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再看一集好不好?」
「就這一集看完,我保證關掉!」
今晚下班趕回家,4歲的大寶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看《超級飛俠》,無奈之下,我答應了她。
我和先生的視力不太好,都是近視眼。為了保護孩子的視力,我跟大寶說好了只允許看完這一集,之後就要洗澡。
我就抱著二寶進浴室洗澡。10分鐘之後,我給二寶洗完澡出來,大寶還在津津有味地看動畫片。我準備拿走平板,可她卻正看得起勁,不肯關掉平板電腦去洗澡,一個勁跟我耍賴,非要再看多一集。
這個孩子一直在跟我討價還價,試探老母親的底線呀!
曾有兒童行為研究專家說過,3歲以後的孩子自我意識顯現,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孩子們不僅能意識到,自己和父母一樣有權提出要求,而且還不斷地猜測著父母的心理,跟父母「鬥智鬥勇」。
那麼,作為家長,在面對孩子各種討價還價、近乎無理取鬧的請求時,到底如何處理?
答案是不同的處理方式大有不同。
誤區1:容忍檔
婆婆特別疼愛孫女們。每次婆婆陪孩子玩積木遊戲,大寶總是東摸摸西摸摸,時不時央求著「奶奶再給我吃多一顆奶片」。
婆婆心裡也特別清楚,不論答應大寶再多吃一顆奶片,她都不會真的就乖乖聽話,吃完這一顆奶片之後還會再要多一顆奶片,直到吃到喉嚨發炎不斷咳嗽。
可看著大寶圓嘟嘟的小臉上,掛著的兩道清晰的淚痕,聽她帶著哭腔軟綿綿地請求,一顆慈愛奶奶的心就慢慢動搖,最後只能繳械投降。
孩子本來就是小機靈鬼,一看自己拿捏住了自己的奶奶,便幾次三番上演同樣的戲碼。婆婆不止一次跟我抱怨:「這孩子我是真的管不住了!」
然而,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婆婆自己一次次妥協容忍造成的。
大寶不想吃飯,想吃麵疙瘩,我和先生不同意,可孩子一哭奶奶就無奈妥協了。
同樣的,大寶不想去幼兒園,哭得撕心裂肺,奶奶一心軟,也差點牽著孫女往家走。
孩子無數次地成功突破家長的威嚴層,家長在孩子這裡沒有了權威性,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
家長扛不住孩子的哭鬧,沒有底線地妥協容忍,只會讓孩子掌握了控制權。大人的反應讓孩子意識到:「只要我哭鬧,我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
長年累月,孩子就會越來越任性,逐漸變成無法無天的「小霸王」。
誤區2:鷹嘴派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父母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會委屈甚至憤怒。」
孩童時,若父母總是嚴肅拒絕孩子的需求,強制要求他們放棄自己的願望,孩子慢慢就形成「未完成情結」。
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發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被拒絕,尤其是一句硬硬的「不行」。經常被拒絕的寶寶會漸漸失去表達真實想法的意願,無法真誠待人。
大寶不想洗澡,想把剩下的半集動畫片看完,可是被媽媽強制性拒絕。於是,她洗澡的時候就會傷心地哭泣,一直念叨動畫片的情節,影響晚飯的食慾,飯量減了一大半。
最優方案:引導派
正如上面所說的誤區一和誤區二,妥協和拒絕都不可取。在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請求時,家長如何正確應對幫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呢?
我以前專門說過一篇,有一個策略叫「溫柔而堅定「。
1. 讓孩子自己承擔任性的後果
大寶在上託班時,刷牙洗臉總是不積極、不認真。每次我催她刷牙洗臉,她就說要看會兒動畫片再刷牙,要清水漱口再洗臉,總之就是不肯主動配合。
直到有一次,我和寶爸想開了,破天荒地沒有催著孩子刷牙洗臉,爺爺奶奶也沒有催孩子幹什麼。
於是,大寶意料之中的沒有刷牙洗臉就去上託班了,託班老師當天剛好用小恐龍道具示範刷牙,當著全班小夥伴的面一個個孩子聞口氣,對於口氣不清新的孩子就不給貼小紅花。
覺得丟臉的大寶好失落,大哭了一場,從此再也沒有在刷牙只漱口不放牙膏刷牙這件事兒上磨磨蹭蹭,討價還價過。
大寶說「再看多一集動畫片」時,或許我並不需要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講道理。
讓孩子嘗嘗自釀的苦果,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做選擇題比做填空題容易
對孩子就像給領導做工作匯報一樣,讓孩子做選擇題而不是做填空題。
大寶不肯洗澡,硬是要玩平板電腦,後來我就跟她說:「你是想現在洗澡,一會兒跟媽媽一起玩恐龍貼紙,還是選擇現在看多一集動畫片,然後去洗澡?」
對於我家恐龍迷大寶來說,恐龍貼紙簡直就是寶藏。
小姑娘瞬間停止了哭鬧,認真地想了會兒說:「那我現在洗澡,等會兒媽媽一定要陪我玩恐龍貼紙!」說完,她就乖乖地跟著我去浴室洗澡。
硬碰硬,兩敗俱傷,大人不開心,孩子更反抗。
看似只是「能否讓孩子多看一集動畫片」這樣的小事,在應對孩子討價還價過程中的不同表現卻有大智慧。感謝我家倆閨女,讓我這個在職場上風風火火,走路帶風的媽媽不斷地反思審視自己,好好看看美妙的育兒人生。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會跟你討價還價提各種需求嗎?作為家長,你是怎麼處理的?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