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進校園」活動,是我們富錦市第十小學綜合實踐特色活動,已經持續兩年多的時間。此項活動不僅為師生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也成為鍛鍊孩子動手動腦、啟智益趣的載體,每年的魔方大賽更為魔方高手們展示聰明才智搭建了一個表演舞臺,同時也豐富了學校文化生活。在疫情防控期間,魔方也成為孩子們居家生活的必備啟智玩具,為使這一活動有效持續地開展,我校全體學生利用每周二的課餘時間同一時間段進行魔方練習,豐富同學們特殊時期的課餘生活,提高同學們的空間思維能力,增進親子之間的交流和同學間的友情。
魔方的益處
學習魔方的五大益處:
一: 有利於培養孩子專注力,提高觀察力。
二: 增強孩子的空間感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 鍛鍊孩子的記憶能力和反應力。
四: 增加孩子想像力與創造能力。
五: 培養孩子勇於挑戰困難的精神。
魔方的介紹
魔方,也稱魯比克方塊,臺灣稱為魔術方塊,香港稱為扭計骰,英文名字是:Rubik's Cube。
魔方的種類
魔方的種類多種多樣,有同學們見的各種魔方,二階、三階、四階、三角(金字塔)、五魔方……等等。
二階魔方(英文:Pocket Cube)又稱口袋魔方、迷你魔方、小魔方、冰塊魔方,為2×2×2的立方體結構。本身只有8個角塊,沒有其他結構的方塊。結構與三階魔方相近, 可以利用復原三階魔方的公式進行復原。
三階魔方,是最常見的魔方,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築學院厄爾諾.魯比克教授在1974年發明的。它由一個連接著六個中心的中心軸以及8個角塊,12個稜塊構成,當它們連接在一起的時候會形成一個整體,並且任何一個面都可水平轉動而不影響到其他方塊。它是一種幫助學生增強空間思維能力的學具。
三角形魔方,俗稱「魔塔」,「金字塔魔方」由德國科學家麥菲特教授,於1970年發明出世界第一顆魔術方塊,原本是他用於研究金字塔能量的模型(1970熱門研究「金字塔能」蘋果放置模型中央一年仍能保持新鮮狀態),在研究過程中,意外的發明出魔術金字塔。
四階魔方(英文:Rubik's Revenge),為4×4×4的立方體結構魔方,由彼得·塞波斯坦尼(Péter Sebestény)於1981年發明。四階魔方的本名,起初是仿照三階魔方(魯比克方塊)而命名為「塞波斯坦尼方塊」,後來在生產前最終定名為「魔方的復仇」,以吸引三階魔方的愛好者。四階魔方總共有8個角塊、24個稜塊與24個中心塊。其變化數約等於7.40×1045。
五魔方(Megaminx),又叫做十二面體魔方,由Uwe Meffert發明,其每個面均是五邊形,總共有50塊可以移動的部分。
八軸三階魔方,1981年的時候 Aleksandr Ordynets設計生產了這款魔方,因為當時的六面分別用了六種恐龍圖案,也叫恐龍魔方。
鏡面魔方屬於異形魔方,是三階魔方的變種。其六個面的顏色一致,但厚度各不相同。還原方法與三階魔方相同。
齒輪魔方為烏爾·麥菲特於2012年製造,分三階、二階和金字塔形狀。齒輪三階魔方其兩側轉動時會帶動中間齒輪轉動,齒輪二階魔方只能轉動稜角,無法進行像齒輪三階魔方一樣的直面旋轉,齒輪金字塔魔方只能通過轉動小角打亂復原。
小小魔方,盡在指尖;千變萬化,魅力無窮。魔方的轉動聲猶如一首美妙的樂曲,帶我們進入魔方的奇異世界。一年一度的魔方比賽即將到來。同學們利用每周二的課餘時間練習魔方,不僅以此來豐富居家生活,也能夠在五月份學校搭建的平臺上公平競技,展示自我。
激蕩智慧、把握節奏、攻克難關、享受過程。這個特殊的時期,小小魔方為孩子們帶來了無限樂趣,在線上學習之餘使學生們得到了休息、娛樂,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現自我享受到挑戰成功的樂趣。小魔方大智慧,讓孩子們在動手的過程中懂得勤於思考、刻苦練習、堅持不懈才是通向成功的階梯,這正是第十小學啟動這項活動的初心。相信在這種新型的學習氛圍中,同學們將更快樂、更自信的成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