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中,有這樣一部偉大的紀錄片——《人生七年》。
這部由BBC製作的紀錄片耗時49年,跟蹤採訪了14位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從7歲、14歲...一直到56歲,記錄了他們長達半個世紀的人生變遷。
從拍攝之初,製作人就有著這樣一個預判:每個孩子的社會階層,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有幾位比較典型的主人公。處在上層階級,每天讀著私立學校的富家三兄弟,雖然只有7歲,但他們對未來早已有了清晰的規劃,自己會進入哪所中學,讀牛津或是劍橋,完成學業後成為社會精英,一切按部就班就好。
與他們不同,三位來自工人階級的女孩,討論著以後要嫁給誰,生多少個孩子,並沒有在事業上做過多打算。
還有一位特殊的孩子,不善言辭的尼克。他是一位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不愛說話,不愛看鏡頭,喜歡把頭低著,但正是這位內向的孩子給導演組帶來了驚喜。
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發展都如製作人當初想的那樣。上層階級的孩子,一生都過得很順遂,讀好的中學,上名校,出來後都成了律師、電視製作人這樣擁有著光鮮亮麗生活的人物。
而中下層的孩子,有的早早輟學,有的已經離婚,有的失業只能靠政府的接濟為生。
在這之中,尼克是唯一一個打破階層局限性的孩子。
他在一本關於行星的繪本裡找到了自己未來的方向,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他走進了科學的大門。21歲的他進入牛津大學讀物理系,之後又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
經歷過這一切後的他變得格外開朗,舉手投足間都自信了許多。是教育讓他得到了改變。
不同階層的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環境,父母的眼光、要求、格局都不一樣,這也是影響他們未來的最重要的幾個因素。
處於上層階級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對社會看得更廣闊,人脈和資源更多。同時,對孩子的要求也更為嚴格。他們的生活大多有規劃性,精細到每天哪個小時看什麼書,做哪項運動。萬一人生出現偏差,父母也會努力將他們拉回正軌。
而較低階層的孩子,父母大多讓他們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沒有太嚴格的要求,接受的教育水平也一般,社會其他資源更是一般了。
尼克能打破壁壘的原因,也是得益於他的人生出現了「偏差」,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並且有一位好的導師。
教育對孩子的意義有多大呢?
拿高考來說,我們都形容它是人生中最公平、最公正的一場考試。
許多家境貧寒或者普通的學生,通過高考改變了人生。進入到好的大學,接觸的人,看見的事物都與之前的環境不一樣了。當然,同學和老師也成為了自己的人脈和社會資源。
教育能影響的不止是學識和周圍環境,教育的過程是一個豐富內心的過程。
原本處於社會底層家庭的尼克,比較自卑,也就是說,對自我的評價很低。對我評價低,自然不會對未來有憧憬,甚至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能成功。
好在他找到了人生的興趣,給他指明了一條道路。老師的鼓勵又為他提供了動力,讓他願意接受教育,願意付出時間,不再無所事事。獲得一定成就後個人的自我評價提高了,人也就變得自信、開朗了。
來自社會上層的安德魯也在採訪中說:「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如果你是一位來自社會底層的家長,能怎樣改變呢?
首先,改變你的態度。
不要告訴你的孩子,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得過且過。來自社會上層的家長,從來都不會讓孩子輕易認輸。你的一言一行,會讓孩子變得膽小,連憧憬未來的勇氣都沒有。
人的智商都是符合統計學分布規律的,為什麼不能鼓勵孩子,讓他自己自己選擇?
其次,改變你不好的習慣。
底層的父母,大多不自律,甚至有些父母還經常酗酒、出現反社會行為。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孩子擁有模仿學習的能力。你的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不知道哪天就會激起孩子模仿的興趣。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要給孩子塑造一個好的性格。性格堅韌、內心陽光,就算生活再苦,也能勇敢面對。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