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Fuki
4月25日,由優酷和淘夢影業共同出品的網絡電影《傀儡姬》正式上線。該片採用了單片付費模式,定價為VIP會員3元,是網絡電影誕生五年以來首部採取這種盈利模式的影片。
眾所周知,網絡電影通常採取的分帳模式與用戶觀看時長息息相關。如優酷平臺參考的有效會員觀看總時長,觀眾在分帳周期內觀看的累積時間越長,最終片方能夠分得的利潤就越多。而像以愛奇藝為代表的平臺,在分帳規則中明確將參考有效播放次數,即以觀看時長超過6分鐘為標準。
因此,在以往的網絡電影中,大多數內容方只需把控好前6分鐘的內容質量,即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有效播放量,而《傀儡姬》採用的單片付費模式,將前6分鐘的難度係數直接抬升至「吸引觀眾付費」高度,把話語權完全交還給觀眾,大大增加了不確定性。
以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網絡電影的質量和對應受眾群體來看,既沒有足夠多的優質內容,又缺乏具備付費習慣的觀眾,就連《傀儡姬》的製作方優酷和淘夢影業也並非十拿九穩,將本次嘗試形容為一次探索。最終影片的市場表現也確實不夠亮眼,根據云合數據顯示,《傀儡姬》在網絡電影周榜中最高僅排到第10位,競爭力處於中遊水平。由此可見,接受這種新模式的網絡電影觀眾數量還十分有限。
在這個時間點推出單片付費模式是不是還為時過早?其實不然,網絡電影市場早已出現端倪。
今年3月,幾部春節檔影片便因單片付費模式引起過一波熱議。《瘋狂的外星人》《新喜劇之王》等幾部春節檔影片在結束了院線放映後,先後登陸網絡平臺,並且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單片付費模式,價格分別在6元至12元區間不等。放在過去,大部分選擇單片付費模式的作品都是質量過硬的好萊塢大片,這合情合理。而今年,這一網播付費生態已經逐漸侵入了國產頭部電影領域。
除了國產院線電影付費網播,近幾年興起的網絡發行渠道也十分引人注目。網絡發行顧名思義,就是基於網絡電影商業模式而誕生的新型發行渠道。這一渠道為許多無力徵戰院線的「準院線電影」提供了更便捷實惠的投放平臺,已經成功吸引了許多優質影片,特別是文藝片的加盟。
畢贛的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便是被網絡發行拯救的院線電影。這部在2016年上映的影片在院線僅存活了10天,總票房647.6萬。而在下映後,該片立即登上愛奇藝網絡院線,採取會員2.5元付費點播的模式,最終只用2天就獲得了400萬的點擊量。
此後,愛奇藝還與First產業場開展了一系列深度合作。為《睡沙發的人》《北方一片蒼茫》《一條叫招財的魚》《我兒子去了外星球》等各類小成本優質影片提供了分帳網絡發行、院線網絡配合發行等多種發行方式。將網絡電影市場的巨大空間,分給這些在院線艱難生存的優質內容,延長它們的生存周期,同時滿足了不同圈層觀眾的需求,效果也令人欣慰。
以《路邊野餐》為例,這部作品的總成本約為100萬,甚至低於許多網絡電影的預算。作為一部比較小眾的文藝影片,《路邊野餐》在院線的表現並不好,然而在網絡院線,金馬最佳新導演獎成了這部影片最好的標籤,從而吸引了許多觀眾慕名而來。最近在優酷上線的《最後的日出》同樣也斬獲了葡萄牙奇幻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這些「鍍金」影片的上線,既補充了網絡電影市場的優質內容,也為這類低成本作者電影提供了新銷路。傳統網大《大蛇》能夠憑藉新題材的噱頭獲得超過5000萬的分帳票房,那麼如果是一部內容更好的「準院線電影」呢?繼續抬高這個天花板想必不是難事。
選擇網絡發行的「準院線電影」模糊了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的界限,單片付費模式又加劇了內容的市場競爭,好內容湧入網絡,付費新生態初步形成,這些現象都在昭示著網絡電影市場在蛻變。如今,我們已經不能用過去看待網大的眼光來片面分析這個市場了。或許有朝一日,中國電影市場也能夠迎來一部Netflix《羅馬》級別的國產網絡電影。
儘管勇於邁出這一步的《傀儡姬》準備還不夠充分,但它仍然代表了傳統網絡電影內容方以及平臺方「回歸內容」的決心。無論網絡電影的單片付費時代是否來臨,內容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了。
[如需轉載請聯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