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讀者爆料了微信的一個有趣翻譯:
這位讀者用的是英文版微信,她發現她個人資料裡最下面一行是「 My Fapiao Title」。
我自己嘗試了一下,如果你要讓這一欄出現,你需要這樣做:
1. 使用微信官方出片的一款小程序:「微信發票助手」。
2. 在該小程序中添加公司抬頭和稅號之後,就會在個人資料頁面最下方出現「我的發票抬頭」這一行:
3. 如果你使用的是英文版微信,那麼你就會看到開頭所示的英文:
My Fapiao titles
我相信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奇怪:為啥微信要把「發票」翻譯成 Fapiao,這完全就是拼音嘛!為什麼不用 invoice 一詞?
先別急著嘲笑微信,這麼大一公司,不可能在這款正式的商務小程序上玩沙雕,翻譯為 Fapiao 一定有他的道理。
這樣,我們先看看我們熟悉的 invoice 的含義:
a list of goods that have been sold, work that has been done, etc., showing what you must pay
譯:賣出去的貨品或已提供的服務的費用清單。
來看詞典中提供的兩個例子:
1. to send/issue/settle an invoice for the goods
譯:送出╱開具╱結清費用清單
2. an invoice for £250
譯:一張250英鎊的發票
詞典還給出了invoice 的同義詞:bill,餐廳吃完飯服務員遞上來的帳單就叫 bill。
我查了一下 google,國外的 invoice 大概長這樣:
所以 invoice 的本質就是費用清單,老外給你開了一張 invoice(或 bill) 就意味著你該付款了。
而你在中國拿到一張發票,就意味著你已經付完款了,發票就是付款憑證。
這裡又要提到另外一個概念:收據。
「收據」在英文中有個對應的詞叫 receipt(注意 p 不發音)。我國超市裡的「購物小票」也可以翻譯為 receipt,口語中叫 ticket。
在中國,我們都知道「收據」是不能用來報銷(reimbursement)的,只有「發票」才能報銷。
因為中國的「發票」是稅務局核發的報銷憑證,咱們國家規定只有「發票」才能用於報銷,而「收據」沒有這樣的法律效力。
但是在國外,人們可以拿著 receipt(收據)、ticket(購物小票)去公司報銷的,不需要通過稅務局。
這就是中外報銷制度的巨大不同。
說到這裡,需要總結一下了:
1. 中國的「收據」英文翻譯是 receipt。
2. 中國的「費用清單」英文翻譯是 invoice或 bill。
3. 中國的「發票」英文中是沒有對應詞的。
所以把「發票」翻譯成 invoice是肯定不對的,而且國外沒有「發票」這樣的東西,所以只能直接用拼音來翻譯了,就叫 Fapiao。
百度百科上的翻譯明顯不科學:
事實上,到中國做生意的外國朋友,入鄉隨俗,都知道 Fapiao 這個概念。
國外網站是這樣介紹中國「發票」的:
A fāpiào (發票) may translate literally as "invoice" but it's a bit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譯:把「發票」或許可以直譯為「invoice」,但事實上它要比 invoice 更複雜。
"A fapiao is an official invoice issued by the Chinese Tax Bureau (but provided by the seller) for any goods or services purchased within the countr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ses these invoices to track tax payments and deter tax evasion."
譯:發票是中國稅務局核發(賣家提供)的正式的 憑證,用來證明任何在中國購買的商品和服務。中國政府使用這樣的 "invoice"來追蹤納稅情況和制止逃稅。
說到這裡,可能你想問,國外沒有「發票」這玩意,國家如何制止逃稅呢?
好問題!
我了解了一下,以美國為例,美國目沒有類似我國發票那樣的票據,一般商場等地方的購物小票(receipt/ticket)就是售貨憑據,小票上的商品單價、總額、交易單位和所收稅額等一目了然。
由於這些收據都是由裝有「稅控裝置」的收款機開出,數據通過聯網傳入稅務機關進行監控,從而避免了偷稅漏稅的可能。
總之,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國情,文化差別很大,概念之間也不能隨意等同,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這篇很實用,打卡可以點讚+轉發+收藏三連了!(想看更多英語科普,關注「侃英語」)
精選:為什麼結帳不宜問「How much」?裡面很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