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聽過」延遲滿足」這個詞嗎?那你知道什麼是延遲滿足感嗎?
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有個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馬上獲得一樣獎勵,比如 1 個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時間,得到 2 個棉花糖。
實驗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 SAT 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等。
延遲滿足,就是指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以前上高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女同學家裡條件不太好,房子還是之前的老房子,但是她讀書非常地刻苦。
我記得非常清楚,她原本有一頭齊腰的秀髮,發質非常好,閃著光澤,每次她笑起來的時候,露出白白的牙齒,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很可愛。
後來她為了能把更多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就把那一頭秀髮剪掉了,留起了」假小子頭「,大家都覺得很可惜,但是她卻不以為然,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所有的東西跟學習比,都不值得一提。
在學校裡,她不跟同學比吃穿,就比學習。
那次去她家,她媽媽說她平時在家也很刻苦,問她要不先蓋房子吧,別人家都蓋了新房子,女兒強烈反對,因為她要上學。
她知道如果當時蓋房子,就不能把錢拿來供她上學。她不想住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嗎?當然想了。
但是她有更大的目標,住上新房子這個目標可以等以後畢業了,掙了錢再給家裡。
這種做法就是一種延遲滿足。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的痛苦,都是因為太在乎即時滿足。只要付出一點,就想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沒有立馬回報,就會覺得很痛苦。
張一鳴說,延遲滿足感的本質是克服人性弱點,這是一項長期修煉。如果一件事情你覺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後 delay 一下,這會讓你提高標準。你的延遲滿足感程度更高,你就會耐心更好,標準更高,目標更大,做事更從容專注,不計較眼前的利益,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對一時的成功看得淡,對短暫的失敗不恐懼。
二 北大才女劉媛媛曾講到這樣的一個故事:在某一次的《非你莫屬》的舞臺上,有一個女孩引起了所有大BOSS的瘋狂討論,到底是因為什麼事情呢?
原來是她做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
在她大二的時候她休學了,休學的原因不是病了,也不是家裡面有事情,而是她談戀愛了,為什麼談戀愛就要休學呢?
因為她在內蒙古大學談了一個上海的男朋友,因為不捨得跟男朋友分開,所以假裝自己是高中生,然後輟學去上海工作,真的在上海找了一份車間流水線的工作,然後在那工作了兩年陪著男朋友,原因僅僅是因為不捨得分開。
另一方面,大學要上,怎麼辦呢?後來跟父母坦白之後,父母也勸,但是勸了沒有用,無奈之下就幫她辦理了因病休學。
其實說實話,這個父母也挺不明事理的,女兒要怎麼樣都全慣著他,只是勸說,都沒有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跟底線。
上大學是多麼重要的事情,怎麼能說休學就休學呢?那會耽誤多少事情呀?父母為什麼要由著她任性呢?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真是刷新了我的三觀。她的同班同學都已經大學畢業找工作了,她整個大學讀了6年。
當被別人問到對那段往事的看法時,她明確表示自己做錯了,但是也不後悔。她說她真的很喜歡這個男朋友。
問她將來打算做什麼的時候他說。以後會好好的工作,跟他的男朋友一起奮鬥。
看到了沒有,她開口閉口都是男朋友,完全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就僅僅是因為喜歡,就放棄了學業,迫不及待地跟男友在一起,還荒廢了學業。
吃飯是讓人放鬆享受美好的時刻,但是就有人會為了別的事情而延遲享受美味。
劉媛媛說自己的初中同學,有一次大家都出去吃飯了,那個女生還在解題,劉媛媛問她原因,她就說如果解不出那道難題,中午就不出去吃飯了。
這個女生就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為了學習,延遲自己享受美味的時間。
這讓我想到了之前我在一家公司上班的時候,有幾個同事天天趕在12點之前走掉。
12點中午下班,她們每天11:57左右就直接衝出去,手挽著手,胳膊挽著胳膊,說說笑笑的去到樓下去吃飯。
那我們好奇就問她們怎麼去那麼早,她們就說跟經理說過了,早去早回就是想避開飯點,經理也沒說什麼。
說到底一群不守規則的人,還是一群不知道延遲滿足能力的人。
手頭上的工作可能也沒做完,就已經被美食吸引走了。說到底就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為什麼不能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完,等到下班的時候12:00整再離開工作崗。到哪裡工作,公司老闆都不喜歡早退遲到的員工。
三 2016 年,張一鳴接受財經專訪,出來的稿子裡,延遲滿足感這個詞出現了 10 次。其中一句,張一鳴說: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
剛畢業時工資差個幾千塊,不必算得那麼清楚
在採訪中他表示:
選什麼專業、公司、職業、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左右。
比如很多人畢業後願意去外企,不去新興公司。2006 年左右,很多學弟、學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 IBM、微軟。
但實際上,很多人出於短期考慮,比如名氣大、薪酬高一點,都去了外企。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
短期薪酬差別並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我更關注事物的本質,關注事物的未來走向,看這件事是不是長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浪費時間。
我曾總結,當自己無法選擇和判斷的時候,就要離遠一步,遠到用更重要的原則和更長時間的尺度來衡量就清楚了。
2016 年,新經濟 100 人的李志剛問我,「三年多,你做了哪些關鍵決策,讓今日頭條從一億美金,做到了百億美金?」
我覺得,大部分重要決策,我在創業之初頭三個月就基本做完了。
延遲滿足感,決定了你做判斷時,是基於長期還是短期。
用最簡單的現象來解釋吧,比如有的孩子上完高中了,父母認為上大學沒有用,花錢了還不一定能找到工作,還不如直接去打工,幫家裡掙錢。
有的父母卻知道延遲滿足的重要性,把錢用來投資孩子,學習知識,用知識改變命運,等孩子畢業後,一年的時間就能把之前幾年的學費掙回來,這就是延遲滿足最通俗的解釋。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延遲滿足的人,將眼光放得長遠,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你是一個會延遲滿足的人嗎?歡迎小夥伴們評論區留言評論呀!
圖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