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謙的人往往更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發現別人的長處,以此做到取長補短。「取長補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故事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期,滕文公路經宋國拜見孟子,孟子告訴他人性本善,勉勵他學習堯舜之道治理天下,取長補短,突顯地區優勢,施以仁政,那麼,滕國可以成為強國。
01
只要有比較,想要超越,就會出現取長補短。這與《不要秘訣的秘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別無二致。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各國各地區的差異與競爭,強者更應該取長補短,不盲目以自己的優點為傲,而是保持自己長處的同時,補齊自己的短板。
說到各國差異,數學教學可能是比較典型的一個版塊了。數學作為基礎學科,既關係著生活,也關係著其他學科的學習,尤其是科技學科,這在現代社會可是國家戰略層面的學科力量。
中國的孩子從入學起就開始學習數學,認識數字,並且掌握簡單的加減法,乘法口訣表更是小學生必背數學知識。
與國外的數學教學相比,國內比較注重數字運算,而國外比較注重數學概念的講解,中國數學家發明了九九乘法表,讓很多小學生輕易的就掌握了乘法口訣。而國外的小朋友,連基本的個位數相乘也需要藉助計算器。
在歐美國家,即使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於兩位數以上的計算也需要運用計算機。因為中西方對數學教育的側重不同,因此中國人的數學運算能力遠超於歐美國家,而歐美國家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原理的推理等比國內強,相應的,運算能力比較弱。不過在遇到新的問題時卻能夠迅速建立解決方案,理清解決思路。
02
英國在歐美國家中的口算能力也是比較差的,當了解到中國小學生有著超強的運算能力時,英國政府實施了有關的教育政策。讓小學生在小學掌握12以內的乘法運算,英國首相卡梅倫及妻子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後,也開始學習乘法表。後來記者突襲提問,想知道首相的乘法表學習情況。
在這一政策推行之後,有關媒體就對卡梅倫與教育大臣摩根進行了提問。不過他們都沒有正面回答記者關於12以內乘法的提問,學習效果不明所以。
有一次,卡梅倫在英國的一所學校舉行關於增強數學運算能力的演講時,就遭遇了很尷尬的局面。演講結束後,卡梅倫被現場的記者提問:9乘8等於多少?全場一片譁然,接著就陷入了一片寂靜,大家在靜靜等待卡梅倫的回答。
但卡梅倫沒有正面回答記者的問題,而是說自己是在送孩子上學之後才開始學習的乘法表,所以並沒有很好的掌握。摩根也是如此,被記者問到:11乘12等於多少?只是回答:「我不會回答數學問題!」
雖然他們回答的內容不同,不過呈現出來的結果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這兩個問題對於中國的學生而言,簡直是輕而易舉。
有學者在去到英國進行教學交流之後得知,英國學生對於72除以3的計算過程:10乘以3等於30,10乘以3等於30,4乘以3等於12,三者之和等於42。
一個簡單的兩位數除以個位數,需要經過繁複的4個步驟才能得出結果。這種方法如果出現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下,學生基本很難升級。此外,英國老師還告訴中國前往交流的人員,這樣的運算過程,學生要完全掌握也要花費幾堂課的時間
03
九九乘法表是中國數學家的偉大發明,是中國的瑰寶,朗朗上口的乘法口訣,為小學生數學計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為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便利。試想,假如沒有乘法口訣表,在外出購物時是不是必須使用計算器呢?
不過凡事有利有弊,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只站在一個維度去思考。外國人的數學運算能力之所以會比中國人差,最主要的還是中西方對數學教育的側重點不同。因此,中國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是比較強,但相比外國學生,空間想像與邏輯思維能力就比較差。同時,中國學生數學學習的程度比較深入,內容也相對集中。國外學生學習到的數學內容淺顯,不過相對應的範圍也較廣。
結語
因此,國外的數學教學並非沒有可借鑑之處,國內不應因為運算能力突出而沾沾自喜,而要看到學生在空間想像與邏輯思維方面的不足。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邏輯思維空間想像方面的培養。
參考資料
《孟子·滕文公上》
《不要秘訣的秘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