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階層固化,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2021-01-15 澳際教育

隨著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現在社會篤信讀書無用論的人越來越多,那麼,依靠讀書還可以改變命運嗎?


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嗎?


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觀點,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有時我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說大家相信它的地方。我在《文明之光》中裡講過一個勵志故事。


英國有一個從小沒有上過學的窮苦工人,他到十幾歲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一直很渴望學習。每到下班的時候,別人都去喝酒,而他則利用下班時間去自費接受了英國的公立教育(給窮苦人的教育)。


兩年後,他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21歲那年,他學會了寫信。後來,他和一個大自己很多歲的女僕結了婚,生了孩子。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太太去世了,他只能自己把孩子養大。


因為他在礦上工作,經常發生礦難,他就研究發明出了安全燈。但是,當時英國一個叫戴維爵士的科學家,也發明了類似的東西,為了爭奪發明專利,他們打了很多年官司。由於戴維博士的名氣太大,結果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樣看來,我們的這位主人公運氣真的很差。但是,他本人卻不在意這些得失,一直安心做自己的事,還和兒子一起上學念書。他的名字叫史蒂芬森,在歷史上被稱為火車之父,我們今天火車的系統從鐵路到機頭等都是他發明的。


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今年年初,網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網友說清北的畢業生都買不起學區房,將來孩子還要上清華、北大幹什麼?



再給大家講一個例子。有很多年輕人是出生在小地方,甚至是農村,家庭環境不是很好,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們在大城市讀了一個二本學校。然後他們畢業後也未必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也許勉強可以找到一份所謂的「白領」的工作,收入卻可能還沒有一個保姆多(在北京一個保姆月薪6000多)。


一方面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但又發現出現了「教育無用論」。


有人說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問題是出在學校社會家長,還是出在學生呢?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和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有人說現在教育資源不足是不是我們市場化做的不夠,市場化開放了,有競爭了,教師的工資高了,一定的教育問題就解決了。


我說「不,你不要太相信市場化」。教育資源不平衡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並不僅是中國的問題。


從在今天的中國,三線城市裡一個像樣一點的中學,可能教育水平比30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教師的水平高、實驗條件也好,但現在依然有中國最好的大學、最好的中學,你的孩子可能還未必進得去。


我記得我讀清華的時候,清華大概一年從全國招了2200人,大家基本上都是憑高考分數進去的。有一些個別的,比如計算機比賽拿第一名的人也可能進入清華,但這樣的學生一共不超過二三十人。所以,在當時來講,全國大概有2200人能上清華,我前段時間看了下清華的招生數據,現在有3400多人、不到3500人。


每年基本上都是這個數量,和我那個年代比看著好像多了一點,但還有一個統計數字,只有55%是參加高考進清華的;剩下45%有各種各樣的:比如有奧運冠軍、比如奶茶妹妹,因為健美操加了很多分。


還有一些是自主招生,還有一些因為得了奧數金牌,等等。而真正考試進來的佔55%,大家可以算一下,55%乘以3500人,還沒有我當年高考的時候進入清華的多。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整個的教育水平不斷地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個金字塔情況,最頂尖的這些永遠很難進,這就是現實,大家必須要認清。


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第一版《大學之路》上市的時候,新東方的校長給我做了一個節目,俞校長說我們北大還有很多賣肉的,並不是說賣肉不好,但這顯然不是家長所願。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階層,真的已經固化了嗎?


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階層固化」這事得這麼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


所以,你也不能說一定固化,因此有些時候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走上去,你維持了現有的階層可能並不差,沒有走上去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我開了一個專欄,有一個讀者給我留言說他從一個小地方來,在北京上了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抱怨這個社會怎麼不公平,有人拼顏值、有人拼爹等。


我給他回信說:這個社會不欠你任何東西,你從一個縣城來也好、農村也罷,到了北京,已經是人生很成功的一步了,某種意義上你應該對自己滿意,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另一點來講,你有自己的特長,你努力學習、你用功、你肯吃苦,這就是你的優點。


但世界上資源有各種各樣,長得漂亮也是一種資源,拼爹的爹有本事也是一種資源,更何況有些時候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獨立,實際上那些富二代很多並不是都在打遊戲。


比如從階層說,好比社會階層從第一層到第一百層,你從第八十層現在上升到六十層已經是不錯的事了,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層,在第五層的人資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能做的事還多,這就是現實。


所以每個人應該對教育,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這才是比較好的。


我剛才講的史蒂芬森的故事當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國也照樣存在,但這種故事在英國幾百年來,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故事,證明這種人是不是很少?


所以,教育確實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為成績考好了,將來社會一定要給你什麼,這可能就想錯了,教育遠比在社會上往前進一層、兩層要重要得多。我在清華當班主任的時候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很多人心態上慢慢會變得不健康,實際上他就覺得自己獨立了半天,很多得不到結果,就不好好讀書了。


其實很大程度上,最後並不是考試成績決定了你最後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話說(有時候開玩笑說),你的命運早就註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讓你的命運變得更好一點。


大富靠命,小富靠運


在古希臘神話中,宗教裡神叫做「almighty」,意思是萬能的、無所不能的。但在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有時候連人也打不過,即便是萬神之神的宙斯,他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他背後有三個命運女神在控制他。其實很多時候你得認命,人怎麼能過得比較幸福,很重要的就是「你認這個命」。



也許你覺得這是「宿命」,等我講完你就知道我說的其實不是宿命。很多人如果從小的教育只停留在考試成績上,可能將來會有一些比較倒黴的「命」,所以在那個時候,你的命就定了下來。


剛才我也講了,何謂通識教育,說白了就是學校讓你們將來做事能做得更好,命更好一些。


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個女孩子長得漂亮,找一個老公嫁了,嫁了之後發現老公是偽富豪(沒錢的),欠了一屁股債。這個女孩子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半輩子,把老公的債給還了,又被某個投資人給騙了,演戲演了這麼多年,最後自己的錢都被騙了。


我開玩笑說「這事就是她的命」。有人說為什麼?我說很簡單,就是不讀書、圈子又窄,別人都能看出來是騙局,她都看不出來,那不是倒黴嗎?



前兩年上海有一個叫做「金融大鱷」的人。前幾天我見到他,他問我:「2000年的時候我不知道比馬雲富多少,但今天我的錢就沒怎麼漲,這是怎麼回事?」因為他是小學畢業,所以我說因為你不讀書。他說讀書有什麼用?學《數學之美》又有什麼用?我說你數學學了多少?他說我現在會算數就夠了。


他是一個炒股炒得還不錯的人,當時他很自豪地給我講:我只會算加法,因為我就想財富不斷增加,我不會做減法。


然後我說:你倒黴就倒黴在這了,為什麼馬雲2000年的時候還沒有你有錢,現在錢比你多很多?因為馬雲是做乘法、你在做加法,馬雲每年的財富增加50%乘以1.5,乘十幾年下來就是不得了的一件事,你天天就在那做加法。


他重倉的幾支股票中,一個是長虹,他曾經是長虹第二大股東;網際網路公司的股票一支沒有,中國網際網路的複合增長率在過去的20多年是20%,也就是說投一個中等水平他還能拿到這個回報。他是今天炒點股掙100萬,明天虧50萬,反正來來回回比如,今年最後收入1000萬,這和馬雲做乘法是沒法比的。


那陣子他還是樂視的一個大股東,現在不是了,幸好不是了。我跟他說你自己不讀書也罷,你還害了你孩子。他說我有錢,我送我的孩子到一個最好的學校,當時他特自豪得跟我講說「我的孩子從小就會畫K線」。炒股的時候你一樣沒有出息。


柳傳志教自己的孩子一定不去炒那點股,掙那點小錢,你做成一家大企業比你天天畫K線掙小錢重要,你自己就那點格局,畫個K線、掙點小錢。所以,過去馬雲沒起步的時候,你比他有錢,現在你已經不如他了,你還教孩子這樣。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起跑線


我從來不相信起跑線一說,如果有起跑線,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不是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格局。


也就是說你哪怕有錢,到了智能時代以後,可能你遇到過幾次很倒黴的事,你一輩子的錢就沒了,然後的生活就會很糟糕。


所以,一兩次的好運是幫不了人的,世界上任何人不可能永遠是壞運氣。有人跟我說:「我們家祖上有哪個朝代的狀元,或者說有個姓張的說我們當時是河北清河張家」。我說你不用給我講這個,活到今天的所有人沒有五十代貧農的,五十代貧農的人早淘汰了,我們活到今天的人祖上全是王侯將相,或者你的親戚是王侯將相。


那麼,就說明人永遠有好運的時候,也有惡運的時候。在美國,所有中了千萬以上大獎的那些人,基本上不出十年都變成了窮光蛋。只有一家人例外,中獎後跑到一個小鎮隱姓埋名過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


這說明,一兩次好運是幫不了你忙的,同時人也不會總是壞運氣。運氣這事很重要。所有成功人士,總會感謝說「老天爺特別照顧我,給了我好運氣,所以成功了」,並不是吹牛說,我一定比別人強多少。


而那個事幹不成的人,則會怪自己是壞運氣,說自己懷才不遇,只是運氣差一點,自己本事大的不得了。


從這兩件事你可以看出來,人如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話,這件事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我博士畢業的時候,當時的校長叫布羅迪,他給我們全校畢業生做了一個演講——我到今天還記著——就是講運氣的。他說:「你們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你的運氣好,你要感謝這個運氣,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在美國密蘇裡州的一個小鎮中學,有兩個學生,一個學生是「高富帥」,另一個是「屌絲」。當時學校最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布朗小姐非常喜歡那個「高富帥」,在畢業典禮的時候,布朗小姐親了他。


「屌絲」覺得老師不公平,老師說「你們將來要是像他一樣有出息,我照樣會親你們一下。「高富帥」一直很努力,畢業以後就進入大學讀新聞系,後來在新聞界很有名,還得了普立茲獎。1945年,他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白宮新聞署署長,可以說很成功了。


而另外那個「屌絲」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因為家裡窮他沒有讀大學,之後換了很多次工作,感情也很坎坷。但他堅持半工半讀。後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去參戰了。因為比較勇敢,被選去炮兵學院進修。出來以後,一戰結束了,他丟了工作,退役回家,開了一個小店,結果還關門破產了。可以說運氣真的很差。


但是,他一直在堅持讀書,退役後他在大學裡又學了法律,就在當地謀求了一份公職,也不是什麼高職位,那時候他已經快40歲了。到50多快要退休的時候,他才剛坐穩了自己的職位。


那時候當地一個眾議員退下來了,要補選一個眾議員,他就代表民主黨參選了,但沒有人願意支持他,所以他排名第五。這時候他的好運就來了,前四位因為某種原因都不能參加,民主黨只好支持他,他就選上了眾議員,從此就從政了,眾議員後來又選上了參議員。


1944年,羅斯福決定第四次參選總統,他知道自己活不過4年,副總統必定是自然上位就成為總統了,當時最適合跟羅斯福一塊競選的人是當時的副總統華萊士,但華萊士是一個傾共產主義的人,和蘇聯的關係走的太近了。


所以,華萊士就被排除了。由於「屌絲」一直很謙卑,口碑比較好,他被選中當了副總統,連他自己都很意外。1945年,羅斯福果不其然去世,他晉升為總統。


他就是杜魯門。而那位「高富帥」的平步青雲,其實一直都是他在提拔。



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你所處的時代,就是你的命運



全世界75個最富有的人中有20%出生在同一個國家,而且都在1830年—1840年這10年間,這就是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洛克菲勒、老梅隆(梅隆的父親)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人。


而中國現在所有的富人基本上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所以說,生在一個好時代,你的命運就被決定了,你要相信你這個時代。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所以你到哪個山就要唱哪個山的歌。過去的30多年是很好的時代,今後20年也會是個不錯的時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過去30多年中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相信這個時代,跟著這個時代倒著走。


其次,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不能把控。時代你不能把控,因為你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而有些事你能把控,比如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教育」,你是可以把控的。對於教育,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教育不光是學習,而是我們今天做的任何一件事。


比如說你在地圖上看到我們今天所在的酒店,進來以後怎麼找到這個房間,底下會有一張圖,那張圖上告訴你現在在哪,然後你要去那個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兩件事:



剛才我講了,比如有的孩子從小地方來到北京上學,已經感覺自己很不錯了,但當他看到同學是富二代,心理很不平衡,那是因為他沒有想明白自己在哪。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把中國人劃分成兩個層次,處在不同層次的人目標是不一樣的,其所要進行的教育也不一樣。


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最重要的是學會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藍翔技校的畢業生要比很多白領賺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社會階層,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在《大學之路》第二版裡我專門補了一章講美國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講技能教育。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一層的進階準備的,但是公立教育總體來講就是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看一個人,不能因為出身就給貼上笨或聰明的標籤,每一個孩子都是可造就之才。


在美國有一個program叫KIPP,就是培根那句話: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和中國一樣,在美國也有好學區和差學區之分,而且學區房這個概念其實是從美國來的。在一些比較差的學區(比如一些貧民窟所在的學區),這些學區的校長關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老師管的也不是孩子,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孩子是否每天都來上學。


例如一個班上30個孩子,今天只有25個孩子來上學,剩下的幾個孩子居然「忘記上學」,因為他們被鄰居的孩子帶去遊戲廳玩了。所以,「KIPP」就是把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隔絕,讓他們早上六點就來學校,晚上八點鐘再回家,這樣他們就沒機會去和鄰居家孩子廝混。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入KIPP這個項目,貧民窟的孩子需要抽籤進入。運氣好的孩子還會被送到一個距離自己家庭所在地比較遠的學校。剛進去的孩子成績很差,但很快成績就趕上來了,這樣看起來有點像衡水中學。


這些孩子在申請大學時候,可能上不了常青藤大學,但他們可以上到州立大學。這個項目中的孩子升學率較高,畢業後也能找到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這樣就可以與之前的家庭隔離,徹底走出自己家庭所在的階層,也徹底走出貧民窟。


美國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基本上只有5%的人能夠從底層的20%上升到上層的20%。所以,只要把這些孩子與周圍糟糕的環境隔離,他們都是可塑之才。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讀書,並且要有讀公立學校,擁有一技之長。


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所以,社會需求不一樣,針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向上一個階層的路,註定是艱辛的


實際上,中產階層的孩子是最辛苦的。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時要上課、補習,還要學各種藝術體育等。我告訴他,中產階級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就是最辛苦的。因為:


你的孩子需要具備一技之長(接受技能教育),否則沒有立足之地。所有你認為的精英階層需要具備的技能,需要在在他這一代人中補齊。所以,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會是輕鬆的,只會更辛苦。


要知道,向上的路註定是艱難的,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層下滑。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在真正的上層社會,你擁有的資源是別人沒辦法比的。例如,川普的女婿,據說連算數都算不清楚,但是因為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幾百萬,所以他很輕鬆進入了哈佛。

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在20歲的時候相信絕對公平,說明你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但到了40歲,你依然相信絕對公平,那你就有點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絕對公平的,因為一旦出現絕對公平,世界就停止進步了。


比如今天的北歐社會,就很公平。但是如果你在那裡呆一段時間後,就會明顯感覺到整個社會死氣沉沉,因為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給你任何機會。


教育資源永遠是不夠的。今天整體的中國教育水平進步非常快,比30年前從資源、經費各方面都有十倍的提升。但是清華還是招那麼多人,所以永遠有人上最好的學校,有人上最差的學校。所以不用糾結自己是否進入了最好的學校,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性太強,每所大學都要建設成研究型大學。其實有些學校不適合,有些大學可能應該好好地搞教學、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讓這些學校大學畢業以後能夠去發揮自己才幹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教育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不是學校問題,也不完全是社會問題,也不完全是個人問題,也不完全是家長問題,但是每一方面都有一些問題。


從你自身來講,家長、個人,你也要意識到這一點,哪怕你進入到了一個學校以後,有些人確實需要是有一技之長的。



剛剛我提到了,命運決定了人的一切。那麼,命運是由什麼決定呢?柴契爾夫人有句話說的很好: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比如,當你打網球的時候,你會發現打球用力過分的時候動作會變形,這就說明你想法不對的時候行動會變形、言辭會變形。


再比如,你在公司裡幹得很一般,沒有得到提拔,但是你自己卻覺得自己很厲害,是全公司的5%,你覺得老闆不公平,就去找老闆(領導)吵架。那麼,也就是你的「動作變形」了,這也是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以前我總說一些投資人,以後肯定會破產,果不其然。因為他們總喜歡做一些冒險的行為,做一次賺一次便宜,慢慢形成習慣了,最後碰上一次倒黴事。「黑天鵝事件」發生了,他就永遠破產了。


所以,我們的行為形成了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基本上就是這樣一條線。所以,一開始是很小的一件事,我們自己一點點的錯,最終命運就這麼決定了。


綜上,大學應該分類,不能一律都辦成研究型大學,如果大學不能分類,那麼,你需要給自己分類。


拿到了offer之後,你的檔案和戶口應該怎麼辦?

國內讀研和英國讀研哪個更好?

澳洲低壓高薪的專業有哪些?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

留學費用計算器高考選校助手匯率換算器

留學新聞留學GPA計算器留學申請日曆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網絡

本文圖片來源PEXELS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微信又改版了,不想跟你走散

走完下面3步,給我們加星標吧



後臺回復 留學 領取

留學禮包+雅思資料


相關焦點

  • 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這種暗示成了接受階層固化的觀點,這將徹底抹殺你的鬥志。 我先表明我的觀點:階層沒有固化。上升渠道還很寬, 一個很簡單的經濟常識:你要得到一件商品必須為此付出代價。那相反,如果你不能付出這個代價,那麼你將得不到這件商品。身無分文,你連9塊9包郵都買不起。
  • 中國已經形成階層固化?
    美國社會大致分為精英階層、中產階層、貧窮階層,而且這三個階層基本已經固化了。假如你現在處於貧窮階層,那你的上幾代和你的家族後代可能一直都在這個階層,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子承父業。 中國是什麼情況呢?
  • 世界讀書日:放下手機拿起書籍,是打破階層固化的利器!
    02為什麼玩手機會加劇階層固化?智慧型手機能夠讓我們更加便捷且低成本地獲取各種知識與信息,很多人樂觀地認為,大量的資源共享有利於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有利於各個國家和地域的經濟發展與融合、有利於縮小不同階層與群體之間的差距。
  • 學歷提升能改變一個人的社會階層嗎?
    學歷提升能改變一個人的社會階層嗎?社會階層指的是按照每個人所佔社會資源的不同對人群進行劃分,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便是常見的社會階層類型。會影響個人所屬階層的因素有很多,如財富、能力、人際關係等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那麼,學歷的高低會影響自身社會階層嗎?
  • 網際網路階層固化?倒也不盡然
    騰訊的社交又很穩定嗎,似乎也不盡然。各種興趣社交、陌生社交、熟人社交、視頻社交蠢蠢欲試,至少讓騰訊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被顛覆了,人言「焦慮的騰訊」一點也不誇張。所以網際網路階層固化的 「固」是雞蛋殼的「固」還是石頭的」固「,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檢驗,至少目前來說還沒堅硬到石頭的地步,因為網際網路企業變化速度太快了!
  • 王者榮耀是個小社會,段位歧視是人性,階層固化是必然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這一點用在王者榮耀這個遊戲上最合適不過了。那麼多玩家,每個玩家的王者生涯是不一樣的,相互交織在一起,真的形成了一個類似「社會」的東西,我們就叫它小社會吧。在遊戲中,我們幾乎沒有多少約束,「叢林法則」才是這個小社會的生存真諦。雖然明面上我們是遊戲好友,但是,指不定他在背後怎麼想你呢!遊戲中真的有友誼嗎?可能比較少,大部分都是利益驅使下的合作關係。如果哪一天你和「好友」開黑時胡亂發揮,動不動送人頭,動不動掉線,你們之間的友誼可能瞬間就沒有了。說到底,這還是另一種歧視:你的水平那麼次,憑什麼當我的好友?
  • 紀錄片《出路》:3個孩子,3種命運,階層是否固化了我們的人生?
    一部小成本製作的紀錄片,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呢?因為它揭開了中國當今社會三個不同階層的面紗,赤裸裸地向人們展示了生活在三個階層的孩子們面臨的生存困局和無奈掙扎。階層固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現實,而如何找到人生的出口,實現人生的意義,是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的問題。
  • 印度最大的社會問題是階層固化嗎?阿米爾汗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對於...
    X 印度最大的社會問題是階層固化嗎
  • 娛樂圈也要階層固化?
    很多熱心網友對這個事情也提出了看法,有的說,現在娛樂圈的準入門檻都這麼低了嗎?有的說現在明星代言都開始世襲了嗎?那對那些草根好像顯得非常的不公平。 星二代進入娛樂圈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而且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本身星二代的遺傳基因就比較好,大多數形象形體都很優秀,無論是臉蛋還是身材比例都很出挑。像早一輩得比較出名的星二代謝霆鋒,現在比較熱門的郭麒麟歐陽娜娜等等。
  • 窮人不再信奉「讀書改變命運」?這才是最可怕的
    「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某縣,本該上學的孩子輟學務工現象突出,不少貧困家庭都抱有『讀書無用,不如出去打工』的心態。」這個報導給出一個讓人驚嘆的總結:「厭學症」的背後,是越來越多農村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不再信奉「讀書改變命運」。 我心裡咯咚一下,都9012了,竟然還有人信奉「讀書無用論」?
  • 《寄生蟲》用濃縮視角呈現階層固化的無解命題
    地上的宿主與地下的寄生蟲《寄生蟲》借一個底層四口之家的命運變故,聚焦貧富差距、階層固化等當代社會的頑疾。而這一切隨著兒子基宇偽造文憑獲得了一份富人家庭的家教工作悄然發生變化,加速引燃了這個家庭的悲劇命運。
  • 真實跟蹤記錄:三個階層的孩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原標題:真實跟蹤記錄:三個階層的孩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用56年來跟蹤記錄14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富人仍富窮者愈窮,只有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的總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 讀書分享:《家庭優勢:社會階層與家長參與》
    本書按照社會階層對家庭進行分類,通過對家庭活動和家長教育子女的局部畫面中家長表現出的社會行為方式進行創造性的描述,將問題聚焦到家長與學習的關係。基於布迪厄的文化資本概念,以社會階層——家庭文化資本——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為邏輯線索,旨在探明家長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是如何傳遞其所具有的優勢給他們的子女,又如何利用其資源來幫助子女在學校取得成功。
  • 通過考試改變命運可能嗎:為什麼美國貧寒子弟不愛讀書?
    撰文 |《經濟觀察報·書評》 柳展雄「高考改變命運」是中國社會的一項共識,不少人自信滿滿地認定,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比西方公平,美國階級固化,窮孩子上大學越來越困難。1985年,在全美250所頂尖大學中,有54%的學生來自收入排名後75%的家庭;2010年入學的學生中只有33%來自這個群體。
  • 吳軍博士論教育:階層、命運、技能、素質、語文、數學,都講透了!
    01 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嗎?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觀點,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有時我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今年年初,網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
  • 《文學的故鄉》賈平凹、莫言、劉震雲讀書改變命運
    偶然的機會上了大學,才改變了命運。莫言要不是當了兵,後來又上了解放軍藝術學院,學了文學,那他會成為的就是一個在村裡種地的農民。劉震雲的舅舅對劉震雲說,留在村裡以後也就是娶個小寡婦吧。不甘心的劉震雲聽了舅舅的話,走出了村子。
  • 一周英文新書 批判理論、階層固化、加繆和紐約
    :DiaIogues On Architecture And The Left)一書中,提出了這些問題,「建築有可能成為實現自由的裝置嗎?」「建築師有可能掙脫資本主義體制的系統束縛嗎?」從BBC跟蹤窮孩子富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到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底關於「美國貧富家庭子女生活差異擴大」的調查報告,到北京的天價學區房,階層和教育之間關係的話題一直是熱點。最近,簡直有點兒扎堆出版的意思了。
  • 讀書改變命運VS讀書無用論,讀書對女性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讀書改變命運,這是真的!讀書對女生來說太重要了,在這個對女性還是不那麼友好的年代,更應該多讀書。從畢業開始找工作,真的一度懷疑讀書是無用的,有著本科學歷,卻給公司充當廉價的勞動力,領著最低的工資,做著最累的活。公司以你是剛畢業的學生,沒有工作經驗,過度壓榨畢業生的勞動價值。
  • 「寒門出貴子」真的很難嗎?這個朝代的寒門子弟,憑成績跨越階層
    近年來,我國「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感嘆越發強烈,可見,階層固化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程度。這種現象在才子頻出的宋代,也如此普遍嗎?No!「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經典詩句,正是出自於宋代。宋代是個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大量寒門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實現階層跨越的特殊時代。
  • 60年,3代人,跨越階層,超脫出身命運限制的關鍵
    十幾年如一日的努力,最終還是脫離不了原有的階級,過著和父母相似的生活,階層固化,命運被出身家庭限定,再怎麼努力,也還只能這樣,幾十年的努力有什麼意義。另外一個聲音來自對這個問題的質疑:你一個人十年的努力,憑什麼抵得過我三代人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