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喬生|知青返城後

2021-01-18 虛構與未來


       在即將進入2021年之際,本公眾號將重登沈喬生知青系列系列作品中的一些文章,以便廣大知青朋友和各界人士追昔撫今,對這場50多年前的運動進行深入的反思。尤其是當某些輿論又開始對上山下鄉全盤肯定,大唱讚歌的時候,這種反思顯得尤其重要。






               (一)



我寫了《一個知青的聲音》和《一個知青的再度發聲》後,收到許多留言,其中不少人向我提建議,你能不能再寫寫知青後來的故事?

我沒有輕易回答他們,卻陷入了思索。知青返回城裡,慢慢失去他的特殊性,和其他人群已經沒有太顯著的區別,知青和其他公民一樣,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和危機。然而,最終我還是決定寫這篇文章。我心裡明白,寫返城後的大多數知青,就是寫註定的弱勢公民。

讓我們回到1978年底,中國在南線和越南進入了緊張期,而北線,為了防止老毛子對我們發動進攻,大批部隊開進了北大荒,沿烏蘇里江、黑龍江的許多農場都進駐了軍隊。年輕的軍人荷槍實彈,鋼盔錚錚發亮,挖起了戰壕。大炮、坦克都來了。此時離珍寶島戰爭已經十年了。據那時尚在農場的知青回憶,雖然十年中戰備的口號天天在喊,但這次他們真正感受到大戰將臨的氣氛,他們恐懼、緊張。一天夜裡,部隊進入了戰壕,槍口、炮口和睜大的眼睛全都朝著北方,似乎戰爭一觸即發。所有燈都不許開,知青們躲在屋子裡,索索發抖,農場一片黑暗。

漫長、寒冷的長夜捱過去了,鮮紅的太陽從凜然的白雪中升起來了。槍炮沒有打響,沒有人流血、死亡。部隊從戰壕裡撤回來了,撤回了農場。不少士兵都凍壞了,軍醫和衛生員忙得一塌糊塗。

此刻,農場中發生了另一幕讓人不可思議的景象。一個聲音在口口相傳,大隊部在發病退表格,快去領!

一個壯如牛犢的知青問:我也可以病退嗎?得到的回答是,可以,每個知青都可以病退。

於是,知青們紛紛趕來了,他們從大田裡走來了,腳上帶著泥巴,從養雞場、奶牛房來了,身上沾著雞屎牛屎。他們從學校走來了,還沒來及放下教科書。有的確實病歪歪的,更多的卻是勁槓槓的。他們在笑,卻笑得有些奇怪,似有終於修成正果的欣慰,又有羞羞怯怯的表情。病退?病退!他們一個個竟然都是病人了,要以病人的名義返回城裡去。

大隊部在發表格,就跟在馬路上發傳單一樣。分場書記直著嗓子吼,每人一張,誰都不要搶!像是我們後來無比熟悉的商家大甩賣,又帶著無奈、尷尬、悲哀的神態。書記比誰都更清楚,明天,奶牛脹鼓鼓奶頭將沒有人擠,明天,渴求知識的孩子將失去老師,明天……

活潑潑的知青返城,卻要以病退的名義來進行,有比這更荒唐、更顯黑色幽默的事情嗎?

我一直在想,當時就找不到其他名義讓知青正大光明地返城了嗎?讓一個健壯的知青接受病退的稱號,是一種屈辱,是打在該隱額上的烙印。如果當時是迫不得已,慌不擇路,那麼,事後就不應該有正式的澄清嗎?

可是,我們的記憶早軟埋了「病退」這件事。

我不隱蔽,我曾經也是病退的親歷者。我辦過病退,但沒有成功。可能是扛麻袋的原因,那幾年,我後背脊椎痛得厲害,可是在X片子上,卻沒有明顯的病灶。有人給我出主意,醫生按住你,讓你彎腰,你應該喊痛,喊得鬼哭狼嚎,要裝出彎不下腰。可是我不會裝。醫生問我,痛嗎?我說有點痛。醫生讓我彎腰,我就乖乖地把腰彎下去。還有人向我傳授經驗,打牛奶針,說會發燒。我打了,一點用都沒有。這是在前期辦病退,等到發傳單的時候,什麼檢查都免了。

    你們是因為生病了才能回城,不生病還不能回城。反過來證明,上山下鄉沒有錯,這就是病退的邏輯。近千萬知青都成了病退青年,是病退的擴大化。反右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擴大,病退怎麼就不能擴大?

知青走了!知青走了,走了……

他們離開了,扔下許多東西。十年前,他們如潮水一般湧入農村、農場。十年後,又如潮水一樣退去。大潮的周期是整整十年。他們扔掉飯盒臉盆、扔掉棉膠鞋,破襪子、破衣爛褲。有人也帶走了木頭、黃豆、木耳。更多的人什麼都沒有帶,他們出來一個身子,回去還是一個身子,卻蒼老了十歲。

他們的心情除了厭倦、疲憊,什麼都說不上來。面對生活了十年的黑土地、黃土地,他們在心中一遍一遍問自己,真的結束了嗎?他們忽然發現,這好像不是自己,是另一個「我」的經歷。不少人告訴我,很多年了,他們還在做一個夢,在這個夢中,他們被告知,回不來了,將永遠留在那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人心就是奇怪,那時他們急於離開,要過很多年,他們心裡又重新產生對這塊土地的眷戀。不少當年的知青又歸來了,有的還攜著子女,指著山嶺、原野,告訴他們,這是我們生活過的地方。

他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知青是他們的過去時。那個可怕的夢早已不做了,他們已經沒有回不了城的恐懼了。他們此行,成了衣錦還鄉式的娛樂。

知青走了!走了……

他們來的時候有多風光、熱烈。走的時候就有多尷尬、荒誕!

留下了空空的宿舍、窯洞,地下到處都是他們的痕跡。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年輕的聲音,留下了可以無數次複述的故事。

老農民說,這些娃走了,走了。抹著眼裡的淚水,心裡十分難過。當時,以為他們來了,就永遠不走了,和自己的娃一樣了。

農村的青少年望著知青遠去的背影,默默地在心中刻下印痕。他們在知青身上看見了另一個世界,萌起了希望,將來要走進城裡去。

我曾經在七星泡農場十一場三連,指導員姓尹,他是一個退伍軍人,比我們大十來歲。他每天必做一件事,默寫連隊裡的上海、天津知青的名字,每天都默寫一遍。他曾經管過百十個上海天津的知青,都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的,這是多大的榮譽!

他每天都默寫一遍。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幾十年過去了,他一以貫之。人老了,別的可以忘記,唯獨這個不能忘記。終於,他和知青再次相聚了。說起連裡的知青,他一張口,滾瓜爛熟,每個名字都不含糊。在場的人都感動不已。

不過,還是有人沒有走出來。他們永遠停留在那個年代。

  最後一個莫希幹人,最後一個烏兌格人,最後一個知青在哪裡?在佳木斯的知青醫院裡,有專題片拍過他們,看了叫人心裡不好受。這是一些沒抗過那個時代、精神出了毛病的人,是一些回不到故鄉去的人。他們成了知青的活化石。

千萬人的代價,最不堪的部分,落到了他們頭上。

 

 

                    

                         (二)

 

知青運動的結束,即是撥亂反正的開始,新長徵的開始。是邁向民主、自由、科學的開始。當時我們還年輕,誰也想不到後來還會出那麼多事。

可以說,高考成了分水嶺,由於山的阻隔,少數知青去了山的那邊,大部分知青留在了山的這邊。

考進大學的知青,成了天之驕子。那個年代,百廢待興,方方面面都急需人才,知青大學生成了香餑餑。知青中成為作家的比較多,因為成本低,只需要一支筆,一張紙,那些奇特、豐富、複雜的社會生活成了他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絕的創作源頭。   

同樣多的是政治家和社會工作者。農村生涯,讓不少知青學會了忍耐、有毅力。同時,使他們懂得了農民,懂得是什麼是中國的老百姓。所以,一些人選擇政治,是找對了行當。

做小生意的不算,知青中做大生意的不多。因為在土地上勞作,大部分知青都比較樸實、憨厚,心眼不活。

而知青中成為科學家的更少,這裡的理由顯而易見。後文我還要專門談到。

以上這些都是少數。

大多數人在幹什麼呢?這裡,我主要以上海為樣本展開分析,其他城市應該差別不大。

那個時期。大部分回城知青處在尷尬、困難的境地。大學的門檻他們跨不進。部隊不需要他們去扛槍,再說他們也過了扛槍的年齡。工廠也不需要他們,大型國企則有自己滿滿實實的工人隊伍。一時間,他們成了多餘的人,一個在社會上找不到定位的人。既然他們是以病退的名義返城的,那麼,他們則必須繼續扮演一個老老實實的病退者。

除了少數幸運者以外,大部分進了街道工廠和裡弄生產組。他們註定在一個家庭婦女集聚的平庸無聊的地方度過自己的一生,直到自己也變成一個老婦女和老男人。

記得史鐵生寫過此類小說,那個窄小的和那些無聊、瑣碎的話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們的工作十分枯燥,折一個紙盒,穿一個紙牌,繞一個線圈,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以前,他們在廣闊天地,尚有發燙的熱血和狂狷的野心。現在,瑣碎、渺小的工作在天天磨損著他們,而微薄的薪金只夠餬口。他們的血慢慢涼下來,野心也隨之消失,背慢慢馱起來,眼神變得迷離。

我看到過一些文章,批評老三屆,說他們不思進取,不懂個體的意志和生命力,開口就是我們知青整體,我們老三屆全體。我覺得這文章的用意是好的,然而,我更願意為大部分知青作一點申辯。不是他們不思進取,不張揚個性力量,而是因為那個時代禁錮思想、毀滅教育的原因,老三屆的大多數人沒有形成個體的內力和定力,來對抗可惡的社會。

所以,他們總習慣說,我們老三屆,我們知青……內心深處,他們還是信奉「團結就是力量」這個舊式的真理。對此,我們應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可以說,從1966年5月16日開始,大部分中學生已經註定了他們的一生,註定了他們將遠離現代科學文化,成為弱勢群體的命運。從毀滅現代教育開始,他們的命運就註定了。紅衛兵在毀滅文化的同時,也在毀滅自己。當然,這並不否定他們尋找生活歡樂和人生價值的努力。

 

那個時期,中國的發展遠不如西方國家。於是,一些不甘心於生產組的知青,開始了另一種插隊:洋插隊(這裡不包括知青大學生到西方去留學)。由於他們有了第一次插隊的經驗,所以,他們並不顯得特別的緊張和恐懼,很快就在異國他鄉紮下來了。這裡,我以上海青年去日本為例。他們也打著留學的名義,他們很快發現,土插隊和洋插隊的最大區別,就是後者能賺錢,前者賺不到錢。

於是,他們發瘋似的打工,一個人打兩份工,三份工,四份工……上課只是點個卯,裝裝樣。我認識不少洋插隊的青年,那時,他們時時在狂熱和亢奮之中,目的明確了,什麼都好辦。據說有一個賺錢的工作,那就是「背屍體」。一個日本人死了,如果他住在高樓,就不能再使用電梯,必須有人把他從高樓背下來,出價都不菲。我懷疑有多少人背過屍體,但是,背屍體成了洋插隊者的一個專用術語。

亢奮的日子不會持續太久,他們開始回國了,但賺到了第一桶金。就這時候,上海的經濟開始起飛了,中國的經濟開始起飛了,洋插隊者恰逢其時,帶著第一桶金投入,買房子,買商鋪,若干年後,獲得驚人的收益。他們是插隊的幸運者。

 

此時,我們不得不進入一個沉重的、顏色灰暗的話題:下崗。

在讀者留言中,不時有人寫道,你為什麼不寫下崗?這是另一次下鄉,是更慘痛的下鄉。

不是我不寫,或者有意迴避,是因為我了解不多。後來補了這一課。

我的結論是,一個既經歷了下鄉,又經歷了下崗的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如果他沒有被擊垮,沒有沉淪,還有所建樹,取得成績,那就是更了不起。

下崗和下鄉一樣,但又不一樣。我們下鄉時都是青年,單身一人,沒有負擔。苦,不過苦一個。而下崗者都是中年以上,有的近於老年,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筐。他們大都在國企,是頂替父母進來的,相比生產組,有一定的心理優勢。好好端著一個飯碗,突然就砸了,讓回家了,能不悽惶嗎?他們有過下鄉的經歷,心理脆弱,現在是在受過傷的地方再次受傷。而且,當時社會,已經冒出一批暴發戶,面對像禮花綻放一般炫目的光亮,這些老知青心底黯淡無光。有的人自暴自棄,有的人患上憂鬱症……當然,也有人被逼到絕路上,迸發出驚人的能量。

當然,政府有政策,強令企業執行。下崗少有吃不上飯。但是,因為沒有新技術新知識,他們中的大部分被拋向了社會底層,有一個工作大都是他們擔當:保安。小區保安,社區保安,公司保安,圖書館保安……

說句公道話,雖然有政府的政策,但是大部分下崗者得到的補償,和他們以往的貢獻相比,遠遠不足。不少企業的領導,出於卑鄙的目的,內外勾結,使出各種手段,一心謀求私利的最大化,他們對下崗者的要求往往是敷衍了事,一推了之。這種惡劣行徑,很少有人追問。

現在,一些企業對高管,對主要的技術人員都實行股權獎勵制度,這是必要的。但是,我卻沒有見過對工人的獎勵。應該說,現代化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一批有過硬技術的、踏實肯幹的工人和基層人員,他們也是企業的骨幹。為了激勵他們,也應該實行股權獎勵制。

在社會分配的天平上,我們應該從傾向少數人,逐步地改為傾向大多數人。

 

 


 

                          (三)

 

知青是誰,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應該自問。我們的下一代,下二代、下三代……也會提出疑問。

如何回答?

是心裡始終有傷,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吞的人。

是一群張冠李戴,沒有多少知識,卻被封作知識青年的人。後來的事實證明,我們這一代,是和現代科學技術離得最遠的一代。

是自古以來首次發生的故事,是按照某個理論大批覆制的一批人。他們活著是活化石。過世了,就是博物館裡的標本。

他們是刻苦耐勞,忍耐力特別強的一批人。是一批特別喜歡聚會和回憶的人。

是一個受過傷,但遠沒有被傷到斷了筋骨,站不起來的群體。我們很少見到右派聚會,因為右派是一個從肉體到精神上,都被摧殘、殺死的人。而知青依然有心情來聚會。

某種意義上,知青代表了他所處的那段歷史。它是一個龐大的無以名狀的象徵物。只有了解了那個醜陋的時代,才能了解知青運動。反之,只有深刻地了解了知青運動,才能加深對那個時代的全面認識。

  

這幾年,我參觀了好些地方的知青紀念館,參觀前信心滿滿 ,有人為我們知青建館,總是好事情。但是,看不一會,就產生了隱隱的不滿和不安。隨著參觀深入產,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這裡,有當年紅火的語言和廉價的歌頌,卻沒有清醒的反省。有表面的光明,卻沒有深刻的黑暗。僅是物件的陳列,沒有主題的提升。

刻在牆上的是那首傳得很廣的《知青之歌》,卻不寫作者的姓名,變成了集體創作。而原作者為了這首歌險遭殺害,卻沒有絲毫提及。這樣的紀念有意義嗎?

現在我們知道了,當年,雲南的知青做出了驚天動地的請願舉動,他們衝破重重阻礙,攔截列車,一路風餐露宿,等他們到達北京,已是衣衫襤褸,旗幟半卷,這是何等悲壯!面對上面派來調查的官員,黑壓壓一片人齊刷刷跪下。又讓人何等不堪!是他們的行動,倒逼中央反思,重新研究,做出了終結上山下鄉的決定。可是,在各地知青紀念館,卻不見一處有關於雲南知青請願的記載。這是真相嗎?

因為失去受教育的權利,又遠離父母,知青們普遍苦悶、彷徨、消極,這都是人性的真實表現。如果不苦悶,不彷徨,反而是不符合人性。這些情緒,在紀念館裡有真實的反映嗎?

病退,是當年許多知青返城時頂著的名義,其實是對人格的極大不尊重。有這方面的丁點資料嗎?不知道,反正我沒有看見。

更有甚者,做出不恥的事情。不僅是我曾經批評過的知青晚會,還有一些言論,撿起被歷史拋棄的語言,用貌似革命的聲音,把知青運動的靈魂抽空,讓它的面目變得模糊不清。

我們這代人正在一天一天老去,很多人熱衷於鍛鍊、養生。想長壽,是好事情。然而,如果我們的養生,是喪失記憶為代價,我們會欣然接受嗎?

要想不遺忘,首先要有真實的記錄。真實的知青史在哪裡,活在我們千百萬人記憶中。

只有千百萬親歷者都寫出自己真實的經歷,客觀、真實地評判這個時代,同時,又須有司馬遷這樣不寵不驚不阿、握歷史大椽者擔綱。只有這樣,後來的人讀到的知青史,才會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具體的而不是空泛的,既有感情又有溫度的,而絕非是假大空和陳詞濫調!

一個月前,我見了一個視頻。一群老年人到香港去遊行,打著橫幅,擁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擁護5·16通知。一個個步履蹣跚,荒唐可笑。說他們是倒行逆施的小丑,還有點於心不忍。

我忽然擔心,這裡面會不會有知青?真心希望沒有,一個都沒有。因為知青經歷了那麼多苦難和厄運,不應該盲從。但是有誰能保證?

我真心地希望,知青不在「壞人變老」之列。

再來說前面提的問題。我們很少見到知青中的科學家,不是因為他們中間沒有科學家的苗子,而是因為,在他們少年時,該打下科學基礎的時候沒打。無止境的大批判、階級鬥爭耗費了他們寶貴的時間。這和種莊稼一個道理,錯過了播種的節氣,他們終於成了和科學絕緣的人。

我認識幾個知青,即便讀了理工科的博士,還是去做生意,或者改行做投行,做律師。因為在他們的孩提時候,科學並沒有在他們心中紮根。搞研究對他們來說,是勉為其難。

教訓是深刻的。所以,必須在我們的後代中培養出真正的科學興趣。

我有個知青朋友,他是真正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多次擔任輪值主席。他告訴我,他回國到北大、清華、中科大招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學生。現代的80後、90後、00後,也少有對科學真正有興趣的人。他們不是什麼興趣都沒有,而是對出國感興趣,對發財感興趣,對成功感興趣。

天天在學校,卻沒有養成對學習的真正興趣。知青走的是一個極端,90後,00後走的是另一個極端。

一個社會,只有對科學技術真正感興趣的人增多,而不是對成功感興趣的人增多,才可能有真實的改觀。

 

呼喚知青,是呼喚真相的全部!是呼喚正義和尊嚴!顯然,這種呼喚不僅僅是為了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如果僅為了一些過氣的老人,那就不是充沛和新鮮的,甚至會變得滑稽可笑。而這是為了下一代、下二代、下三代……每個知青都應該考慮,我們如何留下真實的歷史?來告訴和啟迪後來人:怎麼去維護人的尊嚴,和那個時代徹底決裂?怎樣使人獲得自由、民主和科學;獲得公平、公正;獲得受教育的權利。任何時候都不要借任何理由來阻止孩子上學,中斷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發展進程。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熱烈地討論健康,討論養生,並身體力行。

這就是知青這個命題,今天留給我們的全部意義。

 

 

        寫於2017年6月21日






相關焦點

  • 《返城年代》:知青回城後的故事
    原標題:《返城年代》:知青回城後的故事  著名作家梁曉聲擔任編劇的《返城年代》近日在央視8套收官,劇中的主要角色們也迎來了各自的最終命運。   本劇的故事背景年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那是中國歷史一個頗為特殊的時代。許多知識青年在經歷上山下鄉後迎來了返城,俗稱「老三屆回城」。
  • 從知青到明星,幾經波折返城,為了拍戲,巍子愧對人藝
    但農村生活的艱苦,讓巍子十分疲乏,他每時每刻都在等待著一個能夠返城的機會。只是,任何年代任何社會,都很現實。那些有關係,有資源的知青,才下鄉沒多久就被「挖」回了城,像巍子這種沒有後臺的知青,只能等分配。
  • 返城年代演員表介紹分享該電視劇的幕後拍攝花絮
    《返城年代》是一部知青情感電視劇,由李文岐執導,梁曉聲編劇,史光輝、朱傑、顏炳燕等主演。該劇通過幾個八十年代的哈爾濱青年,刻畫出一代人激情過後的掙扎與創痛。於2014年3月3日登陸CCTV-8上星播出。
  • 知青返城後:費名琰和他的京歌《情系延邊》
    費名琰的夫人楊蕊曾經是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的主要演員,後來又調到鐵道兵雜技團工作,曾出訪日本、緬甸等國家,轉業後在上海市閔行區文化館工作。莊稼收穫後,都會堆在場院裡,生產隊派費名琰打場、看場院,邰哥和老鄉們會安排費名琰先睡覺。這樣的關心和愛護,使他這個遠離家鄉又「發育不良」的知青感到那麼的溫暖,那麼的刻骨銘心。
  • 《知青》能勵什麼志
    劉洪波專欄電視連續劇《知青》正在播映,引出不大不小的知青話題。據說,《知青》穩坐收視率頭名位置。我身邊收看這個劇的人卻不多。知青運動是「文革」的一部分,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主題之一,其中1000多萬人的生命過程更是直接捲入其中。歲月荒唐,人生坎坷,但言說困難。知青運動結束之後,最初的知青敘事以返城為合理歸宿展開,從而定調於青春的蹉跎、苦難乃至悲劇。後來,知青敘事的調性一度變為「青春無悔」,苦難和悲劇的意義降低了,控訴與沉思消除了,而激情、純粹、昂揚、磨鍊的主題隱然上升。
  • 知青:一段歷史的記憶
    雲南知青的勇敢之舉和不屈的抗爭精神致使自身成為全國返城最早的群體,也使之成為千萬知青大返城的催化劑。在鄧小平的大力推動下,上層順應歷史潮流,最終作出了讓全國各地知青返城的決定。這場歷時20多年、耗資巨大、影響億萬家庭的中國知青運動就此終結。知青的返城,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伴隨而起的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古人云:「倦鳥思巢,落葉歸根」。這就是知青!
  • 重生文:重生知青返城年,她留下陪戰損軍夫餵豬,生活甜蜜被寵翻
    重生文:重生知青返城年,她留下陪戰損軍夫餵豬,生活甜蜜被寵翻大家好,我又來為大家推文了!每天堅持為大家推薦好看精美的小說,喜歡看小說的朋友,關注我,就會看到精美絕倫的小說內容。今天為大家推薦4本小說,精彩內容在下面,趕快來閱讀吧!
  • 盤點曾經很火的八部知青題材電視劇,你看過幾部?
    現如今的影視劇市場之上各種題材的電視劇應有盡有,如果說能引起長輩們共鳴的電視劇題材,應該就是知青題材的電視劇了。畢竟很多長輩都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其實不少知青題材的電視劇在播出時都是熱度都是很高的,年輕人也很愛看。盤點曾經很火的八部知青題材電視劇,你看過幾部?
  • 從女知青到農村大嫂
    知青年代的張芬39年前第一次到這偏遠山村時,重慶女知青張芬恨不得馬上返城。幾年後,可以返城時,她卻不願走了。為了那個沒有文化、長她14歲、帶著3個孩子、卻讓她傾心的男人,她放棄城裡的工作,留在農村,甚至不惜和家人斷絕關係18年。「我沒後悔過!」身上已找不到城裡人影子的張芬說。「冬富啊,路上小心。
  • 【往事】我是知青:虎豆的「江湖」
    一個月後國務院批准了知青辦的有關請示報告,原則上同意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有計劃、有步驟、有安排的陸續回城,消息很快在雲南墾區各農場傳播開來,知青們聞風而動。很快,知青返城大風暴從雲南蔓延到了全國。2003年,趙凡受四川知青邀請到成都做客。知青們後來寄給他一本厚厚的畫冊,貼滿他們在成都相處的照片。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逢開會日, 一清早上山, 拖捆竹子下山至公路, 卸下後再奔會場。這趟活是義工。儘管幹活後開會身上有汗味, 衣著也不會整潔, 但當我走向勞作的村民和知青時, 不用再躲避他們的目光。至於當副組長, 實在沒什麼可值得說的大事, 無非是反映情況, 看看文件, 討論工作, 唯有一件事至今難忘。一位一向文靜的女知青, 下鄉後對艱苦勞作難以勝任。
  • 《知青家庭》今晚開播 追憶父母愛情
    這群青年們成為一個特殊的歷史群體——「知青」。對於這一代人返城之後,所經歷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的重建,以及面對家庭困惑、婚姻矛盾等現實問題的過程,影視作品中甚少提及。     今晚19:32,「國內首部反映知青家庭生活」的電視劇《知青家庭》將登陸陝西二套都市劇場。該劇由任程偉、李琳、于榮光、潘虹等實力演員領銜主演。
  • 歸根——天津知青一家重回北大荒
    「勝利大逃亡」的知青們擁擠著從這裡登上返城的火車,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段艱難的裡程。十多年前,他們是在這兒(兵團5師師部所在地)下車的,然後投進了北大荒蒼涼但很溫暖的懷抱,歡迎他們的是熱烈的鑼鼓和熱情的笑臉。現在他們又在這兒走了,歡送他們的是站臺上老鄉和親人們低聲的哭泣。
  • 梁曉聲: 知青與紅衛兵
    所以,知青返城初期,儘管命運悲涼,境況艱難,但城市對他們和她們的態度,是同情與歧視參半的。「活該!自作自受!」「沒有理由抱怨,只有理由懺悔!」「大多數應該永遠驅逐,不得返城!」「變相垮掉的一代!」「狼孩兒!整代都是狼孩兒!」「中國只能將希望的目光從這報廢一代的身上超越過去,直接投注於下一代身上!」
  • 知青題材的4部電視劇,跟著他們品味生活,並愛上了這種慢生活!
    知青題材的4部電視劇,跟著他們品味生活,並愛上了這種慢生活!《血色浪漫》由劉燁和孫儷主演的一部知青題材的電視劇,講述的是1968年時在北京的幾個青年和背後時代時的故事,圍繞著劉燁的生活、愛情、友情和紅顏知己為切入點,對當時的年代進行了很細膩的記錄,在他的生命中一共遇到了幾個女人,有的幫他,有的給他製造問題,直到最後劉燁都一直過著自己肆無忌憚的生活,而他的身邊始終有一個女人陪伴著。
  • 反映「中國後知青時代」電影《那年我對你的承諾》 將上映
    在北京知青聯誼會上,王國慶(張京生飾)和闊別已久的初戀女友劉冬梅(嚴曉頻飾)重逢。當得知她丈夫已經去世時,王國慶計劃了一個「知青號」自駕遊之旅,準備完成40年前對劉冬梅的一個承諾。該片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出品,北京知青愛心家園文化產業發展中心、北京雙合佰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是近來年第一部反映」中國後知青時代「的電影。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每當人們得知我曾經在西雙版納上山下鄉十年的經歷後,他們都會善意地玩笑我:「你有沒有孽債啊?」我想不到,一部文藝作品會博得如此大的社會效應!憑心而論,從曾經上山下鄉去過版納以及至今還留在那裡的知青們的角度看,尤其是5個「孽債」所處的農場背景的知青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成功,主要在於電視劇裡反映的當年知青返城後的境遇而非那些「孽債」的故事。
  • 「年後不再返城了」!農民工返鄉後「變卦」,背後是啥原因?
    導讀:「年後不再返城了」!農民工返鄉後這樣表示,背後3大原因曝光文/一種記錄(原創內容,抄襲必究)「要是有技術,誰出來打工啊?」一位老農這樣向筆者說道。農村人外出打工,多半是出於無奈。如果留在老家,單純靠幾畝地,根本養活不了一大家子。
  • 【延邊新聞】為45年前的友誼 上海知青陳仲林尋延邊恩人李明玉
    日前,記者與陳仲林取得聯繫後,了解了令他一直難忘的上海知青生活上的貼心人、政治上的引路人朝鮮族女性李明玉,講述了他們45年前的友誼。 政治引路:先介紹入團 後順利招工陳仲林今年66歲了,他下鄉的時間僅有3年多,但回想起下鄉的那段經歷還是令他終身難忘。
  • 知青:下鄉插隊時,我們不懂愛情
    我想了想後,是這樣回答他們的:因為地域不同,年齡屆別各異,去兵團、農場知青的境遇與去農村插隊知青的不能相提並論,上山下鄉一、兩年的和在農村待了十年八年的更不可同日而語,知青的生活和感受極其多元。就我和我的插友們而言,下鄉插隊時,我們不懂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