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我去日本青森出差,回國時有半天時間在東京轉機,因為很早之前就聽說過著名的「書之街」——神保町,於是便和同事一同前往。
神保町擁有超過200家書店,在一家非常小的書店裡,我遇到了一本名為「興福寺」的書,此書是由全球最頂尖的佛像攝影師——小川光三所拍攝,佛像之精美,攝影手法之高超令我開始沉迷於日本佛教美術,於是便就有了做一個有關日本美術公眾號的想法。我並非佛學與美術學出身,若文章有錯誤或不嚴謹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新潮社1997年2月25日發行,定價5150円。
興福寺——平安時代的權力中心
說到興福寺,大多數人是非常陌生的,但提到萌萌的奈良小鹿,你應該有所耳聞。如今的興福寺正是小鹿居住、散步的地方,但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興福寺可是奈良地區的政治中心。
公元669年,日本中央豪族鐮足得了一場大病,他的妻子鏡大王為了祈求丈夫病癒,在私宅院內建造了山階寺。不過寺廟並沒能救回鐮足的性命,在他死後,天智天皇賜姓——藤原氏(這本是一個貴族姓氏,因為明治天皇時期下令所有人民都要有一個姓氏,有部份地區人民改姓藤原,所以開著AE86在秋名山上漂移的藤原拓海並非鐮足的後人)。
數年後,山階寺移至奈良縣的廄坂,被稱為廄坂寺。公元710年日本天皇遷都奈良,山階寺隨即遷移至現在的院址,更名興福寺。
在當時天皇及藤原氏的護持下,興福寺發展迅速,再加上與藤原家族的深厚關係,又受到特別保護,以致實力大增,這裡很快成為奈良時代著名的四大寺之一。到了平安時代(公元801-1191年),春日大社是真正掌握執政實權的神社。而在當時,興福寺卻掌控了春日大社,成為大和國(奈良縣)真正的統治機構。
所謂物極必反,處於權利中心的興福寺在明治初期(1868年)成為反佛運動的主要目標之一。由於政府下令要求神道神社和佛教寺廟分離,春日大社和興福寺之間長達數百年的關係被強行切斷,於是所有的僧侶離開了寺廟,眾多珍貴文物也毀於一旦,興福寺走向沒落。
在此之後,佛教又開始在日本盛行,寺廟雖又幾經災難,但終得復興,如今興福寺成為法相宗大本山之一,而唯識論中的法相教義正是由唐代名僧玄奘自印度帶回中國而廣為傳揚之法,因此玄奘也被視為日本法相宗祖師。1998年,興福寺以「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而登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列。
阿修羅——天龍八部眾之一
在300年中經歷了六起小規模的火災後,1180年,平清盛兒子進攻南都奈良引起的大火令興福寺全部燒亡。復興寺廟的重任由國家、藤原氏、興福寺三者共同承擔,成朝、康慶、定慶、運慶等巧匠(其實是蓋世無雙的雕塑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正是因為這些匠人,興福寺才有了此後興建國寶館的資本。
1959年,為了典藏各項國寶和重要文化財產,興福寺興建國寶館。館內典藏有40件日本國寶、19件重要文化遺產,藏有的國寶佛像數量佔日本國寶佛像總數的17%。在國寶館中最受日本人關注的國寶正是文章的主人公——阿修羅像。據《造佛所作物帳》記載,包含阿修羅在內的八眾部造像由雕刻師將軍萬福所作,畫師秦牛養彩繪。
阿修羅像。圖上日文意為:千年的思想走向遙遠的未來。2018年,投資7億元的中國電影《阿修羅》上映三天宣布撤檔,但三頭六臂的形象還是給很多觀眾留下了印象。阿修羅(Asura)原本來自古印度的神話體系,梵語從字面解釋為「非(a)天堂(sura)」,所以在中國也被譯為「非天」。擁有三頭六臂的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忉利天神惡戰,著名的「修羅場」一語就源出阿修羅與帝釋天爭鬥的場面。
阿修羅在被引入佛教之後,它成為了保護佛陀的天龍八部。在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以天、龍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包含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
天龍八部原是一些印度教的鬼神、動物神,因為聽了佛陀開示而皈依佛教成為護法神。他們的外形仍保留不少印度教的成分。所以阿修羅的長相通常兇悍至極,即使在敦煌石窟的壁畫中也是面露殺氣,但在興福寺,阿修羅為什麼會被塑造為面容如孩童,且深情悲憫的形象呢?
當時光回到聖武天皇執政的年代,其妻子光明皇后正是興福寺阿修羅像的推動者。被光明皇后奉為護國教義的《金光明最勝王經》的核心思想為「懺悔」。經文中講到某日黃昏,釋迦牟尼在冥想時,十大弟子圍繞在其身側,緊接著八位佛教守護神也來了,此後聚集者越來越多。釋迦牟尼站起身說,無論過往罪孽大小,只要懺悔,就能救贖自己。聆聽佛陀此教誨,阿修羅開始雙手合十,懺悔自己過去的罪行。
阿修羅右手丟失,現為明治時期修復,手腕處可見金箔。公元734年,光明皇后在母親一周年忌時,歸國留學僧道慈指導群匠塑造十大弟子與天龍八部眾,將經文中懺悔場景以立體地表現了出來。
奈良時代後期是日本佛教建寺造像活動空前繁盛的時期,到這個時代,佛教雕刻的造型技藝、材料使用等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乾漆工藝日臻完美,八部眾像正是脫活乾漆技法所製作,這種技法由中國傳來,但卻並未留存在中國。所謂脫活乾漆,即以粘土做原型,用漆粘上多層麻布,待乾燥後取出粘土,再用木粉與漆混合物塑造人物細節之處,最後用顏料著色並貼金箔。
1717年,興福寺西金堂發生大火,因為脫活乾漆造像重量很輕(阿修羅像僅重14.85kg),八部眾像被及時搬運得以流傳至今。
許多人乍一看這尊阿修羅佛像,都會覺得像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而且相貌平平,遠稱不上英俊。但他的表情帶著一絲苦澀,讓人心裡一緊。雖說不上什麼特別,但讓人久久不能忘記。少年微露哀愁的眉宇間喻示了人物的內在精神力量。
就是這樣一個形貌平平的少年(其實已經1285歲了),每當展出都會引發一場「阿修羅熱」。阿修羅以「帶著一絲苦澀表情的俊美少年」形象,打動了女性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不少老阿姨們不遠萬裡的跑到奈良興福寺的中金堂前去一睹他的芳容,希望被他治癒。
國寶阿修羅像高153釐米,三頭六臂依次展開,其二合掌於身前。三張臉表情各異,卻絕無兇狠。三個面龐眼睛下面的眼瞼都是一樣膨脹,這種充滿淚目的表現手法是其他佛像看不到的珍貴造型。
阿修羅中間的臉上隱藏著憂鬱的感情,從飽含複雜感情的雙眼以及微微上揚的嘴角和微蹙的眉頭,可以讀出宛如人類的複雜感情。下眼瞼上微妙的膨脹,仿佛因淚水而變得膨脹。
阿修羅三面像
(攝影/小川光三)
阿修羅的右臉視線低垂,迷茫苦悶,彷佛是安靜的憤怒,緊緊咬住的嘴唇暗藏了強烈的憤怒,但是這憤怒並非來自敵人,而是反覆犯錯的自己。
左側的那張臉咬住下嘴唇,彷佛他察覺到過去的過失而開始煩惱的樣子。阿修羅左臉的視線並不清晰,這意味著他將意識轉向了內心。
這樣的三面造型在佛像中極為罕見。專家分析,這三張臉表現了人一生中少年期的反抗,青春期的苦惱,以及之後懺悔的過程。
至於為何阿修羅的面容如同純真孩童?日本有專家稱,光明皇后曾育有一子,因體弱多病,一歲時不幸夭折。阿修羅的孩童面容,或許是光明皇后將其與過世皇子的面孔相重疊了。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阿修羅本為異教神明,皈依佛教後,內心正如青蔥少年一般,處於迷茫與開悟之間,渴望真理,嘗試著探析內心的佛性。
日本奈良大學利用微軟AI軟體對阿修羅像的正面照片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阿修羅為23歲。除此之外,從正面右側看到的表情中,「悲」的數值具有增大的傾向,從左側看去「喜」的數值則會高於「悲」。
圖解阿修羅像(圖/《日本的佛像》西東社)
作為八部眾中唯一不穿甲冑的人物,阿修羅赤裸著上身,披著項鍊般的胸飾和被稱為「條帛」的布,斜掛在肩上,身上的布帛在視覺中帶來一種上升感。與西方雕塑的寫實主義不同,阿修羅的胳膊與腰部都非常纖細,工匠用尖銳的角度伸展了直線造型的手臂,在6根手臂中,2根手臂在身體前合掌,這雙手臂寄託著對釋加的虔誠之情,以及對拯救自己走出這永無止境的戰爭世界的祈禱。
左圖攝於1877年,阿修羅兩隻手已經丟失。右圖為明治時期修補後樣貌。
(攝影/工藤精華、小川光三)
在明治時代,最右邊的手臂從肘部丟失,左邊第一支手臂也丟掉半截。現在看到的樣子是明治時代修補後的樣子,按照日本其他阿修羅像來參考,這尊阿修羅應為左右第一隻手合掌,左右第二隻手攜帶太陽和月亮以代表日食和日食,此外,左右三手各有一個寶藏弓。細心的人會注意到佛像合掌的雙手並非居於中線位置,日本學者認為這是在引導觀者去側面觀看,因為45度側面才是這尊阿修羅像最佳的欣賞角度。
這是欣賞阿修羅像的最佳視角。
(攝影/小川光三)
憑藉獨特的造型和微露哀愁的面龐,興福寺阿修羅在日本成為毫無爭議的佛像中的No.1「偶像」。市面上有關奈良佛像的書籍封面有很多都是阿修羅,就連小學社出品的《國寶100》雜誌創刊號也是這尊阿修羅像。對於曾經戰敗的日本人來說,放下屠刀,悔過自新的阿修羅也許和他們有一樣的心境。
文章版權歸《霓虹美術研究所》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下面推薦一些版主本人收集的電子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