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禮物,大家都不會陌生。小到生日禮物、旅行伴手禮,大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每個人都收過禮,也送過禮。在人類學裡,收禮送禮被稱作禮物交換,是世界範圍內都廣泛存在的文化現象。
在中國,禮物交換顯得尤為重要,關於禮物的俗語比比皆是,「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禮多人不怪」等。但禮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送禮?送什麼禮?如何送禮?這些問題還真不是人人都回答得出來。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國際知名人類學家閻雲翔的著作《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了解一下禮物背後的人類學內涵。
到底什麼是「禮物」呢?「禮物」一詞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禮」的意思是儀式、禮節以及道德理念的儀式性表達,第二個字「物」的意思是物質的東西。這個詞就暗示了禮物不只是物質的禮品,它還承載著文化的規則並牽扯到儀式。這就是禮物和物品的區別。換句話說,無禮之物就只是物品而不是禮物。
在中國,禮物的種類五花八門,紅包、保健品、化妝品、彩禮嫁妝、雞鴨魚肉,甚至連家裡蒸的包子饅頭都可以是禮物。人們往往會根據不同的場合送不同的禮物,比如結婚會送首飾、衣服,生孩子會送雞蛋、嬰兒用品,拜壽會送壽麵、蛋糕,探望病人會帶營養品等。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按照送禮的動機,禮物可以分為表達性送禮和工具性送禮兩類。表達性送禮就是用送禮來表達感情,收禮者和送禮者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的關係。比如情人節男生會送女生玫瑰花、口紅等 。表達性送禮又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儀式性場合中的表達性送禮。儀式性場合可以理解為正式場合,比如婚禮、葬禮、生日宴等,會有邀請客人、大擺宴席、禮金記帳等固定的儀式環節。第二類是非儀式性場合中的表達性送禮,這種場合比較隨意,沒有固定儀式。比如日常生活中家庭主婦之間會互贈食物;親戚朋友之間串門走動、生病探望,會隨身攜帶水果、糕點等;節假日的相互拜訪就更少不了禮物啦,「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這句魔性的廣告詞恰好體現了中國人過節送禮的習俗。還有晚輩給長輩的孝敬禮物,長輩給小孩子的紅包,戀人之間的愛情信物,都是屬於這一類。
除了表達性送禮,再來看看工具性送禮。顧名思義,工具性送禮就是把禮物當做一種工具,是為了獲得幫助而送的禮品。因此,表達性送禮一般被叫做隨禮,工具性送禮被稱做送禮。在村子內部,在求人幫助之前就送禮是不合適的,一般是事後送禮表示感謝,這叫「間接付酬」,需要具有一定的私人基礎。還有一種巴結性的送禮叫做「溜須」,特指向地位優越的人送禮,送的不一定是實物或金錢,還可能是一種私人服務,比如幫領導開車。另外一種工具性送禮叫做「上油」,意思是求人幫忙提前送禮。這種送禮不需要私人基礎,一般不會在村子內部發生。這就是俗稱的「走後門」。
為什麼人們要送禮呢?法國現代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莫斯提出「禮物之靈」說,認為禮物在某種程度上出於靈魂,接受某人的禮物,就是接受了他的一部分靈魂。正是這種「禮物之靈」迫使受禮者做出回報。另外有學者提出禮物的互惠原則,認為禮物交換過程呈現的是一種互惠性的關係。還有研究認為禮物具有不可讓渡性,禮物背後凝結著個人的勞動,禮物送出去一段時間還可以要回來。
在中國,互惠原則也是普遍存在的,這就是學者們所說的「報」。「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等俗語就是互惠原則的生動體現。而西方學者在談到中國的禮物饋贈時,還總會提到另外一種社會現象,那就是人際關係。這也是中國的禮物交換與眾不同的一個地方。中國的禮物不僅指物質或金錢,它的背後還蘊藏著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的秘密。在湖北,送禮被叫做「送情」,回禮被稱作「還情」。這一送一還,你來我往,就構成了中國特別的人際關係網絡和人情運作模式。
對於中國人而言,通過送禮來建立私人關係網絡,這既是一種人情運作模式,也是一種權力遊戲和生活方式,甚至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計。
禮物就是依靠社會關係基礎來傳遞人情的工具。禮物交換是一種人情表達方式,主要體現了人情的兩個重要概念:沾光和面子。沾光是一種主動的分享,中國有句諺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自動都跟著沾光。到處散發的喜糖,村民之間的「散煙」,也是一種沾光行為,它使村民日常的社會交換活動有了一種人情倫理的意味。人情倫理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面子。禮尚往來就是人們維護面子的重要手段和體現。即使內心不想送禮,村民們也不得不隨禮,不然就是不給對方面子,同時也讓自己沒面子。面子作為一種道德約束,在個體的禮物交換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那麼該如何送禮呢?閻雲翔總結了禮物交換的四條規則,第一是「禮尚往來」,意思是在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收禮後需要回禮。第二條是「對什麼人,隨什麼禮」。隨禮要看對方的身份,不能打破現存的社會地位等級體系。第三叫「禮從往來」,要根據以往的相互關係來送禮。比如別人給你幫過忙,送禮的時候就可以提高禮物的價值。第四是要略增回禮的價值,避免把禮物交換視為還債。當然也不能增加太多,否則就像俗語說的「禮大壓死人」了。在生活中,這四條規則總有不適用甚至互相衝突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當然,禮物交換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比如現在大多數場合人們會用紅包代替禮物,升學宴越來越常見,彩禮和嫁妝也從一種饋贈形式演化為一種財富分配的手段。但是,就算禮物的形式變了,但禮物中承載的文化內涵和人情模式是不會變的。正如書中那首打油詩:「天上下雨地上滑,個人摔倒個人爬。親戚朋友幫一把,酒換酒來茶換茶。」
文章來源:中讀APP「聽薦好書」欄目《禮物的流動 | 安陸三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