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梁博長得像竇唯,但其實,他特立獨行的個性更像竇唯。
2012年,讓全民沸騰的第一季《中國好聲音》把年度總冠軍頒給了梁博,各種榮譽與聲望向他湧來。但他絲毫不領情,硬生生把落到自己頭上的桂冠摘掉,消失在人們視線———他許下諾言:沒有作品,絕不出現。
一年半過去,當外界快要把「梁博」這個名字忘了的時候,他回來了,兌現了當初的承諾,手捧一張熱氣騰騰的創作專輯。
周四下午,梁博帶著這張同名專輯在北京高調亮相,正式對外宣布自己已籤約「少城時代」,成了張靚穎的同門師弟。此時的他,更像一位新人。
專輯正式發布後,梁博接受了南方都市報獨家專訪,介紹這張作品之餘也談及一年半來的消失,他不斷強調一個詞:自然。
南都記者 黃銳海 實習生 劉玲玲 羅筱曉 李曉儀
2012年奪冠後,他說:沒有作品,絕不出現
2013年,遠赴美國5個月,潛心專輯創作
2014年籤約「少城時代」,成為張靚穎師弟
2014年4月24日,推出首張專輯
梁博說《梁博》——「慢熱、耐聽」
去年5月,第一季《中國好聲音》結束半年後,梁博已回歸平淡,外面的世界也漸漸把他忘記,不再有人問「梁博去哪兒」了。他帶著十多首原創作品Demo悄然啟程,遠赴美國,開始首張專輯的製作。
「我在美國待了5個月左右,主要是完成專輯製作,至於創作,主要是之前在國內完成的。專輯裡有七八首是比賽後寫的,還有幾首是之前積攢下來。」
這張專輯對梁博很重要,是他回歸樂壇的一把鑰匙。如今成品出爐,他的滿意度頗高,信心十足。但談到作品內容,他卻相當惆悵:音樂這東西,還是無法用語言去描述。「這張專輯,涉及最多的是我自己,講的是對事情的想法和感受,還有些歌曲跟夢想有關。」他想來想去,「含糊」地介紹。
梁博說,他的作品不會有太具象的內容,譬如第一首歌《不知去向》,歌裡有一句「車別開得太快/像逃跑的罪犯/外面的空氣都進不來/你在急著為誰買單……」讓人聯想起他奪冠後消失的狀態,但這說法被他否認了。他說,創作時並沒有考慮自己,「不希望用創作來說事」,譬如抓住一個社會現象寫一首歌的事,他從來不會做。
「當時公司也跟我提過,希望我能給每首歌寫個介紹,我說沒法介紹,只能讓大家有個聽覺的感受。」梁博坦言,他的創作更關注在音樂性上,歌詞部分不會有意味深長的涵義———其實,這也是大多數80後創作人的狀態。
這張專輯能否得到外界認可,梁博有自己的預期,「剛推出時,不會一下子引起很大關注、很強的話題。」但他相信,這是一張「耐聽」的作品,「經得起時間考驗」,像他自己一樣,「慢熱」。
【南都專訪】
關於突然消失,梁博說:這是對輿論的一次反擊!
梁博好久不見,是他態度太強硬,還是故意劍走偏鋒?
梁博回歸前,有關他和公司的抗爭在圈內有各種傳言。
一說,他奪冠後,經紀約仍在燦星旗下的夢響強音。當時公司曾計劃為他接下各種演出,但梁博態度強硬,堅持沒有作品就不跑商演,雙方一度僵持。最終張靚穎所在的「少城時代」出現,雙方達成合作意向,梁博才得以實現他的意願。畢竟同為選秀出身的張靚穎,對梁博的處境和想法有著切身體會。
但更靠譜的一種說法來自於營銷角度。一位業內人士對南都記者透露,梁博雖然是首屆「好聲音」冠軍,但他除了音樂外,並不具備像吳莫愁、吉克雋逸這些同期學員的商業價值,「形象上沒有太大的優勢,而且他的氣質和個性也不適合過於商業化的打造。」
出於這些原因,最終梁博的經紀公司選擇了「劍走偏鋒」,讓他奪冠後馬上消失,希望最終以作品證明一切。這位業內人士分析:「你要讓梁博當初馬上去跑商演,可能過不了半年就掉下來了。反而現在,他洗去了『好聲音』光環後再拿著作品出來說話,更有說服力,發展也會更長遠。」這位業內人士也強調,從打造梁博的思路上,能看出現在做選秀歌手的公司也有了更進步的意識,不再像10年前那般「急功近利」。
A 馬上消失,沒受阻礙? 和公司有過說服、博弈的過程
梁博的回歸,給外界帶來了更多的疑問:為何離開?公司為何願意放棄他的商業價值,在他奪冠後沒有馬上要求他去跑商演賺錢?他這一年多怎麼過的?這些問題,在梁博再次出現在公眾視線後,引起大眾好奇。
眾多疑問中,公司對梁博的「優待」尤為讓外界不解,燦星讓梁博一舉成名,但他在之後的一年半裡沒有為公司賺一分錢,這不符合大家概念中的選秀歌手路線。南都記者在對梁博的專訪中,無可避免地聊到這個話題。但礙於合約的規限,梁博自然不能透露太多真實情況,但他還是坦言,關於「奪冠後馬上消失」的這個選擇,他當初的確遭遇了很多阻礙。
怎樣的阻礙?梁博自言「不能明說」,但他承認,當時和公司「確實有一個相互說服的過程」,「最典型的,就是大家(公司)會給我一些建議,譬如對我說:你價值的實現是有限期的,你要抓住這個機會、這個時機去做什麼什麼事……大概會跟我說這樣的話。」
但他也強調,公司給自己這些建議都是在尊重他意願的前提下,他也會向公司提出自己的想法,「記得我說過,比賽期間無論在臺上表現得多麼優秀,一旦離開比賽的舞臺後,就不再是比賽中的那個人。」梁博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比賽時有固定的選手、固定的導師,自己只是在一個非常小的範圍裡得了冠軍,「如果把眼界擴大、放到整個音樂界去看的話,其實永遠沒有冠軍。」
這只是當時梁博與公司商討自己前路的一個瞬間,整個的「博弈」過程他不能呈現———我們只知道,最後梁博贏了,他說服了公司讓他選擇自己的路。
B 奪冠之後,想的什麼?第一個感覺:這個冠軍不想要了
梁博一直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即使在奪冠的瞬間他也很冷靜,沒有被外界的功利影響。「我很清楚地記得,總決賽那天結束時已經很晚了,我回到酒店因為太困就睡了。第二天起來已經到了下午,起來後我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冠軍我不想要了。」
梁博當時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拿了冠軍後還能做真實的自己,「我當時就想,能不能從頭來一遍,(因為)下了那個舞臺我就再也享受不了音樂了,(冠軍)帶給我的東西全是其他的東西……我不要了。」
那個時期,關於梁博的爭議也相當大,有說他是贊助商之子的、有說他是內定冠軍的、有說賽果是暗箱操作的……各種傳聞不脛而走。「第一天看到(這些新聞)後非常難受,後來慢慢想通了,你能經得起別人誇,就必須經得起別人批評。為啥要難受?我不能去堵別人的嘴。」
最終梁博意識到,只有離開才能證明一切,只有拿出好作品才能封住別人的嘴,於是他選擇消失,「這是一種反抗,是對輿論總說我運氣太好的反擊。」
C 考研失敗,美國歸來,最困難的是怎樣學會「自然」
比賽時,梁博還是個大四學生,他決定以繼續學業為由延遲自己出道。「當時很多人建議我考研,我自己也希望有一個那樣的環境。大學生、研究生的生活,相對來說很單純,我希望自己在那種環境裡能做想做的事。」
於是,梁博出現在去年1月的考研大軍中,考的還是母校吉林音樂學院,還是社會音樂系。他的準考證一度被媒體曝光出來,引起過一陣轟動,大家都對他在此時選擇考研表示驚訝。
但最終,梁博還是沒能成為音樂系的研究生。他對南都記者說,當時他只是參加了考試而已,「並沒有考上」,「好像是文化課沒過吧。反正考完後就沒結果了。」梁博說,他已經盡力了,也不打算再考一次了。
考研結束後的半年裡,梁博都沒有正經工作,時而待在北京,時而待在吉林家裡,唯一做的就是創作專輯。直到去年5月,少城時代主動找他洽談,並最終與梁博當時的經紀公司「夢響強音」達成合作。之後,梁博啟程去了美國,開始錄製新專輯以及遊學。
梁博對南都記者說,這一年半來,他沒有經歷什麼特別大的事情,這也正是他希望的———生活就該這麼自然,「比賽結束後,最讓我覺得困難的,其實是怎樣學會自然。一定要學會自然。」
如今,梁博帶著《梁博》回歸,他和公司必須面對的是離開一年多後他人氣、身價的下滑,但他並不在意,「如果我是商家,我想請的歌手知名度在下降,我也會打消念頭。但我絲毫不擔心,我覺得(身價)這東西,會隨著我的努力而變化,這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