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獎的餘溫還沒退,明天晚上就要見分曉的奧斯卡入圍名單又成了新的焦點。不過,反正它還沒有正式公布,不如先來了解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最大熱門。
說來神奇,這部就是在前天的金球party上三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聚焦》。
不過,去年金球獎最佳影片給了《少年時代》和《布達佩斯大飯店》,奧斯卡還不是被《鳥人》橫掃。所以,真的是未知數。
這部電影英文原名Spotlight,香港翻譯成《焦點追擊》,臺灣翻譯成《驚爆焦點》。
說一下戰績:
該片已被評為《時代》雜誌年度十佳電影第一名、《娛樂周刊》年度十佳電影第一名……並在幾乎每一份權威媒體的年度十佳榜單裡都佔有一席之地。豆瓣評分8.9、IMDB評分8.4、MTC更高達九十多分。
已經拿下了包括洛杉磯、波士頓、華盛頓三地的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美國電影學會獎,哥譚獨立電影獎……等至少20個「奧斯卡前哨戰」的獎項。是第二名《瘋狂的麥克斯4》的兩倍。
毫無疑問的是奧斯卡最佳影片頭號種子選手。
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波士頓環球報的一個新聞小組如何在調查中,從一件「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案件,逐步揭發了整個地區近90名具有同樣罪行的神父,以及宗教高層竟然對這項罪惡提供了庇護的行為。
事件本身已經足夠敏感和勁爆,尤其是在十幾年前宗教勢力一手遮天的美國南部。這篇新聞也在當年獲得了普立茲獎。
關注現實社會,這題材也是奧斯卡那幫老學究評委的菜。
為啥這片沒什麼風頭呢?很簡單,亮眼的演員少。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部電影的演員演技不好。
麥可·基頓飾演的新聞小組leader成熟冷靜,在宗教勢力強大的波士頓,為了揭露真相不惜與自己所有的社會關係對立。身為新聞人,更悔恨自己早年忽視了知情者提供的線索,放任早一點揭露真相的機會白白溜走,也傷透了線人的心。
我們熟悉的綠巨人馬克·魯弗洛在片中飾演一個熱血的記者,死纏爛打要求相關律師接受採訪,為了早一點獲取資料可以在走廊外等上一夜,獲知駭人真相後要求儘快發布,對著麥可·基頓大吼「It's Time!」怒火衝天背後是天主教信仰崩塌的悲哀,催人淚下。
Mark Ruffalo和原型Michael Rezendes
女神瑞秋·麥克亞當斯著墨不多,但她面對工作的執著,對信息的敏銳,還有面對天主教虔誠信徒的奶奶的無奈,都表現得很到位。
瑞秋與所飾演的人物原型 -
波士頓環球報記者Sacha Pfeiffer
除此之外,任何一個角色其實都讓人印象深刻,那個與劣跡神父比鄰而居的記者,那個睿智穩重的新任主編,那個特立獨行卻極具正義感的律師……
每個人都是事件的主角,是因為每一個普通人的專業、熱情和努力,才鑄就了這篇超級新聞的成功。因為導演明白,重要的不是人物而是整個故事,沒人特別出彩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出彩點,這是精彩群像戲的典範。
實際上,他們也確實拿到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華盛頓影評人協會以及哥譚獨立電影獎的最佳群戲獎。
正因為電影採用這種冷靜的敘事方式,因此雖然題材沉重,但基調卻不特別壓抑,也沒有多餘的煽情。儘管聚焦小組在揭露醜聞時,遇到了不少壓力和艱辛,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始終奮力尋找突破口,永遠抱有信心和希望。
乾淨利落的鏡頭語言將事件的真相一步步推進,用清晰的邏輯講了一個震撼人心的好故事。
越是冷靜的客觀敘事,越是讓人感到事實的可怕。以及那麼多知情卻默默放任這些行為的關係者們的可怕,包括記者們自己曾經的漠視。
正如電影中主編說的:「有時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大多時候都是在黑暗中摸爬滾打。突然間燈亮之後,每個人多少都要面對些責難。」
優質的剪輯、攝影和配樂,也讓情感的力量,不言自明。
結尾的處理非常棒,寓意無窮又戛然而止。
但最後的最後,事實依然給了很多人重重一擊。即使在宗教的罪行被揭發後,犯案主教依舊升職去了梵蒂岡總部,全球仍然有數不勝數的孩子在神聖的宗教隱蔽下遭受性侵。
電影是一門藝術,但如果在兼具藝術性的同時,能夠擁有警醒世人的社會價值,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即使《聚焦》最後沒有獲得奧斯卡獎,它的現實意義也足以在影史上留下不可忽視的一筆。
本文由 拾下 精心原創
轉載請標明出處:
微信公眾號「火影評」
(微信號:huoyingp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