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社會階層的韓國電影不只有《寄生蟲》,還有《燃燒》

2020-12-28 電影雕刻師

自從《寄生蟲》在2019年奧斯卡奪魁,韓國電影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臺階,從具有實驗性質的「類型」藝術片,到商業「文藝片」,韓國電影可謂一直在探索中成長,一路衝出亞洲,走向國際。

《寄生蟲》海報

說起韓國電影,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反映現實」,或者可以叫「探討社會問題」 ,很多優秀韓國電影都具有這個特點,《熔爐》、《辯護人》、《殺人回憶》、《南山的部長們》等等,這些電影無一不是以社會現象或歷史事件為基礎,用電影的技術把那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件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熔爐》海報

有些電影甚至因為過於真實而難以被接受。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韓國電影都跳出了單純的娛樂範疇,而增加了更多的文學性。這對觀眾來說,可能是把雙刃劍,在強烈衝擊觀眾道德神經的同時,也讓電影變得更「類型」。

《寄生蟲》

雖然《寄生蟲》拿到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但仍然有批評的聲音稱它過於「類型化」。它直白的結構和敘事方式很難讓一些觀眾真正地去關注影片的社會性思考,反倒像一個新聞事件,無法在人們心中留下長久的衝擊。

而另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燃燒》,在探討社會現象這一方面要更為深刻。

《燃燒》海報

《燃燒》是李滄東導演的作品,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燒倉房》,講述的是三個年輕人因身份階層的不同而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

《燃燒》沒有《寄生蟲》那樣直白的結構,它不僅從三個青年各自所擁有的物質上來體現他們不同的身份階層,還有更多從他們精神和內心的狀態來呈現。

《燃燒》海報

Ben擁有豪車和豪宅,但他似乎對這些東西很麻木,甚至對所有的東西都很麻木,沒有悲傷,不會流眼淚,也沒有快樂,不會真正地笑。但世上不會有這樣的人真實存在,至少物理上不存在。

《燃燒》Ben

導演要描述的是一種群體性現象,即物質和享樂主義的麻木性。它指的並不是體會不到情感,而是在長久的物質性思考模式中,失去了體會情感的本能。所以影片中的Ben從來沒有半句嘲笑比他階層低的李鍾秀和申惠美。甚至他從來沒有表現出對貧窮的蔑視。

《燃燒》劇照

他不像《寄生蟲》裡的樸社長和樸太太對於底層階級的本能排斥。他不斷地燒大棚也並不是有仇視心理,而是一種對麻木的反抗,但他並沒反抗不了,因此不斷被裹挾,從影片給出的線索看,很可能是他殺死了自己的眾多前女友,包括惠美。

《燃燒》惠美

而李鍾秀也不像《寄生蟲》中的金家人那樣仇視富人階層,他選擇承認了自己生活的匱乏。但他卻沒有放任像Ben那種麻木感對他的侵襲,他以寫小說來對抗,而且他還有更好的希望,那就是他對惠美的愛,雖然這愛更多的是對麻木反抗失敗後的慰藉。

《燃燒》李鍾秀

再說惠美,如果說Ben是因為深陷於階層的麻木之中無法反抗,鍾秀又因階層的局限反抗失敗,那惠美就是那個想逃離的人,影片中提到惠美經常去旅行,還去了遙遠的非洲,並且欠下很多債務,可以看到惠美一直在逃避,她明白那些追著她的黑影是什麼,也知道她無法對抗它們,於是只能逃跑。

《燃燒》惠美

但她逃離之後,又回來,她的回頭不是反抗,更像是投降,她想臣服於那個壓迫她的生活,所以她跟隨了Ben,並不是她有多愛Ben, 事實上她愛的是鍾秀,只是她選擇了臣服於Ben。

《燃燒》劇照

結局,三個年輕人都被吞噬,而吞噬他們的,正是他們想要反抗和逃離的生活,是不同階層下各自脆弱的選擇。

《燃燒》劇照

《燃燒》和《寄生蟲》最大的不同是,是它沒有把階層對立起來看,而且看到了每個階層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人們深陷於自己的階層,對立的永遠不是貧富貴賤的對立,而是不同階層之間的共同失語,永遠無法溝通,那些試圖打破這種隔閡的人,即使是無意的,也難免被吞噬。

相關焦點

  • 《寄生蟲》與《燃燒》:階層悲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喜歡《寄生蟲》的觀眾會認為《燃燒》節奏太慢,能領悟其妙處的影迷會欣賞其「隱忍,克制,思考,洞察」。儘管與李滄東之前的電影《薄荷糖》(1999)、《密陽》(2007)、《詩》(2010)相比,《燃燒》更多了些奇情色彩,甚至使用了一些類型電影手法,社會批判的廣度和面向有收縮,但並未流於表面,力道仍在。
  • 寄生蟲電影劇透講了什麼故事?韓國電影寄生蟲結局什麼意思?(2)
    而在此之前,韓國電影人,包括李滄東、樸贊鬱、金基德、洪尚秀等,有著一份華麗麗的坎城電影節徵戰史。去年,導演李滄東憑藉相似題材的《燃燒》也入圍了主競賽單元,並斬獲銀幕場刊最高分。《寄生蟲》的得獎,不僅是韓國電影界的榮譽,對全世界的類型片創作者來說也是一次激勵。人們開始用大量的類型元素來表達藝術追求,來針砭時弊,反思社會。
  • 韓國電影《寄生蟲》推薦,誰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寄生蟲」?
    說來肯定也有人覺得,《寄生蟲》超越了《殺人回憶》。就像無論《燃燒》有多好,同樣有為數不少影迷認為,《燃燒》不能夠代表李滄東。作為近兩年來入選坎城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和《燃燒》之間的比較好像是很多看完兩部片子的影迷朋友都樂意去做的事。
  • 《寄生蟲》奪金棕櫚,韓國電影為何總能點燃坎城?
    《寄生蟲》雜糅了多種類型片元素,懸疑、犯罪、家庭,還有從頭到尾的喜劇元素。當電影開場不久,窮人算計有錢人時,觀眾會有反感情緒,但奉俊昊馬上獻上一段展現窮人生活、韓國階層差異的橋段,觀眾的共情感立馬就建立起來了。當電影喜劇元素集中出現,有點往鬧劇方向發展時,爸爸(宋康昊飾)的金句又蹦出來,觀眾再次被拉回到社會反思的層面上。
  • 寄生蟲在線觀看完整版 寄生蟲無刪減版在哪看 韓國電影寄生蟲電影...
    韓國電影寄生蟲無刪減版在哪看雖然海外流媒體已經上線《寄生蟲》的在線觀看,但由於國內已有版權方購買了本片版權,各大字幕組提前接收到版權方的維權通知。今天關於本片的字幕製作和版權維護也成為焦點。不管怎樣,即便上映困難重重,還是請大家多支持版權內容,不要傳播盜版資源,還是保持期待地希望國內能夠順利上映。
  • 社會上流與底層生活無法逾越的鴻溝——電影《寄生蟲》的社會隱喻
    《寄生蟲》韓國正式版海報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將一個現代寓言故事,包裝在看似荒誕的黑色幽默之後。《寄生蟲》仿佛是一個透明的玻璃罩,導演把一個微縮的韓國社會環境高度象徵化地放到了這個玻璃罩中,讓觀眾看著處在不同生活環境裡的人在這個看似光鮮的別墅裡面盡情的表演,而這裡發生的一出出看似荒誕的情形,正真實的上演在當今的韓國社會中。
  • 遠被高估的《寄生蟲》,吹得再厲害也比不過韓國電影《燃燒》
    老實說,從藝術表達的角度,或者僅僅從一個偽文青的觀點出發,我都認為2018年惜敗給《小偷家族》的李滄東和他的《燃燒》在藝術性和人文情懷這一塊是遠高於《寄生蟲》的。因為《寄生蟲》在我看起來是一部商業性質濃厚的電影,它的「趣味性」會遠勝坎城參展的大部分電影,也正是如此我才覺得《寄生蟲》拿下坎城金棕櫚會有些意外。
  • 【觀察】韓劇階級探討啟示錄
    【來源: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作者:明月帆】韓國影視劇一直熱衷於探討階級問題。早前的電影《燃燒》《寄生蟲》,以及最近正在播出中的電視劇《優雅的家》,都從不同角度揭露了韓國社會階級分化嚴重,底層階級無望掙扎的現實。
  • 《寄生蟲》揭露3個社會階層真相,引無數人深思,卻讓人溫暖
    文/不飛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落下帷幕,韓國影片《寄生蟲》無疑成為最大的贏家,連續斬獲最佳影片、導演、原創劇本、和國際電影四項大獎。結果一出,有人認為《寄生蟲》實至名歸,也有人說它意外「爆冷」......
  • 韓國電影《燃燒》啟示:紛繁細節折射社會的裂變與人性的考量
    初看《燃燒》只覺得一頭霧水,看似清晰簡單的敘事線索卻隱藏了種種謎團,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在細節中「燃燒」的電影, 必須要有足夠的細心與耐心,才能在各種細節中尋覓導演的一方良苦用心,才能讀懂這個滴水不漏的好故事,才能領會到電影背後的深刻意義。
  • 《寄生蟲》口碑撕裂:它是拍給中產觀眾的「激素電影」?
    從階層批判出發,《寄生蟲》將某些特質推向極致:隱秘的視角,遊戲化的情境,對「他者」的恐懼,而這些特質,很大程度上也成為韓國電影的共性。如何看待《寄生蟲》的話語糾紛?這是不是一部現實主義電影?如果說,它的最大受眾是中間階層的觀眾,那又是在多大程度上,觀眾的解讀重構了這部電影?《寄生蟲》的「豆瓣電影」頁面,觀影人數迅速上升,整體評分很高,但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話語糾紛。
  • 除了《寄生蟲》,韓國今年還有哪些好片非看不可?
    1《寄生蟲》()上映日期:2019.5.21(坎城電影節)上映日期:2019.5.30(韓國)豆瓣評分:9.22018年,韓國導演李滄東的《燃燒》遺憾失利之後,韓國電影鬼才奉俊昊在2019年,憑藉《寄生蟲》榮獲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大獎。
  • 《燃燒》—燃燒了他,照亮了你
    01/之前介紹了《寄生蟲》。作為韓國第一部金棕櫚電影,《寄生蟲》自然有很多優點,但過於刻奇的情節設置,讓影迷擔心奉俊昊也染上韓國電影圈普遍用力過猛的毛病。與奉俊昊不同,李滄東這麼多年的拍片風格是比較穩定的,《詩》算是李滄東對自己電影風格做的最好的註腳。《燃燒》的節奏偏慢,片名雖然叫做燃燒,觀感卻是沉悶壓抑。
  • 《寄生蟲》窮人與富人是對立統一的存在,解讀韓國社會問題的本質
    大家都知道韓國電影要多現實就有多現實,今天講的是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僅從故事內容來講,還是太過單一,想要看懂導演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韓國電影的題材,大多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今天所講的電影《寄生蟲》,故事內容是一個住在「半地下室」的金家與富貴人家樸家,寄生與被寄生的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揭示了韓國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問題。
  • 豆瓣9.2,它憑什麼是韓國第一個金棕櫚?誰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寄生蟲「?
    如果,不清楚,就註明一下!「不明」!】奉俊昊拍商業片,始終都沒有辜負過期待他的觀眾,無論是《殺人回憶》、《母親》這樣的經典,還是《雪國列車》、《玉子》這樣爭議頗大的電影。而《寄生蟲》作為韓國電影史上的第一個金棕櫚,其意義不僅僅在奉俊昊一個人身上。
  • 韓國電影橫掃奧斯卡 奉俊昊《寄生蟲》社會階級不平等的悲劇
    ,接連創造韓國影史,也成為了奧斯卡歷史上首個非英語類最佳影片。除以上獎項外,《寄生蟲》在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中均拿下了「最佳外語片」大獎。為何這部影片能拿下這麼多獎項?《寄生蟲》是一部極具隱喻色彩的都市黑色童話,更多的是對普羅大眾的社會性預言與警示。
  • 電影《寄生蟲》,揭露韓國社會背後的寄生史
    韓國影片《寄生蟲》,是19年最炙手可熱的影片之一,獲得了口碑與票房上的雙豐收。該片講述了一家四口全是無業游民的爸爸金基澤成天遊手好閒,直到積極向上的長子金基宇靠著偽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樸社長的家應徵家教,將自己一家全都介紹到富人家擔任職位,而「寄生蟲」當然不止他們,還有上任保姆雯光和她的丈夫。由此發展出一場大開大合,以荒誕開場,以悲情收尾的故事。
  • 二刷韓國巨作電影《寄生蟲》,才懂寄生蟲其實代表更加隱秘的真相
    近些年韓國電影的質量和口碑都急速上升,每年最少一部的高口碑電影幾乎成為韓國電影在業內的標誌。在《寄生蟲》之前,已經有不少電影人帶著韓國的電影走進了坎城競賽單元,雖然與獎項失之交臂,但是入圍即是認可。導演奉俊昊也因此成為了一位備受認可的韓國導演。只是韓國優秀的電影這麼多,二刷《寄生蟲》就明白了這部影片為何讓100萬網友在豆瓣上給出8.7的高分。
  • 《寄生蟲》挺震驚的
    當然《寄生蟲》拿獎的意義,不僅局限在奉俊昊一個人身上。這是韓國電影史上的第一個金棕櫚,近年來韓國電影頻頻入圍坎城競賽和展映單元,《玉子》《小姐》《之後》再到去年的《燃燒》,其實離登頂只有一步之遙,今年終於實現大爆發,成功奪冠。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寄生蟲》的成功,除了電影本身的驚豔之外,也來自於諸多參與過坎城的韓國電影人前赴後繼地嘗試與鋪墊,這當中自然也包括奉俊昊自己。
  • 「樓上樓下」荒誕悲喜劇: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寄生蟲?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落下帷幕,《寄生蟲》不光書寫了韓國電影的歷史,同時也為奧斯卡電影寫下了新的歷史篇章。《寄生蟲》橫掃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以及最佳原創劇本四個含金量十足的獎項,刷新多項紀錄,這是奧斯卡史上首部拿到最佳影片的非英語影片。有不少媒體評價韓國電影《寄生蟲》是以「黑馬」姿態成為了此次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