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公布了第85屆奧斯卡提名影片名單。這份名單讓之前預測奧斯卡的媒體和影評人感到意外,提名影片中基本沒有票房、口碑俱佳的商業片,而且這些提名影片風格各異、題材多樣,令人充滿驚喜。華人導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11項提名,其競爭對手是史匹柏執導的傳記片《林肯》,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也將向第3座影帝獎項發起衝擊。令人頗感意外的是,獨立電影《南國野獸》和法語影片《愛》受到眾多影迷的追捧,兩部影片都入圍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的獎項,尤其是兩位女主演分別刷新了最年輕和最年長最佳女主角提名紀錄。本屆奧斯卡獲獎結果於2月25日揭曉,其實獎項花落誰家固然令人期待,但對影迷來說,一睹強片風採,在眾多熱門影片裡尋找自己心中那一部奧斯卡得獎影片,恐怕更令人喜不自勝。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來,中國電影「衝奧」未果的事實一直令中國電影人以及影迷們稍顯尷尬。由此,人們反覆提問:中國電影到底離奧斯卡還有多遠?我們是否需要與這場遊戲為伍?有學者曾表示,不必將「衝奧」當做終極夢想。而應從奧斯卡了解到中國電影所應該建立的規則,學會拍有質量的電影。雖然中國電影是否能夠進入奧斯卡獲獎影片視野並不能成為判斷電影好壞的唯一標準,但我們或許可以從奧斯卡歷年提名、獲獎影片中感受到奧斯卡對於一部好電影的設定標準,而由此反觀中國電影,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筆者有幸在短時間內看過幾部本屆奧斯卡的熱門影片,影像交錯之間不禁令人感慨,也許曾經我們認為中國電影缺少大製作、缺少高科技,甚至一度批評中國電影不會講故事,但或許觀看過本屆奧斯卡提名影片之後,你會發現,大製作、大明星、大導演不過是浮雲,故事外殼僅僅是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而影像所傳達的關於文化、歷史、信念、精神這些更深層的東西,才是一部有質量的電影真正需要做到的。縱觀本屆奧斯卡提名影片,你會發現,在所謂的造夢好萊塢傳統的背後,有這樣一批影片在回望歷史、轉向心靈的追問,在故事線索的構架下展現社會、人性的矛盾,重樹信念與精神。在筆者看來,或許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帶有這樣一種暗示:在商業電影充斥銀幕的當下,「向後看,向內轉」更貼合審美疲勞的觀眾們的內心需求。
電影《林肯》是史匹柏執導的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借用網友Adaniel對此片的評價,這部電影是在「嚴肅地為歷史還魂」。在表現林肯為爭取通過廢奴法案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影像中,觀眾真實地觸摸到歷史,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也是《華盛頓郵報》對該片的評價:《林肯》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尋常人物卓越的領導才華,而不是完美有如蠟像的總統,也沒有通常的吹捧。
影片《逃離德黑蘭》和《刺殺賓·拉登》有相似之處,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巧妙藉由當事人視角描述史實背後人們所不知道的細節。有人認為,《逃離德黑蘭》生動地展現了政治與好萊塢娛樂的完美結合。故事本身很有意思,美國中情局探員想到假借拍電影之名前往伊朗解救6名隨時面臨生命危險的外交官。傳統好萊塢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戲碼雖然讓觀眾並不感新鮮,但影片展現出的多層面人物內心博弈、對個體生命的尊重令整部影片淡化了政治背景,觀看性極強。而《刺殺賓·拉登》則以一女性探員視角切入,展現出在為世人所矚目的刺殺賓·拉登行動成功的背後,是一場不見硝煙的現代戰爭。導演不帶任何傾向性的描述,將一切看法交給觀眾。
一些影片側重於以今時所思回望歷史,一些影片則轉向人性深處。如今愛情電影繁雜炫目,人們反覆在光影間質疑是否存在真愛。法國電影《愛》的敘述令人感受到真愛殘酷如刀割。兩位高齡演員的精彩表演填充了許多鏡頭間沉默的細節,很少有人將鏡頭對準老年人的相依相伴,將現實生命的殘酷擺在眼前。相信早有電影表現過生命,也有影像表現過死亡,但《愛》「是一部關於生命與死亡,以及這兩極中的一切的傑作」。
在同樣轉向內心追尋軌跡的影像中,筆者對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南方的野獸》兩部電影印象深刻。「少年派」令人釋然,「野獸」令人執著。拋開奇幻的3D特效,「少年派」蕩滌著每一個曾經少年的觀眾的心靈。而「野獸」作為一部處女作,導演本恩·澤特林則配合非職業演員上演了一部另類童話:小女孩在艱難環境中與生活這頭惡魔搏鬥,學會堅強地成長。
談到中國電影難以走向國際,有人認為在於文化差異。不過筆者在看完這些提名影片後,明顯感覺影片所傳達的精神並未因文化不同而受到影響。相比之下,近年來中國電影所選擇的大片路線,在宏大的敘事背景和宏闊的敘事場景下,電影所能體現的文化精神反而弱小不見了。或許從本屆奧斯卡這些熱門電影裡,我們能琢磨出中國電影與奧斯卡的距離?
於 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