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大超市欲借網際網路和便利店實現轉型 隨著電商和社區便利店的興起,傳統大型超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 餘志雄 攝
星辰在線10月21日訊長沙晚報記者 李金
人人樂計劃今年關閉約15家虧損門店,家樂福第三季度中國銷售額大幅下降,華潤萬家賣掉旗下樂購,樂天瑪特、沃爾瑪遭遇關店寒潮……近兩年不斷有傳統大型超市傳出「業績下降、虧損、關店」的消息。業內人士分析,面對租金上漲、電商興起、同行競爭加劇和人力成本增加等因素,中國的傳統大型超市凜冬將至,轉型迫在眉睫,而除了關店斷腕自救外,走進社區便利店小時代、推出特色產品、藉助網際網路啟用「線上+線下」模式拓展增值服務,這些都成為其「回春」的招數。
A 現象 傳統大超市陷入低迷期
先來看看曾經風光無限的國際零售巨頭。據家樂福最新公布的財報,公司第三季度中國市場銷售額大幅下降11.2%,幾乎是去年同期降幅6.4%的近兩倍。 10月14日,沃爾瑪股票盤中重挫近10%,創下近15年來單日最大跌幅,市值蒸發220億美元,而利空消息則是公司稱「預計2017年盈利將下滑6%到 12%」。
國內知名超市門店人人樂去年關閉18家虧損門店,當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4.71%,淨利潤虧損4.60億元,公司計劃在今年關閉約15家虧損門店。
被譽為「國內零售行業老大」的華潤萬家日子也不好過。2014年,華潤萬家巨虧13.59億元,令市場譁然。除此前因業績持續下跌遭遇華潤創業剝離之外,華潤集團為了整合零售板塊,不但賣掉了樂購門店,還計劃出售所持北京沃爾瑪35%的股權。
根據聯商網統計,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在國內共計關閉120家,包括百貨業態25家、超市業態95家。
B 原因 遭遇電商和便利店圍攻
為何往日風光無限的大型超市紛紛陷入低迷?
對於2014年的淨利潤虧損,人人樂表示主要原因為:整體經濟增速放緩,公司作為傳統連鎖零售企業,面臨行業競爭加劇、電商劇烈衝擊等外部環境的影響,經營壓力增加,可比老店銷售下降,而同時物業租金、人力成本等剛性費用持續上升,經營業績下滑。
這也許道出了傳統大超市陷入低迷的原因。
電商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零售業影響不小。「我已有半年多沒逛過超市了!」家住王府花園的85後市民李女士表示,儘管小區附近有精彩生活、步步高等大型超市,但她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幾乎全部在網上購買。「網上的商品比實體店便宜,去年『雙十一』,我把一年要用的洗衣粉、洗潔精一次性採購了。」
社區便利店等小業態商業模式的興起,也對大超市形成夾擊。千惠超市、芙蓉興盛、5全便利店等社區便利店四處開花,居民可就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無需再去大超市擠,高峰時排隊結帳和停車都是個難事。
一方面是電商和社區小業態「搶生意」,使得大型超市營業額下降;另一方面,則是租金和人力成本的持續上漲,壓得大超市喘不過氣來。「現在的租金和五年前相比至少翻了一倍,人工成本持續上漲也令人頭痛。」聯華超市負責營運的高管介紹,2007年的人均成本約是2萬元/年,現在是3.5萬元/年,人工成本在銷售額中的佔比已超過10%。
C 出路 欲借網際網路和便利店轉型
面對經營低迷期,傳統大超市轉型迫在眉睫。
「網際網路+線下超市是趨勢。」傳統大型超市未來還會被電商吞掉市場份額,因此加入網際網路成為傳統大超市轉型的重頭戲。
「對於傳統零售企業,優勢在線下,要揚長避短,走『線下+線上』的轉型模式,用線下優勢來帶動線上。」今年沃爾瑪門店開啟「網際網路+」,在深圳宣布推出大賣場O2O服務平臺「速購」,華潤萬家的「e萬家」、大潤發的「飛牛網」相繼上線,麥德龍則宣布與阿里巴巴達成獨家戰略合作,其官方旗艦店將入駐天貓國際……和普通電商平臺相比,這些傳統賣場推出的O2O平臺在生鮮產品經營上更具優勢。
此外,進軍以社區精品店和便利店為主的小業態,也成為傳統大型超市的著力點。今年4月,華潤萬家在深圳開出首家「樂購express」便利超市,按照布局計劃,到2018年將拓展至518家;人人樂於 8月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計劃將募集資金投資於主打「生鮮+便利+服務」的新業態小型社區生活超市;麥德龍開設「合麥家」,類似於便利店,營業面積大約80平方米,適合在學校、小區、醫院周邊經營,並且未來會開放加盟。
推出特色產品、提升購物體驗也是吸引消費者的「花招」。譬如家樂福增加進口產品,舉辦以進口產品為主題的購物節;精彩生活超市進行全新裝修,拓寬了貨架間的距離,讓購物環境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