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畫很重要,如果單看這幅畫,你很難認出它是莫蘭迪畫的,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幅沒畫好的畢卡索作品。畫家都是從模仿開始創作的,莫蘭迪也一樣」。
《靜物》(1914)
策展人王宗孚
12月6日,在木木美術館798館的展廳中,策展人王宗孚以一幅很不莫蘭迪的畫作——《靜物》,展開了「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開幕式的導覽之旅。本次展覽是莫蘭迪在國內的首次美術館個展,呈現了他包括油畫、蝕刻版畫和紙上作品在內的逾80件重要作品。
展覽「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全面回顧莫蘭迪五十年的藝術生涯——從藝術家1914年在博洛尼亞舉辦首次展覽並開始對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形上學繪畫等先鋒藝術運動展開探索,至1930-1956年任教於博洛尼亞美術學院期間對靜物和風景的反覆描繪和系列創作,再到1960年代藝術家去世前的晚年畫作。
莫蘭迪得以從藝術界「出圈」,跟莫蘭迪色在設計、時尚、家裝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也有部分誤讀)有關。莫蘭迪色的「高級灰」,指的是在原有的色彩中滲入灰色和白色調,使之失去各自原本強烈而濃重的顏色,成為低飽和度的中間色調。簡單講,莫蘭迪色,就是「不那麼xx」的顏色,不那麼黃的黃色,不那麼紅的紅色,不那麼藍的藍色,不那麼綠的綠色……
從展覽中,可以很明顯地感知到這種低飽和度風格的形成過程。一層的展廳中大多是藝術家早期的作品,色彩風格還是偏鮮明的,大概感受下——
到了二樓的畫家中後期作品展廳時,飽和度有了很明顯的下降,各種顏色趨於朦朧,像蒙著一層薄薄的灰塵,再來感受下——
作為莫蘭迪在國內的首次美術館個展,本次展覽將莫蘭迪視為一個重要載體去思考義大利現代藝術的發展,並在他對形式的沉靜探究、對靜物冥思式的反覆描摹以及內省的畫面構圖與東西方哲學思想中有關永恆的概念之間建立起聯繫,探尋其作品的深層內涵。此次展覽借鑑了藝術家在靜物創作中的構圖邏輯,在展覽設計上並未遵循傳統的時間順序,而是將不同時期、不同媒介的作品匯集起來並按照主題劃分為四個單元:「感知」、「靜觀」、「景致」(包含風景和花卉)和「晚期紙上作品」。
花卉類的作品是莫蘭迪作品中的一個大類,展覽特闢專廳予以展示。
展覽「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將帶領中國觀眾走進莫蘭迪充滿詩意的藝術世界,感受其作品中細膩微妙的情感,並以更開闊的視野審視莫蘭迪對20世紀以及當代藝術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部分參展作品——
Natura morta (靜物)
喬治·莫蘭迪
1928
布面油畫
COLLEZIONE AUGUSTO E FRANCESCA GIOVANARDI, MILANO.
Natura morta (靜物)
喬治·莫蘭迪
1949
布面油畫
COLLEZIONE AUGUSTO E FRANCESCA GIOVANARDI, MILANO.
The white road(Landscape)
喬治·莫蘭迪
1941
布面油畫
COLLEZIONE AUGUSTO E FRANCESCA GIOVANARDI, MILANO.
Natura morta (靜物)
喬治·莫蘭迪
1963
紙上鉛筆
Courtesy Galleria d'Arte Maggiore g.a.m., Bologna/Milano/Paris
展覽信息——
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
2020.12.6-2021.4.5
木木美術館798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