為國家分憂解難,對國家的貢獻無疑是肯定的。廣大知青是在新中國初期貧弱之時與國家共度時艱的一代人,國家今天的富強有知青的默默奉獻,也是知青的一份榮耀。


但若論赴雲南支邊知青群體以「具有家國情懷」存史於國家記憶裡,卻似乎有些糾結,這種糾結在於我們赴雲南支邊知青的傷痕文化釀成的後果。在知青自已的文學作品裡,我們給社會、給國家、給世人留下的是被迫害、被下放、被流放、被摧殘,是極盡苦難的控訴。


這些結論是經不起推敲的,但無視當時的國情需要,無視客觀存在於廣大知青中艱苦奮鬥、默默奉獻、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被極盡苦難渲染的文學作品導向成了知青的主流精神文化,卻是很悲哀的,這就是赴雲南支邊知青群體是否具有家國情懷的尷尬。


從知青大返城至今已逾4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由貧弱到富強,這裡面有之前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和默默付出,知青也在其中。改革開放也讓我們打開了國際化的眼界,知道治理國家的艱難,更加知道今天的和平年代來之不易。因為曾經與國家共度時艱,當年的知青甚至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是國家從貧弱走向富強的奠基者之一份子,這一份榮譽是當之無愧的。


但就我們這批赴雲南支邊知青作為一個群體而言,若詡以具有家國情懷,似乎有愧當的糾結。因為我們雲南支邊知青基於為國分憂的家國情懷被矯枉過正、言過其詞的文學作品及年輕人不成熟心理時期的調皮搗蛋行為的所謂傳奇故事替代了,尤其是知青早期的傷痕文學作品,因為是由主流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知青對國家的貢獻完全被掃出了歷史。


我的人際關係中除知青外還有舊故新交,因我是知青便難免會涉及一些知青話題。


有一位德高望眾的老同志說:看了很多知青的書和影視作品,你們雲南知青完了,咋個儘是些打打殺殺、偷雞摸狗的,沒有意思。


有人說:你們雲南知青好不安逸,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每天跳豐收舞。


一位大型國企的政工幹部說:看了很多知青題材的文學作品,就兩個字:控訴,控訴什麼?難道除了控訴就沒有值得說的了!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為了生活走南闖北,你們雲南知青離家遠了就鬧麻了,比起他們嬌氣多了。


一位守衛海防的兵哥哥說:感覺你們雲南知青故事灰暗、消極、不陽光。


一位桌球友聽我講當知青得到的鍛鍊,對我豎起大拇指:別怪國家!


與幾個農民朋友講起現在有不少知青返回雲南邊疆旅遊,到原來的生產隊回訪,其間有人調侃:原來逃都逃不贏的地方,現在成了好地方,當地人還歡迎你們嗎?網上傳的有知青回到支邊的「第二故鄉」打造知青康養基地,似乎功臣還鄉,希望當地政府給予特殊照顧,提供優厚的條件。這些被調侃的話裡藏著的尷尬不便深說,附合笑笑了之。


瑞麗農場職工:你們啥子都可以忘記,就是不要忘了知青



人是應該有些經歷的,人更是應該有些精神的。


1991年,《青春無悔》出版發行後,我們連隊的一位女知青對我講:書裡咋個沒有你的文章?你要是把你的故事寫出來,不曉得好多人要哭慘!我沒有想到,我把自覺自愿承擔的辛苦勞累當成鍛鍊,當成做好事,在不知內情人的眼裡成了受迫害。


我們連隊有一位個子最小的女知青是豬場的飼養員,因為是才組建的新連隊,養豬的條件非常差,三天兩頭要到幾裡地外去打豬草,豬場是在原始森林裡新墾的一片泥巴地上,晴天豬糞便臭氣燻天,雨天腳踩在豬屎尿的爛泥塘裡,其他人都收工休息了,她還在為豬趕時間剁下一頓的豬草,我覺得她是很苦的了。回城以後知青聚會時,我跟她提起當年養豬的辛苦,她平靜中帶著樂呵地告訴我:不苦啊!我不覺得苦。這種韌性,是我們知青面對艱難困苦的常態。


坦然地面對,對應了知青回城後很豪壯的一句話:有了八年支邊的酒墊底,什麼樣的酒都能喝下去。這其中蘊含著人生歷練的啟示。


對待份內或艱苦的工作有各種不同的態度,大量知青題材的文學及影視作品將知青正常的人生磨練「深度解讀」為對人性的摧殘和人權的迫害,是不客觀的、枉顧事實的。廣大知青基於平凡的「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因此被抹殺了。


兵團(農場)是搞生產的。剛到邊疆的前兩三年,年輕人尚處在有激情、易衝動、爭強好勝、逆反心強的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時期,有些知青不好好幹活,曠工、尋釁滋事、聚眾鬥毆影響生產和正常的生活秩序時有發生,這樣就會與連隊的管理產生矛盾。因為這些矛盾產生的衝突是有前因後果的,知青若是將自己列為外來人群而選邊站隊來判別是非,是有失公正的。


在重慶的表妹說:聽重慶的支邊知青講,你們在兵團的知青很慘,被當地人隨便捆綁吊打。我回她話:敢隨便捆綁吊打?想想都不可信,太誇張了,有也是事出有因,而且是極個別的,絕大多數知青跟當地人相處是好的,甚至有深厚的感情。


家人、朋友跟我回當年的生產隊,聽農場職工講知青當年艱苦奮鬥的故事,理解了我們的知青情結:你們那時候真的不容易,怪不得邊疆的人對你們這麼好。


在瑞麗的莫裡分場,當年知青開荒種植的橡膠樹還沒到割膠的樹齡就大返城了,這些橡膠樹後來成為當地農場職工的經濟支柱。他們告訴娃娃:你們啥子都可以忘記,就是不要忘了知青。


還記得我在1986年第一次重返雲南瑞麗農場時的情景,但凡見到的農場職工,都講起1979年知青大返城時正值橡膠樹開割的季節,知青膠工的突然離棄給農場經濟造成的巨大損失,講述者和我眼裡都含著淚水。


1996年,瑞麗市政府邀請當年的知青回「第二故鄉」歡度潑水節,回到原生產隊的知青哪一個眼裡不是含著思念與重逢的熱淚?真情流露出來的人性淚光,值得知青作家們挖掘。


一位曾經生長在農村的年輕朋友給我講:她們生產隊原來也有插隊知青,跟農民一樣的下田勞動,還辦牆報,辦圖書室,當赤腳醫生,當老師教娃娃,做的好多的好事,老一輩的人現在都念知青的好,你們雲南知青那麼多人,應該也做了很多好事噻?我告訴她:我們支邊知青做的好事多得很,只是我們自己講做好事的人太少了,更主要的是寫文章的人認為知青做好事的故事不悲情、不獵奇,不能成為受關注的熱點。


一位大型國企的年輕幹部聽我講知青開墾原始亞熱帶雨林種橡膠以及在艱苦生活中磨練的故事很受感染:你們好傳奇啊!如果還有上山下鄉我也想去。我告訴她:我們上山下鄉是因為國家遇到了特殊的困難;你現在上山下鄉也是可以的,是去當村官,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時間教我們讀歷史。我想,我們雲南支邊知青是否有所反思?或者說,我們雲南支邊知青就甘於成為「可憐的祥林嫂」喊冤叫屈?甘於成為沒有家國情懷的一代人?


很多知青熱心於參加各種知青聚會、紀念活動,是因為那段不能磨去的人生印跡,是因為對這一段特殊人生經歷的珍視。


年近古稀,紀念支邊50周年的組團重返邊疆遊的紀念活動,被知青稱為最後一次。


最後一次,我們從單純的初心走向成熟的理性,是否以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人生觀進行反思?


最後一次,我們應該留下什麼樣的精神文化遺產,成為後世敬仰的國家記憶?


作者介紹:吳建新,1971年成都赴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知青,寫於2020年12月26日。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師之聲

小院歡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時代的流金歲月、逐漸泛黃卻依舊溫暖的年代故事、「80」後與父母的共同記憶、閒情偶寄談天說地等。小院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情意綿綿+古韻悠悠)

微信號:GUYUNSHENZHOU

長按掃描二維碼添加關注



"尋找·重逢"


人世間的相聚與分離,有時隨著時代的漩渦讓人無法回頭,望盡天涯路,有時卻在驀然回首時,找到當初的痕跡。


我們近期特別策「尋找·重逢」徵稿啟示,您可以給我們投稿,講述你們當年的故事,尋找當年的夥伴;您也可以把您與朋友重逢的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30號院願成為老知青相聚的平臺。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相關焦點

  • 雲南/楊培慧: 東風農場:知青最深的眷戀
    帶我們去參觀農場博物館、農場知青墓地、橡膠林。向我們講述知青的昨天和今天:知青救災、知青開墾挖穴種橡膠、與農場工人一道戰天鬥地、人海戰術的知青開荒,抬鋤挖穴的人聲鼎沸,大片荒地傾注知青血汗成長的橡膠林。
  • 《知青》能勵什麼志
    所以,我不知道《知青》到底熱度幾何。媒體還是很關注的。每天都在網上看到媒體的報導,演職人員的新聞為主,爭議劇情是否美化了過去也是重要題目。這是跟一般電視劇不同的。一般的電視劇不產生美化不美化現實的問題,哪怕全是商戰、談判、別墅、豪車、美女、紅酒、高爾夫,不會有人說美化了生活。這就可見,拍攝一部去時不遠的歷史,有著怎樣的麻煩。
  • 【往事】我是知青:虎豆的「江湖」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的很多連隊由於組建晚,底子差,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經常沒有蔬菜,幾個月沒有肉吃也是常有的事。李先念說知青這個事情是四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不滿意,國家不滿意。鄧小平也說要解決知青問題。政治局、國務院開了幾次會,但是不好解決。去雲南,是中央對我的信任,臨危受命。我是農墾局長,國營農場知青鬧事,我責無旁貸。我到昆明以後,連夜到農墾局了解情況,然後和各層級的同志開會。省裡有的同志說知青造反,要公安解決,我說中央沒有這個精神。
  • 雲南返滬知青講述過去支邊,讓我想起了《孽債》劇情
    孫阿姨就是隨著當年上海知青下鄉返滬一起回來的上海媳婦,自己的過往像極了《孽債》裡的橋段,說起過去,往事歷歷在目。1951年出生在雲南省邊境的她,是個地地道道的西雙版納姑娘,性格和善,為人真誠。那個時代出生,基本上是新中國發展的見證人,祖國遇到的困難和坎坷她都經歷過。15歲時響應國家號召到遠離家鄉200多公裡的地方支持農村建設,後來工作分配到一家汽車廠,一直工作到退休。
  • 知青:牛年說牛
    爺爺說,「真的是頭牛」。後又嘆氣說,「更可惜是六月(農曆)牛,夠你辛苦的了。」直到我要上山下鄉了,老人家滴下淚,「去吧,牛是要耕田,如果你十月出世就好了,十月秋後的牛不用幹活命最好……」1966年我上山下鄉剛到海南農場,正是五六月盛夏,海南的酷陽如火,戴著草帽也會冒煙,新建隊每天除了開荒砍岜就是挖茶坑,烈日下,我們這群少爺小姐光是流汗就夠了,何況雙手滿是破了的水泡。
  • 《我控訴》他有勇氣控訴,難道我們就沒有勇氣傾聽嗎?
    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我控訴》憑藉其精雕細琢的影像塑造力,摘得了評審團大獎。但是因為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輿論問題,《我控訴》一時間被推向了風口浪尖。有人指出,《我控訴》就是羅曼·波蘭斯基為43年前的戀童性侵案的一次自我開脫。那麼事實是這樣嗎?《我控訴》到底講述了什麼?是因為作品本身的內容造成的不滿?還是對導演本身愛屋及烏式的不滿?
  • 《孽債2》被指少了「知青味」「上海味」
    記者在網上發現,不少觀眾認為,沒有啟用原班人馬,是該劇的一大失誤,長大後的孩子們明顯少了「雲南味」。更多的上海觀眾表示,該劇的臺詞很少出現上海話,令本地觀眾缺乏親近感。啟用新人實屬無奈其實,開拍伊始,圍繞著幾位主演,網友的質疑聲就沒有停止過。
  • 知青:一段歷史的記憶
    在命懸一線之中,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班長迅速拿出打火機點燃香菸,快速將點燃的菸頭去點燃剩下的炮眼。點畢,就在我們向坑道口飛跑之時,炸藥就爆炸了,強大的氣浪吹滅了汽燈,並助推著我們跑出坑道口,幸好坑道己轉了彎,否則飛石早就讓我們「光榮」了,真正是經歷了生死關的考驗。那時所吃的苦,是我人生中最苦的。年青時吃苦, 也是人生的幸運,如果沒有吃苦的歷練,人生就會顯得很平淡。
  • 「知青歲月」飛不回來的乳燕
    來到雲南以後,兩個人形同姐妹形影不離。最主要的是,當其他的知青在熱火朝天地談戀愛的時候,她們倆則按兵不動。也有一些男知青向她們射來丘比特之箭,但是她倆就是不為動容。有人說,這是一對尼姑。其實,他們各自在為自己的出路想盡辦法。雲南農場絕對是不可能再待下的地方。眼看著身邊的知青一個個回去了,誰都會動心的。調動?
  • 從「徐玲先」死亡真相 談知青歷史研究的唯物唯真唯實態度
    雲南知青大返城的成功,終結了中國這場據稱被動員1700多萬知識青年離鄉背井、時間長達十多年的上山下鄉運動。發端於西雙版納、發端於雲南的這場知青大返城抗爭的真相,有不少版本。其中上海知青瞿林仙即「徐玲先」在1978年被抬屍遊行事件,眾說紛紜。
  • 從「徐玲先」死亡真相 談知青歷史研究的唯物唯真唯實態度
    這是我在前幾天由上海市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召開的「雲南知青狀況研討會」上的發言。雲南知青大返城的成功,終結了中國這場據稱被動員1700多萬知識青年離鄉背井、時間長達十多年的上山下鄉運動。發端於西雙版納、發端於雲南的這場知青大返城抗爭的真相,有不少版本。其中上海知青瞿林仙即「徐玲先」在1978年被抬屍遊行事件,眾說紛紜。
  • 林莽,1238沒有離去——留守的版納知青
    歷史不會忘記:1970年前後,近10萬知識青年湧入雲南膠園,其中,有6萬人分到了西雙版納農場,他們分別來自北京、上海、重慶、昆明……八年後,一股回城熱潮又席捲知青陣營。1978年10月18日,景洪農場的上海知青丁惠民寫了一封致中央的公開信,要求允許知青回城。11月16日,他又寫了第二封公開信。這兩封信都是貼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首府允景洪街頭。
  • 【知青回憶】戀愛與婚姻的困惑(陳志強)
    十年的文革運動造就了十年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我們69年的這一屆初中畢業生被全體要求下到邊疆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實現69屆一片紅。學校老師接受了說服動員的任務後煞費苦心地挨家動員,數萬的上海知青奔赴黑龍江、雲南、內蒙等地。69年從上海出發的我們這批知青平均年齡17歲,到79年的返城回滬,正好十年光景。
  • 「知青歲月」勐潤初夜
    作為一名69屆初中畢業生,在那個「一片紅」 的特殊年代,我和千萬名知青的命運一樣,「自願報名」奔赴雲南邊疆。69年12月20日,這個極其平凡的日子使我終身難忘。我和龍華中學、東安中學的88名同學一起聚集在上海老北站,含淚告別父母和親友,乘上上海—昆明的知青專列向西南邊疆進發。
  • 90年代電視劇《孽債》道盡了當時多少上海知青和雲南棄兒的心酸?
    講述五個孩子從西雙版納到上海尋找自己親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經歷。《孽債》於1995年在上海臺首播,迅速創下了高收視,與其同期播映的《三國演義》在其衝擊下,由15%降為8.6%。感人且引人深思的劇情惹得觀眾直掉眼淚,片中李春波演唱的主題《誰能告訴我》更是讓人心酸。「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
  • 雲南土著講述,揭秘雲南邊陲地區的各種「巫術」
    作為一個雲南土著,特別是邊陲地帶的土著人,我肯定是要分享我們那邊的傳說。比如傣族的巫術,當地人稱之為放鬼。而景頗族的巫術當地人叫招魂或者引鬼。並且像哈尼族,佤族,拉祜族等等都有相應的一些巫術,類似泰國的降頭而又有別於降頭。
  • 紀實文學【中國知青終結】㈣天地英雄
    康國華生於1952年12月,昆明十三中初一學生,1969年初到雲南騰衝插隊,參加境外遊擊隊時年僅16歲。老康1989年回國,他在金三角戰場上整整戰鬥了2O年。在緬甸參軍的康國華老康說,眼睛失明以前自己一共參加大小戰鬥38次,可以算得上一個出生之死的老兵吧。此前敵人的子彈從未碰過他,只有一次擊斷皮帶,卻未傷及毫毛。
  • 沈喬生|知青返城後
    我辦過病退,但沒有成功。可能是扛麻袋的原因,那幾年,我後背脊椎痛得厲害,可是在X片子上,卻沒有明顯的病灶。有人給我出主意,醫生按住你,讓你彎腰,你應該喊痛,喊得鬼哭狼嚎,要裝出彎不下腰。可是我不會裝。醫生問我,痛嗎?我說有點痛。醫生讓我彎腰,我就乖乖地把腰彎下去。還有人向我傳授經驗,打牛奶針,說會發燒。我打了,一點用都沒有。這是在前期辦病退,等到發傳單的時候,什麼檢查都免了。
  • 那些上山下鄉的女知青,我說的差不多了,你們也說說吧!
    有一次,只剩下一碗「病號飯」了,兩個知青為了爭這碗面,一個知青就啐一口唾沫到面裡,他想用這辦法獨吞這碗面,另一個知青馬上也啐一口,說:「我不嫌你,咱們就一人一半吧!」這一碗破麵湯,不過是讓肚子舒服一點吧。那兒人的飯食一向很粗。一個饅頭半斤重,一個包子三兩重,一兩個月吃一次豬肉;吃豬肉那天——我那時沒有照相機,真應該叫你看看那些孩子一張張心花怒放的臉兒!那臉兒才叫漂亮好看呢!
  • 梁曉聲: 知青與紅衛兵
    他看去是我的同代人),我說:「先生,請你不要一再用『你們紅衛兵』這樣的指謂對我提問題!我這個紅衛兵當年沒有傷害過任何人!恰恰相反,我曾儘量以我能做到的方式同情過被傷害的人!我負責任地告訴你——不是所有的紅衛兵當年都如你所想像的那樣是法西斯分子和蓋世太保!絕大多數紅衛兵,其實沒打過人,沒直接凌辱或迫害過人,沒抄過家,更不一律是殺人兇手!要說可恥,我們兩國歷史上都有類似的汙點!而你們的汙點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