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蓮娜:畫布人生》幀幀美如畫,讓人震撼讓人心疼

2020-10-09 巴塞電影

男女平權運動的興盛,不僅切實改變了當下不少女性的現實困境,也讓我們看到更多關於優秀女性的藝術作品。

芬蘭天才女畫家海蓮娜·夏白克,便是在這樣的大潮中被推到我們面前。前不久一部以海蓮娜為題材的電影《海蓮娜:畫布人生》,在北影節的雲觀影中低調出現。

本文有劇透。

1

人到中年的海蓮娜,雖然堅持每天作畫,但是由於她性格孤僻,不愛和畫商打交道,一直處於藝術圈的邊緣,不為人所知,甚至無法以作品養活自己。

這從海蓮娜給閨蜜維斯特爾所寫的信件中不難看出,她的作品已經到了幾乎無人問津的地步。

閨蜜是個有門路的女強人,幫海蓮娜不斷在芬蘭的藝術圈裡做宣傳,鼓動畫商去購買海蓮娜的畫作,這才讓她的生活和事業出現了轉機。

這天,一位穿著體面的畫商來到海蓮娜僻靜而樸素的處所,向她詢問畫作的事情。但海蓮娜一臉冷漠。

在了解畫商誠懇的購買請求後,海蓮娜終於表現出欣喜。

陪在畫商身邊的是一位金髮小夥,他叫埃納爾。

埃納爾是個林業員,兼職作家,且自學繪畫。他是海蓮娜的忠實粉絲,雖然閨蜜維斯特爾在畫商身邊不斷宣傳海蓮娜的畫作,但是真正讓畫商下定決心收購海蓮娜家中所有作品的人,其實是埃納爾。

就這樣,海蓮娜的事業高峰和埃納爾一道,悄無聲息地來到她的身邊。

在聊到對巴黎的印象和繪畫的理解後,海蓮娜第一次感到內心的悸動。這樣一位年輕的異性崇拜者,對自己飽含傾慕之情,讓海蓮娜乾涸久矣的內心被喚醒了。

他們會一同在海蓮娜家中的畫室共同作畫。

海蓮娜也受到埃納爾的邀請,前往他的海邊別墅度假旅行。

而當埃納爾因工作得在外待上一段時間時,海蓮娜像少女一樣,希望兩人之間互通信件,傾訴心事。

可這段朦朧的戀情,在海蓮娜資助埃納爾到挪威旅行學畫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海蓮娜本打算等埃納爾回來就告白,但她等來的卻是埃納爾與其他女孩訂婚的信件。

從此,海蓮娜陷入了一種不可收拾的孤寂狀態,且常常出現心絞痛,即使在療養院待上很長一段時間,也無法徹底痊癒,就像醫生所說的,她的心碎了。

然而當埃納爾再次回到海蓮娜的身邊時,兩人妥協了。

成為此生中最了解對方的知己,而這份不同尋常的友情一直伴隨到海蓮娜去世。

2

海蓮娜四歲時因跌倒而摔壞了臀部,導致她從小無法正常上學。幸而,她擁有極高的繪畫天賦,使她能夠進修素描和油畫。

17歲時,她在芬蘭藝術協會組織的比賽中獲得三等獎。之後不久,她就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憑藉《病癒的孩子》獲得了銅獎。

所以將她稱為一個天才女畫家也一點不過分。但是此後的海蓮娜,幾乎就和母親兩人煎熬度日,相互敵視。

片中,母親對海蓮娜表現得毫無關愛,她只知道驅使海蓮娜做家務,或者在海蓮娜的畫作賺錢之後,讓她把所有錢都給弟弟,用來分配給全家族的人。

而在海蓮娜因埃納爾的訂婚而內心受傷之後,她也只是冷眼旁觀。

母親的這種冷漠和令人憎惡的嘴臉,其實和芬蘭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無關係。基督教大環境下的男權意志,讓家庭中的女子毫無地位。

這從片中的一個細節就不難看出。明明海蓮娜的展覽成功,作品大賣,結果回到家,在她用叉子挑肉時,卻被母親冷冰冰地阻止:應該讓男人先吃肉。

而在母親這種男權主義的守墓人的襯託下,海蓮娜的閨蜜維斯特爾則讓我們看到了女性獨立的光輝。

她不但獨自一人生活,而且是芬蘭女權組織成員,也對海蓮娜這種女性代表不離不棄,扶持一生。毫無疑問,維斯特爾的形象,是當下男女平權主義興盛的時代投影。

女演員蘿拉·布林將海蓮娜的蒼老但時刻保持創作激情的神態,演繹的絲絲入扣,更重要的是,她並不只是塑造海蓮娜在情感層面的欲望和失落,更以專業的能力,讓我們看到一個天才女畫家的日常。

據說,布林為了應對片中大量的繪畫場景,特地進修了半年油畫課程。所以當我們在觀看海蓮娜的繪畫過程時,塔納刮刀使用的分寸感,油畫筆的落筆角度,以及創作過程中邊凝視邊窺視的小動作,都被捕捉到畫面中。

正因如此,雖然本片的劇情推進緩慢,戲劇衝突偏弱,但在這些多維度的影像呈現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完整而極富女性魅力的歷史人物。

3

既然是一部講述畫家的電影,自然不可能在畫面上令人失望。如同講述荷蘭畫家維米爾的傳記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樣,《海蓮娜:畫布人生》讓我們走進了在銀幕中幾乎不曾看到過的芬蘭。

20世紀初芬蘭畫廊展廳的名流雲集。

夕陽麥地間遼闊而蒼茫的景色。

尤其令人心馳神往的,是片中在拍攝室內場景時,採用大量的「點光源」布光手法。這既符合時代的現實背景,同樣讓人看到如同油畫般質感的家居細節和人物形象。

比如,海蓮娜獨自在畫室構思創作的深邃感。

或者是母親背著海蓮娜偷畫,產生的陰鬱氣息。

這些都更傳神表現了海蓮娜性格層面的孤獨和隱秘。在藝術史上,很多人都將海蓮娜和挪威畫家蒙克(代表作《吶喊》)相提並論,不僅僅在於兩人時代相近、地域相似,更在於海蓮娜中晚期畫作中,有著蒙克那不安且抽象的因子。

比如,她那幅去世前的最後一張自畫像,籠罩著死亡來臨前的陰翳和困惑。有評論家甚至說道:它將死亡第一次視覺化呈現。

一生未婚,且從小患有殘疾的海蓮娜,從19世紀的現實主義走向了20世紀的表現主義,她對於世界越來越失去客觀再現的信心,而是以扭曲抽象的方式對此質疑,這讓人既為此心疼,也為此震撼。

相關焦點

  • 《海蓮娜:畫布人生》人生如畫,畫如其人
    看完這部電影才認識海蓮娜,一名獨特的芬蘭裔瑞典畫家。她生活簡陋,卻從不放棄作畫。與母親住在一間破舊的小木屋裡,她日復一日地在畫布上練習。由於缺乏模特兒,她只能畫自己和母親,以及較少的風景畫與靜物。她是個敢愛敢恨,忠於內心的人。埃納爾短暫出現在她生活中,照亮過她脆弱的心,卻如流星般迅速划過,陪伴她的仍是孤獨。埃納爾的背叛讓她撕心裂肺,憤怒讓她封閉內心,可過了一段時間她還是選擇了原諒,或許她深知難以離開這個一起作畫、相談甚歡的男人。於是他們仍保持通信,人生中得一伴侶足矣。
  • 《海蓮娜:畫布人生》獨立人生,畫作力量
    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第三場觀影芬蘭影片《海蓮娜:畫布人生》。這也是本次北影節女性之聲單元裡我特別精選出來很想看的一部電影。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女性地位越來越高,而這也緣於女性的不斷抗爭和努力。其中我注意到海蓮娜的母親一角,她一生都依附於兒女存活,完全丟失了自己,對女兒進行瘋狂的性別歧視和精神控制,最後在孤獨和懊悔下鬱鬱而終。而在海蓮娜的眼中,母親是她最大的煩惱,以及她成功路上的終極障礙。最近熱播的《三十而已》中,童瑤飾演的顧佳說到:自從她兒子出生後,她就感覺顧佳自己已經死去了,她變成了另一個人——許子言的媽媽。
  • 《海蓮娜:畫布人生》海蓮娜:我的畫是用來感受的 | 北影節雲影院71廳
    本篇為北影節雲影院第二場《海蓮娜:畫布人生》的映後文章,當晚,我們和藝術家潘琳、極地光影策展人王凱梅聊了聊芬蘭藝術家海蓮娜抽象又前衛的創作風格,坦率又執著的生活做派,並各自分享了對於女性藝術家爭取平等機會的渴望。
  • 《海蓮娜:畫布人生》她的野心與愛情 | 8.29北影節雲影院
    點擊 👆和觀映像 關注我們引進外語文藝佳片,創立「和觀雲影院」國內首家雲影院,陪你線上觀影,邀嘉賓映後北京國際電影節雲影院第二站《海蓮娜:畫布人生》,與影迷交流,聽嘉賓導賞!活動免費,參與方式見文末。但我發現她其實是個熱情、偏執、好奇、有野心、戲劇性的人,有一種冷幽默感。——導演安提·喬金恩影片改編自拉克爾·列胡(Rakel Liehu)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1915年。海蓮娜是一位被遺忘的藝術家,她與年邁的母親一起生活在鄉下。距離她上一次辦畫展以來已經過去了很多年,海蓮娜繼續堅持著自己的熱愛——繪畫。
  • 《海蓮娜:畫布人生》字數太多,又來這裡了。
    海蓮娜:畫布人生,梵谷:畫語人生。同樣的片名,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海蓮娜在畫埃納爾的時候,明顯也在對抗凝視與被凝視的二元論,反轉讓男主成為被凝視的對象,進行身體的欣賞。這就是該片作為女性主義題材,其中一個很小的點吧(我也不專業,求同存異吧)這部片子,雖然不是兩人的完美結局,但是海蓮娜最後的豁達與寬廣,帶著希望,繼續自己的生活,依舊是一個很讓人欣慰的結局。
  • 《海蓮娜:畫布人生》一位芬蘭女畫家的一生
    我不喜歡被人打上女性畫家的標籤,我就是畫家。」影片《海蓮娜:畫布人生》開頭的這句話,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也道出了影片的主題。看完了確定它是一部很美的芬蘭傳記片,其配樂和攝影賞心悅目,以悠揚舒緩的節奏臨摹了畫家海蓮娜尋常又動人心扉的美麗人生。
  • 從金爵獎官方入選影片《海蓮娜:畫布人生》等說開去
    原標題:在隱秘的角落,她們開出意想不到的狂花朵朵——從金爵獎官方入選影片《海蓮娜:畫布人生》《掬水月在手》等說開去《海蓮娜:畫布人生》的女主角海蓮娜是個被遺忘的畫家,只開過一次畫展,此後寂寂無名地生活在芬蘭農村。
  • 芬蘭頭號畫家重獲關注 |《海蓮娜:畫布人生》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劇情片
    由芬蘭導演安提·喬金恩執導的 HELENE《海蓮娜:畫布人生》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影片 - 劇情片,並於下周在上海放映🎬2020年初,赫爾辛基阿黛濃美術館(Ateneum)舉辦的海蓮娜·謝夫貝克畫展收穫了創紀錄的觀眾人次。
  • 中國首部48幀電影《飛馳人生》登陸萬達影城
    「寒式幽默」搭配「騰式喜感」在眾多賀歲喜劇片中脫穎而出,震撼逼真的細節表現全面引燃了觀眾對極限賽車的熱血激情。此外,影片更首次挑戰動態高幀率技術,實現了國產商業電影的「飛馳式」跨越。為了給觀眾帶來更極致震撼的觀影體驗,自2月20日起,397家萬達影城的超3000家影廳將正式放映48幀(FPS)《飛馳人生》。
  • 《海蓮娜:畫布人生》痛苦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還是束縛的枷鎖
    只有白牆,讓人可以發揮想像力海蓮娜是痛苦的她的痛苦來自於很多方面:顯而易見的痛苦來自於身體的殘缺,卻有著堅韌的意志和不願被束縛的靈魂的自由不願被貼上女性畫家的標籤卻壓抑了內心的衝動和波瀾,她以為他會懂,用著自己的方式愛著他和表達愛,卻註定是個遺憾遭遇感情的重創,鼓起最大的勇氣平復,繼續創作,母親問她為什麼還要畫畫,為什麼不利用自己的手藝去為紡織女工做圖樣所有的最痛苦的時刻都化作憤怒、悲愴、那些壓抑而不得釋放的情感都被宣洩在了畫布上
  • 30幀、60幀、120幀對畫面影響有多大?
    為什麼在體驗過高FPS的畫面之後就回不去了由於人眼的特殊生理結構,當所見到的畫面幀率高於每秒約 10-12 幀的時候,就會認為是連貫性的視頻或動畫效果關於「人眼不能分辨超過每秒30幀的畫面」解釋對於這個提問,目前有兩種科學解釋
  • 《雙子殺手》上映在即,你分清120幀、60幀、24幀的差別了嗎
    該片是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電影之後,李安再次的120幀電影嘗試。120幀也成了該片最大的賣點。那麼問題來了,你的家鄉是否能觀看120幀的電影?如果不能觀看,60幀,24幀和120幀的差別在哪裡?120幀、60幀、24幀的差別要知道三者的差別,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幀。
  • 60幀《雙子殺手》和《沉睡魔咒2》首映震撼開啟
    過去的電影放映一般標準是每秒24幀,即每一秒肉眼看到的其實是24個靜態的畫面。在拍攝快速移動物體時,24幀攝像機移動會出現震動和閃頻,而3D會加劇這一現象,會讓整個屏幕顯得暗淡。除此之外,還會帶來眩暈等不適感。這兩點相信很多喜歡3D的影迷朋友都多多少少有所感覺,而60幀就能解決以上問題。
  • 在杜比影院看120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個什麼感受?
    心疼流量的可以看以下李安導演文字版的安利(Dr.杜永遠都會這麼貼心)。 李安導演說:「當《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杜比影院(Dolby Cinema )放映時,會給觀眾帶來非常自然的觀看體驗,每秒120幀的杜比視界3D 2K版本的畫面讓電影看起來更漂亮。
  • 《海蓮娜:畫布人生》生命對她最終的贈予是藝術
    內斂的不為人知的女畫家海蓮娜生活在寧靜的封閉空間,鄉村、小木屋是她的世界,她所畫的對象更多是內觀和自我的投射,她一直寂寞地以畫畫為樂,偶然被人注意到並向外推介。然而最讓她心動的是一個學習繪畫並崇拜她的年輕人埃納爾向她走近。埃納爾約海蓮娜去他海邊的家裡畫畫,這一段算是一章美麗動人的篇目,世俗化的故事,但沒有特別明顯的情感糾葛,只是一切都在不言中。
  • 為什麼電影24幀就行,但遊戲要60幀?
    為什麼電影每秒24幀不覺卡?但遊戲沒30幀就得卡成汪星人?雖然網上有各種各樣的回答,但很多都不盡科學不夠全面,所以筆者還是來全面科普一下吧。生理基礎它們的混合作用,讓我們誤以為每秒24幀回放的照片是「連續」的。而至於為什麼要把數字定在24,這裡面更多是約定俗成和玄學,電影規格本身也經歷了16到24幀的轉變,這個數字以後估計也會繼續增長。
  • 如何用 60 幀播放 24 幀的視頻?
    目前來看,電視屏幕的刷新率已經從 4K 60 幀向 8K 120 幀過渡,手機也從 90 幀向 120 幀發展,最強的還是我們這些「打遊戲」的 PC 玩家,顯示器的刷新率已經是 144 起步,還要玩顯示器超頻。但是和屏幕對應的則是影視內容幀率的增長停滯:視頻已經實現了 30 幀向 60 幀過渡,電視劇和電影還是維持在 24 幀的水平。
  • 為什麼電影24幀就算流暢,主機30幀就算流暢,而電腦遊戲需要60幀流暢?
    這些人很明顯不懂動態模糊和垂直同步到底是啥,也不懂輸入反饋是啥。所以今天這篇文章詳細來解釋一下,為什麼電影24幀就算流暢,主機30幀就算流暢,而電腦需要60幀流暢。正文部分:這是極客灣的視頻,視頻內容和我這篇文章想介紹的一樣:【極客周刊】玩遊戲為何要60幀才流暢,電影卻只需24幀?
  • 關於幀速率
    幀速率要分成兩類來對待:錄製幀速率和播放幀速率。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於視網膜上,並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馬上消失,而是會延續 0.1 ~ 0.4 秒的時間(對於中等亮度的光刺激),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視覺暫留」。
  • 為什麼電影24幀就很流暢 而遊戲30幀卻卡的要命?
    所以我們看到參數中的 「30幀」 其實就是說 「在一秒的時間內,拍攝30張靜態畫面,然後通過播放使其連接起來」,因為人眼的視覺殘留特性: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然保留一段時 間,原因是由視神經元的反應速度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