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一段並不是來自電影《布朗夫人》裡的情節,而是百度百科裡的有關維多利亞女王的介紹片段: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前親自設計了自己的葬禮細節,十分耐人尋味的是,按照女王的遺願,在她的隨葬品清單中有四件屬於馬夫約翰布朗的私人物品:一張布朗的照片、一縷布朗的頭髮、一些布朗寫給她的信件,一枚布朗送給她的戒指(布朗母親的結婚戒指),而根據女王遺願,布朗的頭髮和照片甚至被放在她的手心緊握。可見,布朗在女王心目中的位置。
自從有傳言說女王秘密嫁給自己的僕人之後,維多利亞也搖身變成了眾人眼中的「布朗夫人」。
拍攝於2007年,由英國女演員朱迪出演維多利亞女王的電影《布朗夫人》,講的就是維多利亞女王在夫君艾伯特親王去世後,與看管馬匹的僕人約翰布朗之間的故事。
維多利亞女王遭遇了喪夫之痛,悲慟之餘使她遠避蘇格蘭深居簡出,不願治理朝政。由於艾伯特親王生前多次表揚自己在蘇格蘭的僕役布朗先生,故而女王為此將他邀到行宮。而約翰布朗的克於職守、忠貞誠摯也幫助女王走出了三年的喪父悲痛,她恢復了出遊、遊泳、拜訪鄉村、體察蘇格蘭高地等活動,紓解了沉鬱的心情。最後,在布朗的懇切勸說之下,才使得女王決定重回宮中親視朝政,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王室家族。
身份卑微、剛直不阿的約翰布朗雖然阻止刺客救駕有功,但還是不能贏得尊重,更遭到周圍人的排擠和質疑。在一次「丹毒」病的突發中,布朗很快離開了人世。
一位是在西方世界備受尊崇,極有權力的女人——大英帝國的女皇;一位是所有社會階級中最卑微的男人——一個僕役,他們的情誼也必將成為別人眼中的醜聞,甚至差點令大英帝國瓦解。
也許是刻意規避,片中並沒有任何刻畫維多利亞女王和馬夫約翰布朗有什麼超出精神情誼之外的愛情交往和性愛升華的描述。而是通過約翰布朗有效的影響和對女王周圍事務的整治,看出他愚忠的盡職盡責和叛逆不羈(在同等身份的僕人中間他顯得很自我,並不斷引起敵意)。布朗的死亡更是由於為女王安危而深夜出巡,終年操勞中不幸罹患突發疾病造成的。
回溯維多利亞女王年輕時的感情,筆者看過《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這部電影,對大英帝國最興盛穩定時期的英王,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上的第二位女王維多利亞女王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也從中得知她和艾伯特王子情深篤定的故事。艾伯特雖然是維多利亞女王出於整個英國王室與家族利益的需要(她舅父比利時國王的鼓勵)做出的選擇,但,艾伯特王子在婚後幫助維多利亞執政,其在科技、慈善、國際關係等方面都做出很多建樹,並且與維多利亞女王育有多子,故而,維多利亞有「歐洲祖母」的稱號。該片尾的鏡頭,是英國宮廷的臣僕每天早上都會按照維多利亞女王的要求,將已逝的丈夫艾伯特的衣服拿出來,放在日常的位置,以示紀念,而維多利亞女王會走過來,輕輕撫弄那件睹物思人的制服,就這樣,四十年如一日。故而,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的、乃至波及全世界社會文明史的以家庭、保守、篤信宗教為核心價值的時代,具有深廣的影響力。
喪父之後,維多利亞女王完全進入了中年階段,而在這個階段,馬夫布朗給予了她很大的精神支持和身體力行的保駕呵護。
雖然英國歷史資料中對此乏善足陳。但是,維多利亞女王與男僕布朗的秘密戀情極有可能是真實的。因為據報導,英國《歷史上的今天》雜誌日前發表了維多利亞女王寫給她的密友、曾經擔任過印度國務秘書的克朗布盧克子爵(後來成為伯爵)的私信,披露了女王與男僕約翰-布朗之間的浪漫愛情故事,她甚至在信中把布朗的去世比作她第二次「守寡」,從而有力地證明他們兩人的關係絕對非同一般。
在女王寫給布朗的眾多信件中,甚至直接稱呼布朗為「darling(愛人)」,這也完全有違當時的社會道德。
當然,由此而導致的宮廷熱議,和議會對王權的公然反對也是史實。
在,維多利亞女王剛去世不久,其子愛德華七世就下令拆掉了女王為布朗建造的雕像,而比阿特麗絲公主重新整理和編輯了女王從1832年到去世的全部日記,女王日記原稿被完全銷毀,而布朗的日記在他去世後即失蹤,再無人找到。
而從蘇格蘭高地一書的出版,還是可以看到維多利亞女王對馬夫布朗的很多描述。
2012年,筆者有幸拜訪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當時正在展出歷代服飾,從蠻荒時代,到都鐸王朝、維多利亞時代、進而到現代的叛逆小子麥昆設計的……各個時期的服飾展現了一部生動了人類史。
1899年5月17日,伊莉莎白女王為現在的V&A博物館的館址行奠基禮,並正式將之更名為V&A博物館,以紀念英國歷史上偉大的君主之一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夫婿艾伯特親王,其中收藏了5000年來的各門類的藝術品,從遠古時代到現在,幾乎在每個洲,從文化的歐洲、北美、亞洲,到北非。
眾所周知,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不斷壯大發展。這是女王給英國人留下的最好遺產,也是對她一生政績最有力的評價。
她在位的六十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英國極度強盛,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科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成熟,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英國的經濟迅速成長,不斷繁榮強大。女王登基的時候,英國只有幾條鐵路,但她去世的時候,英國已經擁有一個連接各大城市的發達鐵路網。
為了展示英國的昌盛和強大,第一次萬國博覽會於1851年在倫敦開幕,成為當時的舉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學方面,世界聞名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和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風雲人物。
由於經濟和工業的不斷發展,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逐漸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倫敦的汙水排放系統和倫敦街頭出現的白熾燈都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候實現的。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國已經實行對所有小孩進行免費教育。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雖是君主立憲制度,維多利亞女王對大臣們的影響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間,大英帝國極度擴張,達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響中國歷史的鴉片戰爭也是在她剛即位不久發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園、學校、建築物等都是以維多利亞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塞席爾群島首都維多利亞,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還有很多很多。
把愛留給家庭、子嗣,這個作為普通女人的維多利亞。
愛上了,就一輩子懷念、篤守,這是摯誠的維多利亞。
忠於職守,具有治國之才,這是一代國君。
促進英國文學,藝術、科學全面昌盛,經濟繁榮,英國的生活方式(如英國貴族的下午茶),也從那時候開始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所追逐仿效的對象,這是務實、為子民做事、崇尚理性科學的統治者、管理者。
如果連這部英國本土電影都不忍去揣測維多利亞和馬夫布朗的親密關係,那麼,筆者也無意於對他們的曖昧關係作更多的想像和陳述。
人的一生,都需要友情、愛情、親情的長情陪伴和永久的掛念,維多利亞作為一個普通的女人,得到過,也給予了回報和付出。
正是基於這種得到和付出,使維多利亞女王始終有砥礪有理智,在愛的助力下做出更有力量和更仁慈廣博的決策和善舉。
女人,需要男人,一如男人需要女人一樣,較之武則天、葉卡特琳娜,維多利亞女王並沒有濫用她的地位和權利,而是盡力維護了一個國家,一個家族,一個時代,也成全了她自己。
看電影《布朗夫人》,演員朱迪的神情時而是喪夫之沉痛,時而是被感懷的剎那動情,時而憐子體恤,時而威嚴驕矜,時而悔悟而情深……還原了那個給時代塑造的、又自我塑造的「女王」形象。
而布朗這個角色,反而成了片中大大的配角,這個為女主人甘於犧牲一切、付出一切的卑微男人,讓人能聯想、推測到其精專的工作能力、孔武有力的男子氣概和赤膽忠心,雖然,他終究被沉沒在了歷史的海洋裡。
無論是電影《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還是《布朗夫人》,女王都活生生地身處自己的時代。一部好片子就是這樣,讓人更接近於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