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襲 特約記者 李珂
「找到固定工作,每月有工資收入,家裡日子好多了,我也更有自信了。」12月8日,儋州市和慶鎮羅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林小麗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高興地說。
過去,林小麗因缺乏技能,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孩子年幼,無法外出打工,全家僅靠她丈夫打零工支撐,家庭生活貧困。1年前,她參加月嫂技能培訓,學習到科學育嬰的技能。如今,她在離家不遠的儋州市區一家早教中心找到工作,每月2000多元工資,工作之餘,還能照顧家裡的孩子。
改變不只是出現在林小麗身上,2016年以來,儋州共培訓貧困勞動力1.3萬餘人次,做到有勞動力的家庭都有人參加技能培訓。2020年,儋州全市貧困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4810人次,完成省下達任務的245%。
推動貧困勞動力就業是幫助群眾穩定脫貧奔小康重要措施之一。儋州市多形式、多渠道組織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確保實現有務工意願的貧困群眾順利就業、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至少有1名勞動力務工。2016年以來,全市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9.7萬人次。其中,今年以來,儋州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3.05萬人次,完成省下達任務的119%。
勞務輸出是增加農民收入最直接有效方法。今年上半年,儋州市「點對點」安排專車輸送儋州籍勞動力782人到廣東深圳、東莞等地務工,其中貧困勞動力151人。儋州注重收集珠三角地區企業用工信息,組織儋州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就業。針對有意願到省外務工的儋州籍勞動力,做好直通車運送到崗服務保障,推動農村勞動力跨區域外出務工就業。南豐鎮苗族村貧困村民王記發,近年在武漢當保安,受疫情影響返鄉,今年5月,他到位於深圳的比亞迪公司上班,「每月工資5000元以上,比在武漢的收入還要高。」
新州鎮南岸村村民鄭祖娥2016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委會安排她到南岸小學公益性崗位就業,當保潔員,每月收入1000元。她還利用空閒時間織漁網、打短工增加收入,月收入3200元左右。南岸村駐村第一書記麥宏臣說,因鄭祖娥家有老人小孩,脫不開身,安排她在家門口就業,既方便她照顧家庭,又可以幫助其增加收入。
2016年以來,儋州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就業車間,就近就地安排貧困勞動力共4086人。2020年,儋州全市新創建11個就業扶貧基地(車間),吸納就業1157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86人,完成省下達任務的189.79%;新增扶貧公益專崗956個,解決脫貧監測戶和邊緣戶就近就地就業。
儋州市落實外出務工獎勵補貼政策,貧困家庭勞動力連續外出務工3個月以上的,每人每月獎勵300元;靈活就業累計滿3個月(每月至少20天)以上的,每人每月獎勵200元。截至10月30日,儋州市貧困勞動力到省外企業務工的達3023人,到省內市外企業務工的達7027人;2020年,發放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獎補4.1萬餘人次,累計6071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