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用濃縮視角呈現階層固化的無解命題

2020-09-25 MoFarah

韓國電影《寄生蟲》最近橫掃奧斯卡大獎,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影片四項大獎,再加上去年已經獲得了金棕櫚的加持,一時間火爆程度可想而知。昨天,終於將這部現象級電影補看上了。

地上的宿主與地下的寄生蟲

《寄生蟲》借一個底層四口之家的命運變故,聚焦貧富差距、階層固化等當代社會的頑疾。

窮困潦倒的四口之家住在半地下室裡,環境陰暗潮溼、逼仄壓抑,只有一排小窗透進光亮,父母失業,子女失學,靠啃過期麵包和疊披薩盒為生。

而這一切隨著兒子基宇偽造文憑獲得了一份富人家庭的家教工作悄然發生變化,加速引燃了這個家庭的悲劇命運。

窮人兒子基宇第一次拜訪豪宅

在富人家庭出去露營的雨夜裡,舊保姆的造訪帶來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原來舊保姆的老公已經「寄生」在豪宅地下室裡長達4年之久,兩個落魄的家庭做著垂死掙扎,最後在富人兒子的生日趴上上演了悲劇一幕。

寄生蟲走上地面,來到日光之下,貧富差距加諸於人性的作用一覽無遺。

隱喻填充下,濃縮膠囊的烈度

這是一部充滿隱喻的電影,離奇的情節給了電影極端化的張力,與此同時,也必然犧牲掉了部分情節設置的邏輯。

比如,基澤一家進入富人家庭太過順利,富人夫婦過於天真;而生活在貧民窟的基澤一家居然都能勝任工作,沒有露出破綻;比如,雨夜,在豪宅狂歡的基澤一家居然會放舊保姆進門,並且最後屋主回來絲毫沒有發現……

在我看來,邏輯上的缺失可能更凸顯了電影的寓言性,作者並沒有打算講一個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故事。


茶几下的窮人父女聽到富人輕蔑的言論

電影中,不僅石頭、氣味、蟑螂、「小天窗vs落地窗」是隱喻,連人物也一樣,是群體的符號。導演把錯綜複雜的社會事實,濃縮在了一個精巧的故事裡。於是底層階級的無能、無奈乃至扭曲,富人階層的無辜、偽善和冷漠,以及他們之間無法調和的反差和衝突,被放入了一個濃縮膠囊,一口咬破,噴薄而出,可以想見口腔中那種刺激的濃烈度。


階級固化的社會,貧窮和富有都成了原罪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似乎並沒有為貧富差距或者階層固化尋求出路的野心,所以相對而言是中立的,沒有站窮人,也沒有站富人,但有時候呈現本身反而更能引起反思。

作者對兩方人物的設定很有意思。

窮人一家是「敗壞」的。他們欺善怕惡,疊壞了四分之一的披薩盒還叫囂耍賴,對著在窗口撒尿的流浪漢卻不敢反抗、忍氣吞聲;他們狡黠貪婪,通過偽造文憑和耍小聰明獲得工作機會後,又通過構陷他人獲取更多,甚至一家人得以就業後,還在僱主家大吃大喝、為所欲為。

有句話叫「窮山惡水出刁民」,人性中「野蠻」的一面有時真是被窮給激發出來的。因為就算你用上了高檔的香水,還是擺脫不了一身的地下室味道;因為就算你對生活做了最完備的計劃,一次生意的失敗,甚或一場大雨,就能讓你無家可歸。在窮的壓迫下,人的良知和道德漸漸變得無力,最後理所當然地自暴自棄。


窮人女兒坐在大雨衝刷下滿是積水和汙穢的廁所抽菸

相反,富人一家是「完美」的。夫妻和睦,兒女機靈,沒有出軌,沒有暴力,沒有很多人想像中富人家庭的複雜和不堪。但在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裡,他們無法真正「完美」,更無法獨善其身。

因為只生活在光鮮的世界裡,他們精緻利己,說著「不是試駕」還是會盯著手中的咖啡,說著物價上漲多給時薪卻抽走了一疊紙幣。他們骨子裡是傲慢和鄙夷的,看不到也不願意看向「地下」,但你似乎並不能責怪他們更多,更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


優雅精緻、彬彬有禮的富人夫婦

最後窮人爸爸刺出的那一刀,一如社會新聞裡,報復社會的罪犯,他們嫉妒、憤怒、仇恨,卻不知該向誰發洩。

於是,在一個貧富差距極大、完全階層固化的社會裡,窮和富都成了一種原罪,也導向了悲劇的必然性。


是否還存在救贖?

《寄生蟲》絕妙地呈現出了社會生態現象,但卻沒有給出一個答案。

影片的結尾窮人家的兒子的幻想,他立下了一個計劃,他要賺錢、賺很多的錢,買下豪宅,解救父親,似乎給電影的悲劇基調亮出了一線希望。


窮人兒子的最終幻想

可事實上電影沒有展示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它是否會和父親口中的所有計劃一樣充滿變數,變為徒勞?如果他真的有錢了,是否又落入了臺詞中「用錢熨平一切」的循環,成就畫面裡歲月靜好底下的麻木呢?

電影用希望模糊掉了這種兩難的結局,但看過電影的人,仍然會忍不住問,救贖在哪裡?因此,看完電影就像吃了一悶棍,隱隱作痛。但這或許,也是我們每個人尋找救贖之路的起點。

相關焦點

  • 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這個話題比較敏感,我先從一部電影說起——《寄生蟲》。 社會學出身的奉俊昊,將底層人民與上流階級的矛盾展現的淋漓盡致。這種暗示成了接受階層固化的觀點,這將徹底抹殺你的鬥志。 我先表明我的觀點:階層沒有固化。上升渠道還很寬, 一個很簡單的經濟常識:你要得到一件商品必須為此付出代價。那相反,如果你不能付出這個代價,那麼你將得不到這件商品。身無分文,你連9塊9包郵都買不起。
  • 《寄生蟲》—階層固化下的底層生態
    寄生家庭1將寄生在富人家庭當做階層上升的通道,寄生家庭2連寄生的空間都被佔領。無法呼吸的壓抑感,這是階層固化下的民眾的生存狀態,很真實,很扭曲。這部電影拿下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近兩年奧斯卡評獎逐漸偏向現實題材,可能也是在釋放一種信號——電影要基於基本的人性,更加具有人文關懷,關心個體苦難。
  • 網際網路階層固化?倒也不盡然
    或許不是什麼「網際網路階層固化」,是我們的想像力還不夠。與其說網際網路階層固化,不如說是網際網路企業的思維固化。這個是對企業的,對個人就更不用說了,相比傳統行業,IT網際網路或許仍然是階層上升的最好選擇。不然你去搞搞房地產、搞搞新能源,那如何破解網際網路的階層固化呢?我覺得有三點可以參考。
  • 豆瓣8.7分《寄生蟲》|普通人打破階層固化,究竟需要多少年?
    作者|寧鏡誠如果你問我,2019年看過最震撼人心的電影是哪一部,我一定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這部韓國影片的名字一一《寄生蟲》。該片於2019年5月30號在韓國本土上映,不到3天時間,其觀影人次就突破了230萬,並連續六天奪得韓國票房冠軍。上映53天後,《寄生蟲》就一舉突破1000萬觀影人次,票房達近億美元。
  • 《寄生蟲》:階級間無法跨越的鴻溝
    一、導演特色(一)主題聚焦社會問題本片的導演奉俊昊畢業於社會學專業,以社會學的視角將抽象的社會問題以《寄生蟲》電影的具象化形式呈現。並且導演拍攝的電影大多關注社會的底層人物,通過底層人物的視角來呈現故事,如《殺人回憶》和本片都是如此。(二)電影人物多元性在奉俊昊導演作品中的人物並非是非黑即白,而是人物善中帶惡,惡中有善,人物的的形象是立體多元的、複雜的。就正如《寄生蟲》中的基澤一樣,不能用絕對的善與惡來評判他。
  • 重溫電影《寄生蟲》,深度剖析窮人階層固有的劣根性及啟示
    對於《寄生蟲》這樣一部主題鮮明,情節設置緊湊且充滿意外與反轉,拍攝手法精準巧妙的好電影,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不同視角、不同維度的評價與思考。其一:階層鴻溝的客觀存在,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資源被上層把持瓜分,窮人向上攀爬的機會日益減少的事實《寄生蟲》其實就很明確的指向了韓國背後嚴重的社會問題:貧富懸殊與階級固化。其實,這並不是僅僅在韓國存在的社會問題,在當前經濟體系下,不論政治制度如何,這恐怕是很多國家都共同存在的一個命題。
  • 階級固化,寄生上流 ——《寄生蟲》
    表面上看他們是被寄生的對象,但他們其實也是寄生蟲,財富給他們帶來的不只是體面高雅的生活,也是生活和認知能力的退化。他們需要寄生在司機,傭人,家庭老師這些人身上,吸取他們的養分,他們同時又寄生在上流社會的意識形態中,家教要名牌大學生,司機要服務過其他富豪的司機,傭人也要最專業的會所定製,一切必須要符合上流社會家庭的體面。
  • 中國已經形成階層固化?
    美國社會大致分為精英階層、中產階層、貧窮階層,而且這三個階層基本已經固化了。假如你現在處於貧窮階層,那你的上幾代和你的家族後代可能一直都在這個階層,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子承父業。 中國是什麼情況呢?
  • 《寄生蟲》與《燃燒》:階層悲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在這個「平行世界」裡,社會問題的常識被表面化地呈現,不會有分析與深入探究的可能,混雜各種娛樂類型,無論看似政治的還是去政治化的,都不必當真,「這不過是部電影而已」,它的意義結束在電影院裡,不會被觀眾帶出門去。一、「氣味」,一種階層標識?
  • 《寄生蟲》的電影空間塑造
    不過不同的是是枝裕和像個暖男,溫和地揭開傷疤又撫慰傷痛,現實很殘酷,但電影裡又呈現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而奉俊昊則用他擅長的黑色幽默攪渾這兩個家庭,激烈震蕩,用死亡去撕開階層的對立,電影裡也充滿深刻的隱喻符號。這裡特別想分享一下《寄生蟲》的電影空間塑造。
  • 娛樂圈也要階層固化?
    不管代言世襲不世襲,不管階層固化不固化,都不要放棄夢想放棄努力。跳出階層的人總是有的,為什麼不是你呢。只要愛拼總有贏得機會,徹底懈怠了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 探討社會階層的韓國電影不只有《寄生蟲》,還有《燃燒》
    《寄生蟲》海報說起韓國電影,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反映現實」,或者可以叫「探討社會問題」 ,很多優秀韓國電影都具有這個特點,《熔爐》、《辯護人》、《殺人回憶》、《南山的部長們》等等,這些電影無一不是以社會現象或歷史事件為基礎,用電影的技術把那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件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 銳評|張越揚:《大佛普拉斯》:嵌套空間中的階層固化與性狂歡
    影片以荒誕不經的黑色幽默觸碰臺灣社會的底層人物,諷刺階級固化與官商勾結。其中影片綜合運用聲音、色彩、蒙太奇、旁白等多種方式達成了五層嵌套空間的營建。同時影片通過對女性角色的性客體化達成一場男性角色的性狂歡,從而與大佛形成張力。【關鍵詞】《大佛普拉斯》;黃信堯;空間;階層固化;女性電影《大佛普拉斯》是中國臺灣導演黃信堯的長片處女作。
  • 搖滾平安夜--弭亂樂隊&命題無解樂隊聯合專場
    2016年的平安夜,我們請來了牛逼的硬核樂隊弭亂,以及屌爆的grunge樂隊命題無解,無論是他們暴烈的鼓點還是狂亂的吉他,都會帶給你無與倫比的顱內高潮體驗--這是27的舞臺請來的第一支『核「樂隊,也是第一支grunge樂隊!
  • 它和《小偷家族》《寄生蟲》,呈現中日韓三國銀幕的「可憐之人」
    有評論說此種現象符合了西方對東方資本主義不同視角表達的認同,前者是蹭網、騙吃騙喝的「寄生蟲」,後者是靠偷超市東西、騙領養老金等的「小偷」們;而2019年底中國導演刁亦男的《南方車站的聚會》,也將一位摩託車盜賊的形象帶入到觀眾視野中。這三部亞洲影片從不同角度與深度對來自社會底層的、可憐的、有瑕疵汙點的「非英雄」或「反英雄」們進行了亞洲區域的現代性呈現。
  • |評《寄生蟲》
    題記:近日,由奉俊昊導演的韓國電影《寄生蟲》成為第92屆奧斯卡超大的亮點,包攬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四項大獎。到了這一步,所有無產階級剩下的只有扔掉枷鎖,開始用革命的方式迎接一個全新的未來。可是託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早就說了,當舊的圍牆被推倒,人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建設新的圍牆。即便要建設全新的圍牆,是否還需要散落在草地上那舊有的磚塊。
  • 寄生蟲-寄生上流
    20xx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寄生蟲》,講述的是一個關於人性,關於階級固化,關於貧富差距的故事。基宇和父母、妹妹基婷生活在逼仄陰暗的半地下室裡,一家四口都沒有工作,只有靠幫披薩店折外賣盒做臨時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 世界讀書日:放下手機拿起書籍,是打破階層固化的利器!
    02為什麼玩手機會加劇階層固化?智慧型手機能夠讓我們更加便捷且低成本地獲取各種知識與信息,很多人樂觀地認為,大量的資源共享有利於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有利於各個國家和地域的經濟發展與融合、有利於縮小不同階層與群體之間的差距。
  • 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 隱在階級固化中的寄生蟲
    誠然,奧斯卡每年的重量級獎項都和時下風向有關,《寄生蟲》很符合奧斯卡的調性,階級、弱勢群體,政治隱喻…… 02 《寄生蟲》的主角是生活在半地下室的四口之家。多年高考未中的基宇和父母、妹妹生活在狹窄、陰溼的半地下室。一家四口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唯一的工作只是接接披薩店糊紙盒的零工餬口。
  • 當社會階層固化,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隨著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現在社會篤信讀書無用論的人越來越多,那麼,依靠讀書還可以改變命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