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越愛購物?窮人感嘆:我知道得太晚了…
稻盛和夫在一次公開說話時,他提到了窮富家庭的區別,那就是越窮的家庭,買的東西反而越多,而越富有的家庭,家裡卻沒多少東西。
事實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的一樣,越窮的家庭,家裡往往堆滿了東西,而越富有的家庭,家裡反而井井有條,這是為什麼?這就是典型的富人思維,當然稻盛和夫也是日本最富有的人之一,對此,他給出了三條解釋。
一、真正的富人,不會把時間浪費於買東西上
不少人認為有錢了,就要大手筆地花,買很多東西,反正不缺錢,用不著顧慮,其實這是窮人才有的思維,真正能富三代的人不會產生這種想法。
窮人的渴望往往比富人更多,他們常常幻想變有錢,因此欲望都在購物上,而富人則很注重自己的「剛性需求」,不需要的東西就算打折也不會強迫自己買,一次性買完所需之物,後來就不會再去關注,總之,富人不會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購物上。
舉個例子,同樣是買一套餐具,如果你花一萬元去購置一套精美的餐具,也許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你都不會再去關注餐具,而窮人則不同,他們買幾十元一套的餐具,自己也不一定特別滿意,因此一旦聽說有餐具打折,不管自己是否真正需要,一定要買回來擺在家裡,而商家促銷活動是無窮無盡的,因此這招在窮人身上屢試不爽,反覆購買之後,窮人家裡只會越堆越滿。
二、富人注重價值,窮人在乎價格
窮人在買東西時,可能首先會打聽價格,後來再考慮產品的屬性,而富人則相反,他們更在乎商品的功能性和質量,儘管物品再貴,只要是自己需要的,就會帶回家。
換句話說,沒什麼錢的人,往往看到一件便宜的東西,就會考慮自己是否需要,富人則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尋找商品,前者更容易促成交易,這樣一來,窮人家裡的東西則越堆越多。
三、富人相比於窮人,往往更具自控力
試想一下,上次瀏覽淘寶、拼多多或者其他購物APP的時間,多少人還記得?如果你不記得,那麼,也許你也隱藏著富人思維。
富人很少把精力用在購物上,他們更願意考慮如何創造財富,而窮人則相反,只要看到想要的,很便宜雖然不需要,都有一種想把它帶回家的感覺,這便是缺乏自控力的體現。
以上三點,便是「為什麼越窮的家庭,往往買的東西越多」的解釋,稻盛和夫的分析很透徹,以便於大家對號入座,避免掉坑裡。
沒錯,稻盛和夫就是這樣一位企業家,同時也是窮人翻身的典範,27歲一窮二白的年紀,他創立了京瓷,後來京瓷進入了世界500強;52歲創立了KDDI,後來也進入了世界500強,窮極一生,稻盛和夫詮釋了「窮人也能成為富豪」!
從一個窮小夥子到後來的成就,到底是什麼改變了他,讓他的人生突然開始逆襲?
他結合自己近80年的切身經歷,將自己的所有認知哲學、發跡和賺錢邏輯,以及如何獲取事業和幸福的人生,毫無保留地寫成了一本書《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他讓我們明白,發光並不是太陽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
馬雲更是將這本書帶進湖畔大學布置任務,讓學生專心研讀稻盛和夫,任正非也曾經說:這是他最喜歡的一本書,如果你正處於迷茫期或者創業期,不妨靜下心來看看這本書,裡面的很多經驗和教訓都是值得借鑑的,它會帶給你新的啟發和思考,引領你如何成為一個持續精進的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