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給「星星的孩子」一個可預期的未來

2021-01-09 騰訊網

天津北方網訊:讓「特殊人群」得到特別的愛,這是天津給予孤獨症(又稱自閉症)兒童家庭的承諾。

今年7月,《天津市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日前,我市舉行推動會,就推進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孤獨症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天津能給孤獨症兒童一個怎樣的未來?孤獨症兒童能否走出「一個人的世界」?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篩查率

從2013年起,我市對0—6歲兒童開展孤獨症免費篩查項目,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計篩查60.99萬名兒童,篩查率達到99%。

患病率

確診兒童孤獨症累計2774例,0—6歲兒童孤獨症患病率為4.55‰。

補助

截至目前,對0—7歲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康復訓練費用補助每月不超過0.2萬元,每年度不超過2萬元。

現有康復機構

我市現有孤獨症兒童定點康復機構38家,其中公辦11家,包括幼兒園3家、特教學校4家、醫院2家、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和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各1家;民辦27家,其中企業2家、民非25家。從業人員690人左右。

兩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底,建成基本滿足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需求的康復服務體系和工作格局,基本實現孤獨症兒童應篩盡篩、應治盡治、應救盡救、應管儘管。

第二步,到2023年,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政策保障更加完善,康復機構布局更為合理,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孤獨症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篩查廣覆蓋

我市0—6歲不同年齡段兒童孤獨症篩查廣覆蓋,納入我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康復訓練補貼

為確診的符合條件的7歲及以下孤獨症兒童提供連續的康復訓練救助補貼。

融合教育

2020年底,各區至少確定1—2所普通學校和1—2所幼兒園作為孤獨症兒童融合教育試點學校、幼兒園。

每日收訓規模

到2020年底,每區至少建立1所(濱海新區4所)區級定點康復機構,分別達到每日收訓50名孤獨症兒童的規模。

一個患兒的背後 兩代人和三個家庭的嚴酷生活

有視力卻不願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願望相違背……他們是孤獨症患兒,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每一個孤獨症患者,就是一扇關閉的窗戶,而要想打開這扇窗戶,談何容易。宜童自閉症研究服務中心,是我市一家較早從事孤獨症研究,同時對孤獨症患兒提供康復訓練及融合教育的民辦機構,作為中心主任,18年的創業路,讓張原平見過太多的孤獨症患兒及其家庭,「這確實是一段艱辛的路程!往往是一個孩子拖垮一個家庭。」

張原平說,孤獨症是個「疑症」,至今找不到病因和預防的方法。「一個患兒的背後是兩代人和三個家庭嚴酷的生活狀況,一般情況下,都是媽媽長年累月居家帶娃,沒有辦法正常地工作,經濟壓力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精神層面,孩子進步非常緩慢,母親的精神狀態很容易處在崩潰的邊緣。我們在這個圈裡18年看到的因為患兒原因產生家庭破裂的比例,比正常的離婚率高許多。」

一家民辦機構的創辦 因為被需要走上融合教育之路

原本在大學任教,從事兒童心理學研究,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張原平與孤獨症患兒結下了不舍的情緣。「當時,有一個學生家長帶著一個孤獨症的孩子找到我,希望得到一些專業的幫助,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這個群體,也慢慢看到這些家庭背後的困境,以及他們對專業康復的迫切需求。」2002年,張原平創辦了宜童自閉症研究服務中心。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滿懷信心,宜童給一個又一個孤獨症家庭帶來了希望。因此,在我市召開的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實施意見推動會上,張原平走上臺作經驗交流發言。

「歷經18年實踐,我們已累計服務孤獨症兒童超過1萬餘人次,學員月評估達標率均在90%以上,穩定率達到97%」「為促進孤獨症兒童回歸主流生活,宜童長期與包括四所國辦幼兒園在內的共計10家幼兒園、託兒所開展融合教育實踐合作,如今,宜童畢業班孤獨症兒童升入普通小學人數逐年攀升,僅2020年就有34名孤獨症兒童升入普通小學,連續6年獨立入學率維持在83%以上」……

升入小學,可能對於那些身處絕望中的孤獨症家庭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宜童是如何把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變為現實的?

「起初,對於孤獨症患兒,我是按照兒童心理個案治療這個邏輯去作幹預,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這樣的孩子和一般的兒童心理問題還是有所區別的,雖然經過一段時間幹預,孩子從各方面都有進步,可是當被父母送進幼兒園後,沒過多久,就被勸退了。」孩子在幼兒園為什麼被退回?他在普教群體中缺少的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張原平的腦海中不斷徘徊。因為這些很現實的需要,2004年,宜童開始融合教育的實踐和探索。

什麼是融合教育?「我曾經反覆問自己,孤獨症孩子需要融合嗎?答案:是!為什麼?孤獨症孩子與正常孩子最核心的區別就是患兒有社會功能的缺損,也就是社交障礙,這個問題不去觸碰,談何幹預?」張原平介紹,所謂融合教育,即通過個訓──小組──融合三個階段康復訓練為孤獨症兒童提供持續的整合幹預,解決孤獨症兒童的共性問題;通過社交、語言、運動、認知、行為等定向幹預,解決孤獨症兒童的個性化問題;通過構建醫療──心理──教育三位一體專業康復模式,創建家庭──機構──社會多元康復環境,最終實現孤獨症兒童融入普教、回歸社會的康複目標。

「孩子來到宜童,我們要先進行評估,根據患病的等級,制定『量體裁衣』的康複方案,個訓結束後,在慢慢融入人多的環境,也就是小組訓練,再由『影子老師』帶著進入普教幼兒園開始升入小學之前的過渡階段。」張原平說,「孤獨症兒童未來要想獨立擁有正常的社會生活,那麼就必須要擁有在水裡遊泳的本領,融合教育就相當於他們在回歸社會前的遊泳池,我們提供『影子老師』就是給孩子一個遊泳圈,幫助他們最終學會遊泳,融入社會的海洋。」

與普教幼兒園「聯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些幼兒園要承擔一些風險,在園孩子家長的不理解,他們是不願將自己的孩子與孤獨症孩子放在一起的。」經過反覆地遊說,張原平贏得了機會,「剛開始一些幼兒園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沒想到將孤獨症兒童與正常兒童放在一起取得的是『多贏』效應。」「此次《天津市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對於融合教育給予了大力支持,也成為各區的硬性要求,相信會有更多的孤獨症孩子因此而受益,他們的未來也將被改寫。」

《實施意見》具體措施 康復機構有扶持 人才培養有規劃

有了救助資金,但找不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康復機構,這樣的救助對於孤獨症兒童家庭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減輕了經濟負擔,卻解決不了他們最迫切的需求。因此,《實施意見》還提到了對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機構的扶持措施,以及對孤獨症康復人才的培養規劃──

對孤獨症兒童定點康復機構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時,還要探索建立獎勵扶持政策,有條件的區可以減免孤獨症兒童定點康復機構服務場地的租金或提供其他優惠措施;持續開展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探索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機構公益創投活動與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補貼「雙重扶持」機制,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在人才培養方面,一是加大對特殊教育行業事業單位人才招聘支持力度,落實公開招聘自主權,允許對於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或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以直接考核方式簡化招聘程序,充實特教人才隊伍;二是制定康復機構專業人員培訓培養計劃,多種形式幫助康復機構從業人員提升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三是加大骨幹教師培養力度,建立培訓考核機制,堅持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四是依託部分高等院校和醫療教育康復機構組成專家團隊,做好技術指導和人才培養;五是鼓勵康復機構之間開展交流學習活動;六是對普通學校老師開展特殊教育培訓,培訓一批從事隨班就讀工作的普通學校骨幹教師以及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

現狀

在制定《天津市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前,政府相關部門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在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實施意見推動會上,市殘聯、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從各自領域介紹了我市孤獨症康復服務工作的現狀。

我市0—6歲兒童

孤獨症患病率為4.55‰

從2013年起,我市對0—6歲兒童開展孤獨症免費篩查項目,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計篩查60.99萬名兒童,篩查率達到99%,確診兒童孤獨症累計2774例,0—6歲兒童孤獨症患病率為4.55‰。

康復服務機構不足以滿足

現有孤獨症兒童實際需求

從2009年,我市開展孤獨症兒童搶救性康復服務,並不斷提高救助資金,截至目前,對0—7歲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康復訓練費用補助每月不超過0.2萬元,每年度不超過2萬元。雖然救助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孤獨症家庭的經濟負擔,但目前我市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機構還是不足以滿足實際需求。我市現有孤獨症兒童定點康復機構38家,其中公辦11家,包括幼兒園3家、特教學校4家、醫院2家、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和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各1家;民辦27家,其中企業2家、民非25家。從業人員690人左右。

對策

■ 《實施意見》提出分兩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底,建成基本滿足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需求的康復服務體系和工作格局,基本實現孤獨症兒童應篩盡篩、應治盡治、應救盡救、應管儘管。

第二步,到2023年,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政策保障更加完善,康復機構布局更為合理,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讓孤獨症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 惠及孤獨症兒童的政策措施包括:

1.完善兒童孤獨症初篩、復篩規範和流程,做到我市0—6歲不同年齡段兒童孤獨症篩查廣覆蓋,並納入我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診治工作由市兒童醫院、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市安定醫院等醫療機構承擔。

2.將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市安定醫院納入兒童孤獨症譜系障礙定點就醫機構範圍。兒童孤獨症譜系障礙發生的政策範圍內門診醫療費用和康復醫療費用,醫保按照門診和康復報銷規定予以支付。

3.開展孤獨症兒童搶救性康復,為確診的符合條件的7歲及以下孤獨症兒童提供連續的康復訓練救助補貼。

4.合理布建定點康復服務機構。擇優選取具有合法資質的醫院、學校、幼兒園、民辦非企業和企業作為定點康復機構。到2020年底每區至少建立一所(濱海新區四所)區級定點康復機構,分別達到每日收訓50名孤獨症兒童的規模。

5.2020年底前,將兒童醫院、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市安定醫院納入定點康復機構範圍。依託市兒童醫院、市殘疾人康復服務指導中心建立全市技術資源中心,發揮技術引領作用。

6.研究制定天津市殘疾兒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工作指導意見,修訂完善孤獨症兒童隨班就讀能力初篩表和孤獨症兒童隨班就讀能力參考標準及測評方案,組建市、區專家評審團隊,開展孤獨症兒童隨班就讀能力測評,確保具備一定能力的孤獨症兒童能夠進入普通學校、幼兒園接受融合教育。對未通過隨班就讀能力測評的孤獨症兒童,特殊教育學校應予以接納;對不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孤獨症兒童,教育部門應制定「一人一案」教育安置措施,確保義務教育不漏一人。

7.2020年底,各區至少確定1—2所普通學校和1—2所幼兒園作為孤獨症兒童融合教育試點學校、幼兒園,探索新的融合教育服務模式。

8.相關部門和康復機構以及殘疾人協會等單位,應將家長培訓和家庭康復指導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促進家長培訓制度化、常態化、規範化,指導家長參與孤獨症兒童康復幹預並掌握正確方法。

9.通過組織「家長沙龍」、「家長互助幫幫團」等活動對家長進行心理疏導,使其保持積極樂觀心態。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及殘疾人協會要積極開展孤獨症兒童家庭可參與、可融入的社區活動。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康復託養機構人員、志願者、鄰居、親友等開展孤獨症兒童日間照料、託養或幫扶活動。各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要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孤獨症康復知識的培訓,提高康復服務能力。(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相關焦點

  • 害怕「長大」的自閉症:「星星的孩子」未來應該怎麼辦?
    自閉症孩子還有未來嗎?將來能夠做什麼? 孩子需要終身照料嗎?我們老了他該怎麼辦? 養育一個自閉症孩子,生活註定很艱難? 想要照顧孩子的同時擁有自己的生活,可能嗎?
  • 義大利TPO互動兒童劇《星星海洋》:把星星和大海,都裝進孩子的心裡!
    而這一次,舞臺上不僅有「魔毯」,還有舞臺上空漂浮著的「魔法紗幔」——時而是星空,時而是海浪,時而是海底的層層暗流……紗幔緩緩下降,就像是我們在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海底,為小朋友們營造了一個立體曼妙的海底世界,是星星,也是海洋。仿佛是藝術家從海洋給大家偷來了一個小小的角落……《星星海洋》是一場自然之旅。
  • 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
    作者:舸艦來源:開課啦星球(ID:kaikela87)你是否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擁有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美麗?印度影星阿米爾汗自導自演的一部獲獎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用將近三個小時,講述了一個學習態度很差的九歲兒童伊夏。
  • 星星的孩子有話說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被人稱作「星星的孩子」。他們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叫做自閉症兒童。別名,孤獨性障礙患者。在全世界,平均每100個孩子中就有一位是「星星的孩子」。大概1%的出現機率,其實,自閉症就在我們的身邊,離我們並不遙遠。每一個「星星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世界,在某些地方更有著常人都無法企及的天賦。
  • 關愛星星的孩子
    □本報記者劉文  有這麼一群孩子,他們就像遙遠的天空中閃爍的星星,遠離我們的現實生活,這樣的孩子被叫做「星星的孩子」。「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人們這樣描述孤獨症兒童:他們不聾,卻對聲響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說話。
  • 照亮「星星的孩子」回家的路
    你可曾想像這樣的天籟之音是由一位「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特殊朋友所彈奏?你可曾思量經過多少次的磨合、糾正才有這般的默契?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大學生與特殊群體音樂融合活動啟動,由該校與中國音樂家協會奧爾夫專業委員會特教中心共同舉辦,致力於無償幫助特殊群體在音樂與團體中建立積極情緒,學習基本社交技巧。
  • 來自星星的孩子,我們從未遺忘你
    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  / 「典型的自閉症孩子或許一生也不能由衷的說出歌詞中的這些話就讓我們來代星星們對媽媽唱出來希望當朋友們身邊如果有這樣的孩子和母親「很多位自閉兒的爸爸都有一個共同的擔心自己死後孩子該怎麼生活」
  • 從星星來的孩子,變身麵包小王子
    辦自閉兒童康復中心、辦麵包坊惠己及人他希望走出一條路讓更多自閉症家庭看到未來的方向他是守護星星的人市區第一橋中榮城市廣場的「壹星釀烘焙館」是一家有信仰的麵包坊,由自閉症孩子的家長胡溫中創辦,為星星少年、星星青年提供自食其力的工作機會。
  • 今日觀影——《星星的孩子》
    他們的表達像天上的星星忽明忽暗,所以我們把他們稱作「星星的孩子」。打算看自閉症相關電影的時候,搜索了一個觀影單,其中有《雨人》、《海洋天堂》、《自閉歷程》和《星星的孩子》,最終選擇這一部,因為感覺它更現實。畢竟高功能自閉症只佔自閉症的百分之十,所以有百分之九十的星星的孩子,只是單純地被關上了與世界交流的門,並未打開另一扇窗。
  • 愛無疆 為「星星的孩子」打開體育之門
    Jimmy表示,有部分家有「星星的孩子」的家長因為怕外人指指點點,會把孩子「藏」在家裡,導致孩子跟社會脫節,應該說整個社會對自閉症的認識還非常不足,其實「星星的孩子」不是奇怪的孩子,他們只是跟我們溝通有障礙。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應該一起生活在陽光下。孩子的改變會影響一個家庭,每個家庭的改變加起來就能影響社會,Jimmy希望通過參加馬拉松,讓社會更多地認識、接納這些「星星的孩子」。
  • 《馬拉松》星星的孩子
    他是迄今為止韓國國家紀錄最年輕的記錄保持者,更不用說他還是一個殘疾人了,一個自閉症患者。   影片的主角初原,是一個自閉症孩子。什麼是自閉症孩子?用玻璃屏障把自己包圍起來的孩子。透明的玻璃屏障,讓旁人看得見他,卻無法靠近。任何人都無法觸及。包括……初原的母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遊泳池那一幕。初原的母親因為地上有水太滑不小心跌進遊泳池裡。
  • 愛心 | 一場公益拍賣,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
    2020年10月22日,在第十四屆上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洽談會金融人文分論壇上,有這麼一個活動吸引了全場嘉賓、各大展商的目光。與金融展臺截然不同,一幅幅精美的油畫陳列在展館的醒目位置,埋下一顆顆「彩蛋」。15:00,「為愛添彩、通向明天」BLUE藍氣球滬上星兒畫作公益拍賣會帶動了金洽會首日的公益熱潮。
  • 你聽說過「來自星星的孩子」嗎?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我雖然沒有去追過這劇但也聽不少人說過今天我想說的是跟這名字很像的一個群體「來自星星的孩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來自星星的孩子」這聽起來似乎是美好的圖片來源於網絡這群孩子註定是不平凡的也是孤獨的他們長相看起來和普通孩子一樣卻有著不被理解的行為舉止並且終其一生都是如此別人很難走進他們的世界
  • 星星幼兒園舉行「一路向陽,未來可期」畢業典禮
    7月6日,星星幼兒園舉行「一路向陽 未來可期」畢業典禮,全園師生及家長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孩子們人生中第一個畢業禮。伴隨著歡樂的音樂,孩子們和家長手拉手、肩並肩,共同走過紅地毯,在畢業籤名牆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為自己的幼兒園生活畫上圓滿的句號。
  • 星星的孩子
    星星的孩子 作者/馮海泳[微博] 編輯/王崴[微博](媒體轉載須經騰訊網及作者授權) 有一種孩子叫「星星的孩子」,承受著旁人無法探知的內心孤獨;有一種家庭,因為患有「孤獨症」的子女而陷入困境。
  • 畫星星的孩子
    她讓阿婆拿去賣錢,很幸運,那天一個過路人花兩塊錢買去了那束沾著山間露珠的花。翠兒咧嘴笑了。在村東側的山坳裡,一面紅旗,高高地掛在旗杆上,隨風飄揚。翠兒依著院牆角,遠遠地就能看到,那是村裡的小學校。這所學校只有兩間教室,一位姓李的老師任教,校舍條件簡陋,可到底是解決了村裡娃翻山越嶺去山外上學的困境。
  • 《追星星的孩子》:天上的星星不說話
    (文/亦濃)「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夜裡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這是一個夢,關於星星的,故事中的小女孩喜歡看星星,因為她是星星獵手啊。《追星星的孩子》以一個十歲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她周圍的一切。
  • 星星的孩子——想像一個不孤獨的我
    不久前,接觸了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大智。和大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發現,大智與其他患病的孩子有一些不同。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他都一直跟在我身後。「老師,你辛苦了。」「老師,你多累啊。」「老師,你還什麼時候上課啊?」我對他說,「大智,現在下課休息了,你也可以休息一會啊。」
  • 我們家有個來自星星的孩子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特殊的人群,其中有一種,他們有著非常好聽的名字—「星星的孩子」  他們不盲,卻視而不見;  他們不聾,卻聽而不聞;  他們不啞,卻沉默不語。  他們孤獨的活在自己的空間裡,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
  • 燃情科幻《未來機器城》釋插曲MV《角落的星星》
    燃情科幻《未來機器城》釋插曲MV《角落的星星》 《未來機器城》發布插曲MV《角落的星星》 時長:05:45 來源: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