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家的小孩連衣服都沒有褶皺,錢就是熨鬥,把一切都燙平了,所有褶皺都被燙得平平的。-----《寄生蟲》
本部影片榮獲第 92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接連創造韓國影史,也成為了奧斯卡歷史上首個非英語類最佳影片。而在 19 年坎城電影節中,該片還捧回了金棕櫚大獎。
除以上獎項外,《寄生蟲》在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中均拿下了「最佳外語片」大獎。
為何這部影片能拿下這麼多獎項?
《寄生蟲》是一部極具隱喻色彩的都市黑色童話,更多的是對普羅大眾的社會性預言與警示。
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從題材上與前年大火的《燃燒》無疑,無不是揭露社會階級差距的不平等,窮人與富人之間信息獲取的不對稱。不同的是《燃燒》更文藝,更隱晦;而《寄生蟲》卻來的更直白,更現實。《燃燒》是詩,《寄生蟲》則是刀,但兩部電影如出一轍的揭開了階級撕裂後的醜陋傷疤,用血淋淋的方式一點一點地敲碎了窮人僅剩的尊嚴。
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富人和窮人相安無事。但是當信息互通之後呢?當他讓基宇去幫他代課的時候,信息就已已經互通了。
當窮人來到了富人的家裡,看到了那塊比他們家還大的草坪,看到了無比精美的房間,冰箱裡有吃不完的高級食物、美酒。家裡放滿了可以用幾年的生活用品,購物不用看價錢,隨手拿就好。窮人發現,原來錢真的可以熨平生活的褶皺。他們心裡也許在想,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一點也不公平。
一個人沒有招人恨的地方,反而最招人恨
被階級隔離封鎖的信息陰差陽錯地被窮人知曉,並痛擊著他們。一種莫名的、醜陋的怒、恨、妒相互纏繞,正在滋生,這是邪惡卻又十分悲愴的無明業火。
在成功打入富人一家之後,趁著富人全家去野營,一家人來到富人家撒歡,他們吃著高端的食材,喝著高級的純淨水和酒窖中最好的紅酒,洗富人家的浴缸,睡富人家的床,期間金家人不斷幻想如果未來兒子能娶到富人家姑娘之後的情景,然後媽媽發表了這一言論。
「不是雖然有錢但卻善良,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要是這些錢都是我的,我肯定更善良。」一家人還在一旁附和,仿佛剛聽到了什麼名言一樣。富人的善良居然被當作是理所應當,窮人的價值觀已經在金錢面前被徹底扭曲。
富人真的被耍了嗎?還是在他們回來的時候四處躲藏呢?
暴雨之夜,窮人沿著樓梯拾級而下,水漸漸淹沒了腳踝、小腿、胸口、脖子。這世上,還真是連地心引力都勢利得很呢。
坐在馬桶上抽菸的女兒突然察覺到,原來淹沒自己家的雨水,也能滋潤富人的家。
在體育館裡質詢爸爸「計劃」的兒子也突然意識到,原來阻礙自己家庭的,不是沒有「計劃」,而是過一天算一天,得計劃且計劃。就像他自己說的,偽造學歷只是提前「取出學歷」。
窮人進入富人家工作,他們倒是打通了管道。可富人們卻還是始終無法確定,那種氣味到底是什麼,他們看下面,還是濃霧一片。
草坪慘案,是整個社會釀造的惡。可悲劇卻真實地發生在兩個家庭。
那一刀,和窮人自以為玩弄富人於股掌一樣,它只能帶給窮人暫時性的快感——它自欺欺人地宣布,其實富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在生物性面前,大家都挨不了一刀子。
是啊,可之後呢?
窮人還是乖乖地鑽進屬於自己的地下室,上面的主人還是會換了又換,即便你捅殺一萬個主人,上面又何曾輪得到你?
就好像窮爸爸曾開蛋糕店,而在地下室裡的那個男人也曾開蛋糕店,最後他們蝸居地下室的命運也殊途同歸一樣。
他們不是不同的人,就是一群面目模糊的、一代代輪迴著的、無法解脫宿命的、重疊且循環往復的寄生蟲。
在電影的最後,兒子想像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買下了房子,讓父親重新回到陽光下。但是,這只是想像。這才是最巧妙的設計。為什麼呢?
確實,兒子在給父親的信中說到自己要買房子。但是,在當時的韓國,這件事的概率是多少呢?
用你自己的觀念誅殺你自己的心。
兒子最後買到房了嗎?這是導演給每個人留下的問題,但是在這問題提出來的時候,就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