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變著券商等傳統金融的業務模式,「科技含量」也已成為傳統券商們轉型的一道必答題。對此,平安證券給出的一份答卷是,人均創利逐年從2018年的48萬元/人、2019年66萬元/人增長到2020年截至6月的44萬元/人,按年化算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實現產能持續提升的成果。
對此,平安證券董事長兼執行長何之江表示,人均產能持續提升的核心是平安證券的科技基因。「我們除了科技別無選擇,科技可以改變業務模式和競爭格局。金融行業發展瞬息萬變,但不變的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天職,以及對專業和品質的高度認可和重視。平安證券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時代機遇,得益於國泰民安的大好環境。當前,深圳再次站在了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關頭,平安證券將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繼續深化科技賦能,聚焦專業品質的提升,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為深圳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作出新的貢獻。」
科技是唯一必然的選擇
作為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服務生態圈重要一環,「金融+科技」的戰略已深深刻入平安證券的基因之中,平安證券積極地整合平安集團豐富資源,融入集團生態圈。
平安證券想做到的是為客戶打造線上+線下、智能化、全場景、一站式的服務。對此,何之江坦言,回歸本源,金融公司本質上是一個服務型企業,而券商本質上更是一個撮合性的服務型企業,買家賣家都是客戶。「服務型企業不可避免地要考慮客戶在哪裡,提供給客戶什麼樣的產品,怎麼樣把客戶變成用戶。其中有個更核心的問題是,客戶需求是多元化的,投資股票的人同時也需要理財、貸款、轉帳等多元服務。」
而正是由於客戶需求的多元化,給了平安證券一次機會。「我們能夠一站式地去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對公業務上,平安證券為機構客戶提供優質專業的綜合金融服務;零售業務上,平安證券創設更豐富的零售產品和服務,提升客戶體驗。」何之江說。
因此,當前平安證券三大戰略中——綜合金融服務、專業品質和科技賦能,專業品質和科技賦能都是為綜合金融服務而生。而為了提供綜合金融服務,除了需要做到業務上的合規,整合、調配資源以及達成一站式的服務顯然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因此依靠科技也就成了平安證券的一個必然選擇。
早在2015年,時任平安證券董事長謝永林就提出了「網際網路券商」的轉型方向,並積極從華爾街、國內優秀金融機構、優秀網際網路企業等多方引入金融、交易、投行、科技等人才,奠定了公司科技轉型發展的堅實基礎。
「一是我們內心裡從集團到子公司都有科技的基因,二是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必須走這條道路,沒有可能走第二條道路,因為這是成本決定的,必須通過科技手段降低成本,提高產能,否則又必須回到重渠道的老路上。」何之江說。
何之江表示,平安證券的客戶渠道來源非常廣泛,所以一定要用科技的手段,否則單單是人力增長就能把綜合金融服務的優勢消滅掉了。「2015年以來,平安證券服務的客戶數量不斷提升,人均創利也逐年實現大幅上升,這背後的秘密就是我們的科技實力。」
走上自主研發,早投入、早積累
「單純用增加人員的手段是無法徹底解決規模與客戶體驗問題的,自古華山一條道,科技這條道走得也挺辛苦,科技不是說你今天扔過錢,明天就能長出銅板來。科技投入是要有定力的往裡砸錢,你想想多痛,因為砸進去就會減少公司的利潤,是成本支出。」何之江表示,科技需要積累,需要不斷地投入。
科技深刻改變了金融行業的發展格局,作為融入血液的基因,平安集團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1%用於科技研發。在何之江看來,證券行業的收入並不大,但平安證券從2015年至今,持續科技投入已經超過30億元:按照證券業協會統計口徑,平安證券2018年IT投入考核值5.3億元,位列行業第一;2019年IT投入7.7億元,信息技術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13.53%,排名行業第二。這一科技投入數據無論是在證券行業,還是平安集團體系內,都屬難能可貴。
事實上,2015年之前,平安證券IT開發能力有限,主要採購外部供應商系統,自身IT部門工作以運維為主。而這種IT體系由不同供應商系統集合而成,導致IT架構交叉複雜,以致於管理異常艱難,一旦某一個系統出了問題,排查時間長且解決方式嚴重依賴原供應商能力;同時,由於供應商之間的系統語言不通,導致各系統封閉孤立,交互難,以致於系統功能重複建設嚴重,成本投入比高;此外,由於功能打造依賴於供應商能力,差異化需求開發難,很難為業務建立和提供差異化服務。
因此,2015年時,平安證券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了IT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方式,確定了走自主研發的科技道路。「2015年我們開始快速敏捷地按網際網路邏輯招聘開發團隊,人數規模也很大,在當時我們的經紀交易量份額在全部券商中佔比還不到1.6%,在這麼小的體量上,要聚一大幫人開發APP,管理層做出這個決策也是很艱辛的,但是一直很堅定。那時我們是按照網際網路的邏輯,以周為單位對APP進行迭代。」何之江說。
而在經歷投入的陣痛之後,平安證券的轉型成效也顯而易見。平安證券2015年起從外購轉向自研,升級原有證券APP,打造了一站式智能理財平臺,平安證券個人客戶數實現跨越式地增長,從2015年末將近500萬客戶數量快速提升至2016年末超1000萬。之後客戶數量穩步上升,截至2020年8月,個人客戶數超1800萬,居行業第一。經紀交易量份額也從2015年的1.59%逐年提升至2019年的3.3%,截至2020年8月底,經紀交易量份額更是達到3.5%。
推動全面科技化、平臺化、智能化
經過長達5年的科技投入和自主研發,平安證券誕生出多個在業內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
基於平安證券IT情況及國內金融行業IT發展現狀深度研究,平安證券在2015年提出領航科技平臺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國際領先的華爾街頂尖科技平臺的實施經驗和先進的技術框架,自主研發一套統一化、開放式、高性能的國際領先技術平臺,打破嚴重依賴第三方供應商的現狀,同時通過打造統一系統語言、插件式功能自由調用組合等功能解決供應商系統架構陳舊、功能重複建設、無法真正支持業務發展的問題,真正落地科技賦能業務、科技引導業務。
何之江舉例表示,基於領航科技平臺,新添加一個業務模塊的落地許多時候只需要設置一些業務規則,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程式設計師的編程。此技術增強業務實施的靈活度,支持業務快速落地,減少對技術開發人員的依賴,降低技術投入成本。
「從2015年啟動到2019年基礎平臺封版,平安證券耗時5年投入3億元打造完成了領航科技平臺,該平臺打破了對供應商的依賴,是國內行業首個分布式實時平臺,在功能和性能上相比國內同類系統都有突破性的進展,其建立領先科技技術,能高質、高效地為公司業務提供定製化服務,全面提升業務的競爭優勢。」何之江說。
「領航科技平臺是一個基礎設施,是科技賦能業務的核心基礎。就像蓋一個大樓,挖地基挖了好幾十米深,砸錢很多,有多大價值當時看不出來。但如果沒有這個地基,就不可能有大樓。」何之江表示,依靠自主研發領航科技平臺,平安證券已初步具備完整的系統獨立開發能力,IT能深刻理解業務,告別了以往嚴重依賴採購供應商系統的模式,IT可根據公司/業務戰略自主研發並完成一套科技系統,推動和協助業務按戰略方向發展。在現在的平安證券,IT和業務是平等的戰略夥伴,各司其職,達成共同的業務目標。
公開資料顯示,基於領航平臺開發的固收外匯電子做市交易系統獲得深圳市2019年度金融創新一等獎。包括上述系統在內,領航平臺及相關業務系統已獲得國內多個金融科技類獎項,得到業內廣泛認可。
在零售客戶服務方面,平安證券科技投入力度及成效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平安證券」APP一方面圍繞核心交易場景,優化行情、交易、帳戶體系等功能應用,不斷升級客戶體驗;另一方面,在客戶基礎金融認知、選股、擇時、持倉、資產配置等方面,提供體系化、場景化的智能投教服務。同時配套一系列智能決策類產品,以智慧IM、視頻直播等作為核心觸點,幫助投資者理解市場、理解產品,做出較優的投資策略選擇。
平安證券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理念持續優化APP體驗,活躍用戶數及客戶粘性穩步增長,APP月活從2018年不到400萬,提升至2020年8月超500萬,券商APP中排名第三;APP單日人均使用時長從2018年的不到20分鐘提升至目前40分鐘。
在全面線上化和數據化的業務要求下,「平安證券」APP不斷向平臺化服務推進,預計年底前將推出智慧投顧平臺,以買方研究為核心實現與客戶的價值取向一致,打造產品全面、運營貼心、服務到位三大能力,為客戶提供全場景更智能的普惠性服務與可信賴更懂你的陪伴式專業服務。
何之江表示,2015年平安證券開始提出向網際網路轉型,不斷提高科技投入和員工的科技化思維意識,來確保能實現全面科技化。「我們構建的邏輯中,科技型券商是佔第一的,我們業務要完成全面線上化。近年來,平安證券持續在公司推動科技運用意識,關鍵目標在於公司從上到下達成數位化共識,從業務、中後臺等不同層面培育數位化意識。同時,提升IT對前臺的服務和用戶體驗優先的意識,一切從前臺需要出發,一切為了前臺的敏捷運營。培育IT人員『技術向前站』的意識,充分發揮懂技術、懂業務、懂運營的優勢,更多更主動地從後臺走向前線,推動公司的數位化轉型。」(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