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原創,請勿轉載。想看更多關於情緒管理、親密關係的心理學內容就快關注我吧~
2017年,47歲的諧星渡部建,和小15歲的佐佐木希結婚時,是很不被看好的。
畢竟佐佐木希曾連續3年選入「全球最美容顏100人」,被譽為「日本第一純情美少女」,是無數網友的夢中情人;而渡部建不僅顏值有限、年齡偏大,知名度還遠遠不如妻子。
但佐佐木覺得好啊,公開說只要和他在一起,臉上就總是充滿了笑容,很有安全感。兩人婚後一年就生下兒子。
被評價「一輩子也配不上老婆」的渡部建,求婚時卻說,我會努力活得久一點。當時大家都覺得好甜啊,以為會日久見人心。
沒想到啊,結婚才3年,渡部建就被爆出這麼大的性醜聞。
不僅劈腿上百人,年齡從20歲到50歲,職業從女藝人到相撲運動員,性別還從女到男?!(也不知道媒體怎麼挖出來的)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做不到的。
娶了女神還這樣?據媒體爆料,渡部曾表示,雖然重視家庭,但「遇到可愛的就忍不住了」。
有出軌對象接受採訪,說從婚前開始一直持續到婚後,約會就是打電話叫到地下車庫的殘障廁所(日本這類廁所是多功能的,裡面還有床)。
這個,也不叫約會吧,更像是發洩性癮?
人為什麼會有成癮的自毀行為?今天八段錦想為大家介紹成癮研究專家奧馬爾.馬涅瓦拉醫生的書《與自我和解》。
對於成癮的人來說,追求的已經不是快樂,而是一種解脫。
人人都有對某種事物的衝動,但是成癮,是對某種事物的「絕對需要」,得不到就痛苦得活不下去。
有些專家認為「性癮」存在,而且能摧毀事業、健康和人際關係;有些則認為這只是性慾滿足的過程,沒那麼嚴重。
國際精神病分類把性癮列為「強迫性行為障礙」,特點是「持續性無法控制的、強烈的、反覆的性衝動,導致明顯的痛苦和傷害」。
患者主觀上需要不斷更換性伴侶,才能滿足生理需要,但是每次短暫的歡樂之後,又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
為什麼會成癮,和大腦的獎懲機制有關。
大腦會不受控地自動尋找越來越強的獎勵,就像遊戲通關一樣,開始得到一塊寶石你可能就很高興了,但是很快你就想要一個寶庫。
這就是為什麼小孩會更容易沉迷於遊戲,而不是沉迷於學習,因為遊戲的獎勵機制顯然更受大腦青睞:更快、更強。
而且,大腦一旦受到了強刺激,對弱刺激就不感興趣了。
1954年,麥吉爾大學的詹姆斯.奧爾茲和彼得.米爾納做了一個實驗,他們給小白鼠的腦中植入了電極,刺激它們大腦的特別部位,讓他們產生興奮的感覺。
只要他們按壓一個操縱杆,就會加強放電刺激。結果這些小白鼠一天到晚就在那不停按操縱杆,連飯都不吃了。(和人痴迷遊戲的狀態是不是很像?)
當實驗人員把電斷掉後,你覺得小白鼠會怎麼做?
當它們意識到再也沒電了,總該有空去吃點飯了吧?
No!
它們會在角落裡縮成一團,無視放在面前的食物,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臨死之前,它們還要最後再去按一下那個操縱杆!!!
死不瞑目啊。
這就是追求過強刺激的結果,大腦再也不肯接受平凡的人生了。所以有些東西是絕對不要沾的,比如吸毒和濫性,很容易毀掉人的大腦。
生活可能很沉悶,才會讓人想要追求那些極度的快樂;但是一旦陷入成癮,最初能帶來快樂的行為,卻反過來操縱了你。
這時成癮就會變成一種痛苦,大部分人已經不是在尋求獎勵,而是在尋求解脫。
雖然人類自以為比小白鼠聰明得多,但實際上人類的大腦和小白鼠非常類似,這也是心理學家為什麼總喜歡用小白鼠做實驗的原因。
渡部們的行為,和這些小老鼠不就很像嗎?
聽起來成癮更像是一種生物過程,受基因的操控,人自己卻無能為力,但馬涅瓦拉醫生認為,成癮實際上是一系列複雜驅力推動的。
一個人有渴望,是因為內心有空缺;而一個人成癮,是因為他無法用正常的手段滿足空缺,你選擇了容易成癮的,來逃避你更不想面對的。
大腦其實非常不喜歡思考,本能去追逐簡單的東西,但上賊船容易,下來可就難了。
不過無論成癮行為多難戒除,我們都要明白一件事:人,終歸要比小白鼠高級。
人的大腦可以一直在發育,而且不像我們身體的其它部位,通過增長來成長,大腦發育的過程是通過「自殺」來完成的。
大腦一出生就有十億個神經細胞,可到了成年只有一半活了下來,剩下的跑哪去了呢?
不經常使用的腦細胞,相當於被我們狠心殺死了。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選擇和捨棄的過程。
所以說,成癮究竟是一種疾病還是一種選擇?
它是一種你選擇的病。
大腦的發育不完全取決於基因,你吃的食物、周圍的環境、你的行為、經歷、和他人的關係……這些都會影響你大腦的發育。
也就是說,只要改變體驗和環境,就可以改變大腦。
針對每種成癮行為可能有不同的策略,但以下八種方法是普遍適用於防止和應對成癮的:
(1)寫日誌
記錄下你的行為,同時記錄環境(獨自一人還是和他人一起;用餐還是走路等)、需求等級(並不特別想,還是特別想)。
複查這些記錄,找到能引發強迫行為的觸發點或者觸發事件,避免危險情境,制定相應的防止措施。
了解為什麼會這麼做,目的究竟是什麼,可能也會減低你的渴望。
(2)找到有類似行為的人或問責夥伴
團隊的力量是很大的,找到那些和你一樣想改變的人,互相監督;也可以找到專門的問責夥伴,在你想退縮的時候推你一把。
你和這些人可以建立一種「親戒斷關係」,想要勝利,就要選擇「和勝利者在一起」。
(3)創造歸屬感
找到那個你屬於的地方,當有個地方可以接納你,會極大地激發你做出積極的、治癒性的行為。
(4)尋求幫助
向那些可能有相關經驗的人求助,問一問哪種方法有效,或者他們是怎麼成功戒癮的。
越是能在充滿信任的關係裡照亮自己的黑暗面,就越容易走出惡性循環。
(5)養成健康的習慣,學會用健康的方式滿足需要
壞習慣就像磁帶上的錄音,移除他們的唯一辦法,是重新錄一個新的。試試跑步,每周都去參加活動或者安排會面,打電話給你的幫助者等等。
你的真實需要不應該被戒掉,但是怎麼滿足它,不只有一種選擇。
(6)幫助別人,踐行真正的愛
匿名戒酒協會的創始者之一史密斯醫生認為,自我、自私、自負……以及其它形式對自己的痴迷,是酗酒背後的核心精神病症狀,戒酒協會的大部分成功都要歸因於助他原則。
心理實驗早已證明,利他主義能夠真正改變人生的態度和視角,減輕了我們對自身的壓力,還能對抗憤怒、焦慮、懼怕和悲傷等情緒。
而真正的愛,能治癒一切。
(7)建立一種目的感
有目的,有使命,有清晰的目標,更容易讓人聚焦。
(8)重塑認知,換個角度看問題
大屠殺倖存者維克託.弗蘭克爾說過,「我們生命中的各種事件本身不像我們對它們的態度一樣重要。」
想要脫離小白鼠的行為,就要換個不小白鼠的角度看問題。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會受困於軟弱的皮囊和意志,在欲望和自律之間苦苦掙扎。
究竟是真的「需要」,還是「想要」?
尼採說,我們愛的是欲望,而不是想要的東西。
雖然現在被罵得狗血淋頭,渡部建也曾是公認有才華的藝人,主持很有人氣的電視節目、社交能力強、還是美食家、出版過美食書籍,被稱為「演藝圈的美食家之王」,不然女神也不會看中他。
可人若是太貪心或總是心存僥倖,缺乏最基本的敬畏心,就難逃傷人又害己的下場。
正如魯米的詩中所說:
你生而有翼,為何竟願一生匍匐前進,形如蟲蟻?
· End ·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