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跟蹤記錄:三個階層的孩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真實跟蹤記錄:三個階層的孩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北大縱橫

中國第一智庫公眾號 關注


4619字 | 8分鐘閱讀

大家還記得英國那部《56UP》嗎,用56年來跟蹤記錄14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富人仍富窮者愈窮,只有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的總結。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孩子,小鎮青年,國際大都市裡的少女的人生十年讓你看到三個階層的孩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從左到右)袁晗寒、徐佳、馬百娟


現在讓我們從最開始的2009年,展開時間線。

2009

農村女孩馬百娟

甘肅白銀市會寧縣,野鵲溝小學。


馬百娟沿著土路步行來到學校。


老師是個農民,識一些字便抽空來教書。這間學校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教起來不是太費力。學生雖然少,但老師同樣很認真。



「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為什麼要上學?」那是馬百娟父親的看法。結果馬百娟在家呆到10歲,直到校長出面遊說,她才背上了書包。


一口井,一條路,一間商店,一所學校,組成了野鵲溝,這個地方僅僅以一個地名存在著,就像活在這裡的人們,根本無人在意。


小如棋盤的課堂裡,一塊黑板,四面白牆,牆上掛著視力表、校訓。


老師用摻雜著西北黃沙味道的方言:「馬百娟你來讀一下。」馬百娟讀著課本,眼睛亮亮的,藏不住的笑意。像在教堂唱詩。


遊戲時間,兩排瓦房圍成的水泥地上,孩子們圍著一個籃球,像四五個麵團和氣地撞來撞去。


不用去學校的日子,馬百娟已經是家庭勞力中重要的一部分了。


雖然她沒有足夠的力氣,只能以自己的足底為圓心,將身體前傾時的全部重量壓在麻繩上,才拉動了這頭驢。


馬百娟像是驢子,驢子也像是馬百娟,他們彼此較勁。


拉扯麻繩,解扣,拎起桶,身體搖晃了一下又穩住,馬百娟打上來一桶的水。野鵲溝的人一生只洗兩次澡,水很珍貴。

馬百娟的爸爸60歲,臉像是野鵲溝溝壑縱橫的一張地圖,媽媽有智礙。哥哥14歲便出去打工。幾個人人圍著一張矮小方桌,就著一碟鹹菜,默默咀嚼。


雞蛋、文具、牙膏,野鵲溝的雜貨鋪什麼都賣。馬百娟拿著一疊皺巴巴的紙鈔,向老闆一樣樣講清自己要的——自動筆鉛筆芯,一個五毛,兩個大數學本,一共三塊二毛錢。回去的路上,她像吃了糖果的孩子一樣滿足。


裝上新買到的自動筆芯,馬百娟和同學們,蹲在山頭畫畫,畫出他們夢想中的一切一切。


老師用含著黃沙的方言說,「我們今天來學習《我的家鄉真好》。」


白紙黑字印著的課本,馬百娟不會去質疑,雖說這裡描繪的家鄉,和野鵲溝並不一樣。

還是在土坡上,馬百娟念自己的作文,她說,「長大後去北京上大學,然後去打工,每個月掙1000塊,給家裡買面,因為面不夠吃,還要挖水窖,因為沒水吃。」

2009

北京少女袁晗寒


馬百娟做夢才能去的北京高校,被17歲少女袁晗寒輕而易舉地放棄了。


在北京家中的鞦韆上,她晃蕩著。她在央美附中留級一年後,仍舊有幾門課不及格。


一天媽媽告訴她,休學手續已經辦好。


要知道,央美附中,是全國學藝術的小孩,家中幾代人努力擠破頭也想進的。


漫長的夏日白天,她用書和電影打發時間。此外就是對著一幅已經完成一半的作品,媽媽在旁看了一下就走了,把私人空間留給她。


「一代搞製造,二代搞金融,三代搞藝術。」雖然不完全吻合,但粗線條地勾勒出了袁晗寒的家庭軌跡。


她的父親從事房地產,母親覺得她有藝術天分,鋼琴、舞蹈、美術班輪著上了一圈,袁晗寒最後選擇了美術。

「我恐慌的不是沒事幹,而是會不會一直沒事幹。」


17歲,輟學,她邏輯清晰,並很快自己打破了這種局面。騎著自行車,她轉悠到南鑼鼓巷,一眼看中一間鋪面,租金兩萬。她租下了這個鋪子。


問媽媽為什麼要給2萬,讓她去做一件打水漂的事,「就當交學費了。」對於父母,愛好大過一切。

自己跑商店,買38塊錢一桶的棗苗牌凝膠,穿著裙子刷牆。


說起未來,她沒有想過會成為哪個階層的人。


「不會餓死就行了。」


這麼說的人,後面,都有一個家庭在為她兜底。


而她,也顯示出了承擔這份命運的決心。開張那天,袁晗寒背了一個足足有半人高的登山包,門口已經被漆成了大象巴士的樣子,打開了JVC的音響,擺出「open」的牌子,弄好風鈴。


特別的葡萄奶18塊,被擺放在顯眼位置,這個方磚廠胡同4號的小小酒吧開業了。

2009

小鎮青年徐佳

在袁晗寒和馬百娟之間的徐佳,像是這個國家的大多數。

面對497分,和第一次高考一模一樣的分數,他感覺目眩,懷疑是命運的玩笑。497——離當年湖北的二本分數線還有7分!

2007年,親戚承包了一個山頭,一天午後,吃完飯的父親開著親戚的大卡車,連人帶車栽下山去。徐佳如今和媽媽、弟弟侷促在這間十幾平米的出租房,都是因為那次事故。


念大學是父親的遺願。徐佳選擇第三次復讀高三,希望能把大學通知書拿到父親墳前。


清早5點,天光已亮,徐佳洗了把臉,穿好和昨天一樣的橙色袖子棒球服,和弟弟一前一後,騎車拐入湖北省鹹寧高級中學,鑽進棗紅書桌上的教輔資料裡。


兩次高考失利,讓他對失敗已經有了恐懼,冒冷汗,手發抖握不住筆,面對鏡頭說起時,他仍是條件反射地眨眼、咽口水,最嚴重時,他想到過輕生。


早年父母在廣東打工。務農或打工,是老家村子最常見的兩種人生選擇。出一個大學生,是祖墳冒煙,了不起的事。


媽媽的想法很簡單,「即使是打工,也肯定是要文憑高的,不要低的。」


親戚拿一些樸素的話安慰他,「你現在努力就行了,不要帶著思想包袱。」


又是一輪又一輪的模擬考,徐佳的心在恐懼和希望中搖擺,老師拿從三本考到重點的往屆成功案例刺激復讀班上的學生。


沒有領路人,徐佳只有自己調整自己。


鹹寧考點,6-7-8日,高考就是這個城市最重要的事。校門口來了一些交警,大巴車如約到達考點。


考生焦灼地看表,家長們扇著扇子互相交流。對很多像徐佳這樣的人而言,這是一次決定命運的考試。


他第三次走進了高考的考場。

2012

輟學的馬百娟


這個背對著鏡頭羞怯地笑的女孩子,第一眼簡直認不出,是當初那個眼睛總是亮亮的馬百娟。


轉學的水車小學裡,學生嬉戲打鬧,馬百娟在門口,眼巴巴看著裡面感覺自己格格不入。面對鏡頭,也總是迴避。


靠著存下來的低保金和打工的大哥攢的錢,一家人在寧夏中衛買下了一處房子,有電,有水,能吃飽飯。提起老家,父親說,「不想老家,老家把我苦怕了。」


雖然過上了「好日子」,馬百娟卻不能上學了。

水車小學的老師在做最後的努力,說馬百娟按時交作業,學習也在努力,被哥哥一句「純粹不想念了」輕輕擋回去。


結束了小學生活,馬百娟嘗試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她在中衛的街頭遊走,尋找務工信息。一間酒店幾乎讓她燃起希望,「工資1000多塊」,正是她當時在作文裡期望的,她眼睛重新亮了。


「你這麼小,為什麼不讀書?」

「你能做什麼?」「我能掃地。」

「這裡的地面是地毯,不用你掃,前臺需要會使用電腦。」


幾番對話,讓她心冷下去。走出酒店,車來車往,馬百娟沒有停留太久,把視線投向一家德克士。

求職結果,紀錄片中沒有明說。看著低頭無話的馬百娟,我們已經猜到了答案。

2012

留學少女袁晗寒

2012年·留學德國的袁

南鑼鼓巷的小酒吧沒開多久就倒閉了,2012年的袁晗寒,在德國杜塞道夫就讀藝術方向的碩士。


全世界頂級學者藝術家來這裡講學、開講座,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資源,袁晗寒並不當一回事。


她說自己情緒不穩定,需要菸草、閒逛來消解,在閣樓上她自製捲菸,和媽媽視頻。


很多時間,她會去魏瑪和朋友玩,對著歌德和席勒的雕塑,講著漫無邊際的話。

2012年

待業青年徐佳


幸運降臨,徐佳考進了湖北工業大學。


大學四年,同學們玩神廟逃亡的,睡覺的,發呆的,大概是習慣了,老師講課並不覺得尷尬。


學校是座大型催熟劑,所有人早早地成熟了。剛大三,宿舍裡就在討論「未來」。武漢給3千工資,深圳3千5,肯定留武漢啦。」


徐佳進入保險公司實習,成了一名電話接線員。

「王先生你什麼時候接聽電話方便?」

「方」字還沒說出口,對面啪嗒掛斷了。


徐佳在網際網路上海投了簡歷,反饋寥寥。一個「神馬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通知他去面試,他不敢怠慢,重金投資了正式的襯衫西裝皮鞋。

當年的富士康連環跳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這些藉助大學文憑,從工廠流水線上逃脫的應屆生們,討論著富士康的心理諮詢師和二樓的防護網,心有餘悸。


在小門臉攢在一起的數碼市場,他和同學們一手一個iphone出來。他說「自己以後有錢了,混好了,要買iPhone6。」


幾經輾轉,徐佳把自己「賣給」了中電技術——工作難找,徐佳和他的同學們沒有太多選擇餘地,

完成了母親的心願,他沒有感覺鬆一口氣,反而有些心裡空落落的。「一下子把自己賣出去的感覺。」


一份工作,只是焦慮的開端。

2014年

已婚少女馬百娟


這一年,馬百娟家的門對攝製組關閉了。


馬百娟的父親對鏡頭說,「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了」。馬百娟在一邊沉默。

對她的命運,父親蓋章定論了。「除了嫁人,再沒有別的出路。」


攝製組幾經交涉,父親說,「兩萬塊,繼續拍。」


一個少女,像大嬸一樣,挺著肚子談論孩子、尿布和丈夫,討論誰的肚子大。16歲的馬百娟,嫁給的,是表哥。


現在,她在表哥工作的陶瓷廠勞作,日復一日吸著粉塵,陶瓷廠就在她當年退學的水車小學隔壁。


馬百娟的人生似乎註定不會有別的出路,她甚至沒有選擇的權利。曾經對於大學的嚮往,如今更像是兒時不諳世事的囈語,從來不曾真實過。

2015

公司CEO袁晗寒


2015年,從德國回來,袁晗寒去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實習。公司聚餐的時候,他們討論哪個vpn更好用。


德國讓她感覺像一個發展到頭的養老國家。雖然生活總是漫不經心,但她還想回國折騰一下。


同年,她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像當初那個酒吧一樣,家裡人並沒有指望她事業成功,她自己喜歡就好。


對袁晗寒來說,開公司,就像當年兩萬鋪租開個店一樣,試錯成本是很低的。她可以選擇學業,選擇職業,也可以選擇,隨時換個目標。

2018

新晉中產徐佳


直到此刻,徐佳還在當初的電力公司工作。


大學、工作、結婚,這個農民工的孩子,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必須比別人走得更穩。


現如今,他在武漢有了房,有了車,終於在武漢站穩了腳跟,總算擠進了城市中產的隊伍,足以讓母親在村裡人面前挺直腰板。

雖然他奮鬥的終點,雖然還遠未到達袁晗寒的起點,但他扎紮實實是三個人中,唯一一個確實被讀書改變命運的人。


被問到階層的差距,徐佳說「我現在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存在,但我會努力去改變。」

三個中國

在山村女孩身上,我們看到了封閉,絕望,失去自我。

在小鎮青年身上,我們看到了努力,拼搏,負重前行。

在都市女孩身上,我們看到了個性,瀟灑,無拘無束。

馬百娟,徐佳,袁晗寒,三個中國的縮影。


郭德綱講過他小時候的故事:「我小時候家裡窮,那時候在學校,一下雨,別的孩子就站在教室裡等傘,可我知道我家裡沒傘啊,所以我就頂著雨往家跑,沒傘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

在影片中,徐佳和馬百娟都是「沒傘的孩子」,不過與馬百娟相比,徐佳是幸運的,因為他還可以奔跑,而馬百娟,連跑的權利都沒有。

袁晗寒則是那個「有傘的孩子」,即使外面狂風暴雨,她的青春也依然悠閒瀟灑,閒庭散步,因為爸媽早已為她撐起一把大傘,她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歡的節奏慢慢走下去,嘗試不同的人生可能性。


比起英國的《56UP》,這部中國版,讓我看到更多的還是希望。家裡有傘的孩子,固然是幸運的,沒傘的孩子,也不用唏噓,畢竟我們大部分家庭,能給娃的大傘雖然沒有,小傘還是有的,努力一下,還能給娃多撐一把傘;娃呢,他只要不瘋不傻,只要願意努力奔跑,就算起點再低,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引用羅胖曾說過的一句話做結語就是:

今天的中國,社會分層還沒有最終形成,教育分層還遠著呢,所以這是一個大好的時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認知,而超越自己的階層。

提升認知,成為英雄!

導演採訪完整視頻

相關焦點

  • 真實跟蹤記錄:中國3個階層孩子的10年人生軌跡,結論讓人...
    紀錄片《出·路》英國有一部《56UP》,用56年跟蹤記錄14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出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富人仍富,窮者愈窮,只有教育改變命運。鄭瓊用10年時間跟蹤拍攝了農村孩子,小鎮青年,國際大都市裡的少女的人生。讓你看到三個階層的孩子,靠「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 真實跟蹤記錄:中國3個階層孩子的10年人生軌跡,結果令人震驚
    大家還記得英國那部《56UP》嗎,用56年來跟蹤記錄14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
  • 真實跟蹤記錄:中國3個階層孩子的10年人生軌跡,結果令人震驚!
    英國紀錄片《56UP》,用56年來跟蹤記錄14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孩子,小鎮青年,國際大都市裡的少女的人生十年,讓你看到三個階層的孩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老師是個農民,識一些字便抽空來教書。這間學校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教起來不是太費力。
  • 當社會階層固化,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隨著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現在社會篤信讀書無用論的人越來越多,那麼,依靠讀書還可以改變命運嗎?
  • 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很現實!出生就決定了一生的階層
    《出路》是導演鄭瓊從2009年開始,耗時7年,以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一、片中三個孩子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1.袁晗寒:17歲就退學的北京女孩在三個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中,馬百娟的出生環境無疑是最貧窮的一個。在甘肅的農村,馬百娟住在古老的窯洞裡,全家人一年的開銷不到50元。每天的早餐,就是一點點熱水和著冰冷的饃饃。
  • 紀錄片《出路》:3個孩子,3種命運,階層是否固化了我們的人生?
    因為它揭開了中國當今社會三個不同階層的面紗,赤裸裸地向人們展示了生活在三個階層的孩子們面臨的生存困局和無奈掙扎。三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人生的命運也迥然不同。階層固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現實,而如何找到人生的出口,實現人生的意義,是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的問題。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跟蹤14位英國孩子成長, 決定人生命運的到底是什麼?
    而導演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向大家展示:階層決定命運。可是世俗的觀點究竟能否定義人生的成敗?決定命運的除了階層,還有什麼?我強烈向大家推薦這部最新的《人生七年》,希望看了今天的文章,大家都能對人生和成長的議題,有所思考。
  • 《出·路》:中國3個階層孩子的10年人生軌跡,結論讓人...
    紀錄片《出·路》英國有一部《56UP》,用56年跟蹤記錄14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出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富人仍富,窮者愈窮,只有教育改變命運。鄭瓊用10年時間跟蹤拍攝了農村孩子,小鎮青年,國際大都市裡的少女的人生。讓你看到三個階層的孩子,靠「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難以逾越: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高度
    文丨木棉媽媽從2009年到2015年,這六年的時間,導演鄭瓊跟拍了來自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叫《出路》,不同的階層的孩子,出路在哪裡?這種階層的鴻溝難以跨越,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的,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同樣決定著孩子未來的高度。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7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到他們56歲。
  • 他花49年跟蹤14位孩子後得出結論:出生階層,決定了你未來的高度
    這部由BBC製作的紀錄片耗時49年,跟蹤採訪了14位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從7歲、14歲...一直到56歲,記錄了他們長達半個世紀的人生變遷。 從拍攝之初,製作人就有著這樣一個預判:每個孩子的社會階層,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 6年追蹤3個階層的孩子,結果扎心了: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以前老一輩的總說"讀書改變命運",有的人認為這樣言過其實,讀書不一定有用,但紀錄片《出·路》真的讓我們感受到了讀書、教育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父母越是不努力,孩子就越沒有出路。從2009到2015年,導演鄭瓊花費6年的時間去記錄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馬百娟、徐佳、袁晗寒)的成長曆程:6年過去,馬百娟放棄了自己去北京的願望,嫁為人婦;徐佳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大學、在大城市找到工作,逐步改變自己的命運;袁晗寒有父母的支持,按照自己想法過生活。馬百娟因父母無法逃離,徐佳則是在母親的督促下蛻變,孩子的出路真的是父母給的。
  • 真實記錄十四個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 英、日大型真實紀錄片《人生七年》: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一生
    BBC曾拍攝了大型真實人生紀錄片:《7 up》,中文名《人生七年》。從1964年到2019年,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纖毫畢現,太過震撼,太過真實,令人唏噓。繼BBC的《人生七年》之後,日本也拍攝了自己國家的版本。
  • 三個階層、三種家庭: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國?
    三個孩子,三對夫妻,三個家庭,三個階層,恰好都碰撞上了一股「出國潮」…
  • 如何完成底層逆襲?底層逆襲不僅要有好的學校,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人生十年,如何完成底層逆襲?真實鏡頭告訴我們「讀書」到底多重要! 大家還記得英國《56UP》嗎?這部紀錄片用56年的時間跟蹤記錄了14個不同孩子的人生軌跡,不僅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還在更深層次揭示了——富人仍富窮者愈窮,只有教育改變命運的社會現象。
  • 讀書和早婚早育的孩子,十年後差距有多大?
    在紀錄片《出路》中,就跟蹤拍攝了這樣一位早婚少女的人生軌跡。她叫馬百娟,住在甘肅大山一個破敗的窯洞中,全家一年的開銷都不能超過50元。家境的貧寒讓讀書成為一種奢望,年僅15歲的馬百娟就已經被迫中斷了學業。就這樣到了16歲,她自覺再無出路,便聽從父親的話早早地嫁給了表哥、生了子。
  • BBC跟拍54年,揭露教育殘酷真相:究竟是什麼,在決定孩子的命運?
    作為BBC拍攝周期最長的一部紀錄片,它跟蹤採訪了14個來自英國不同階級的孩子,記錄了他們從7歲到63 這些孩子,5個來自精英階層,2個中產階層,4個工人階級,1個出身農村,還有2
  • 《零零後》|12年的跟蹤成長記錄告訴我們,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
    作為中國第一部連續12年跟蹤一群孩子成長的記錄片,有人把它稱之為中國版的《人生七年》。但和《人生七年》想要揭開「階層與人生」之間的秘密不同,《零零後》似乎對主題與目的,都沒有提前的預設,這反而讓紀錄片變得更加真實。將解讀的視角交還給觀眾,讓每個人都能在成長故事中,讀出不同的意義。
  • 60年,3代人,跨越階層,超脫出身命運限制的關鍵
    這些問題一直探索下去,最終會得到一個答案:階層的跨越,超脫原有的出身,需要時間,需要兩到三代人的時間,60年。這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三代人如何實現階層的跨越,超脫原有的出身命運限制?要說吃苦、努力,工地幹活、流水線的工人和農民,才是最能吃苦最努力的人,可他們並沒有跨越階層,超脫原因命運。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才是跨越階層,逆轉命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