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9月30日。
本期內容繼續楚國最後的歷程。
1 至暗
差點滅亡楚國的是吳國。
吳國的崛起是在春秋晚期,與吳一同崛起的還有越國,而吳越的崛起則和晉楚爭霸有著直接關係。
簡單來說,春秋時期有四大強國:晉、楚、齊、秦。
今天的江浙之地在當時還是不折不扣的蠻荒之地,落後、野蠻就是當時江南的代名詞,吳國和越國就位於這一地區(吳越之名的由來)
當時的天下格局是晉楚爭霸,別的國家只能幫幫場子,而沒有足夠的實力奪取霸權,於是秦國就幫著楚國,齊國就幫著晉國。
再後來,晉國為了從後方牽制楚國,就幫著吳國訓練士卒,發展軍事力量,而楚國為了從後方牽制吳國,於是就幫著越國發展。
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晉楚爭霸的需要,本來蠻荒落後的吳越兩國開始崛起,而楚國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差點就被吳國給滅了。
春秋大國的主要地理分布
這裡有必要先簡單回顧一下楚莊王之後的楚國史。
公元前597年:邲之戰,晉敗,楚國稱霸。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楚國後繼無明君、無賢君和能君。
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楚敗,晉國復霸。
公元前557年:晉楚湛阪之戰,楚軍再敗。
公元前546年:晉楚弭兵之會,兩國平分天下霸權。
平分天下霸權之後,晉楚兩國暫時沒有大的戰事,於是楚國又開始陷入了內鬥之中。
弭兵之會是楚康王時期完成的,他是楚莊王的孫子,他的父親楚共王在鄢陵之戰中被晉軍射瞎了一隻眼,不過此時王位交替還算正常。
楚康王死後,康王的弟弟殺死了康王的兒子,自己坐了王位,是為楚靈王。
靈王,一聽這諡號就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主了。
沒錯,一塌糊塗的主,歷史上著名的「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就來自楚靈王。
後來楚靈王出徵在外,他的幾個弟弟就又發動了政變,奪取了政權,楚靈王無奈自殺,這一次由他的弟弟熊比做了國君。
沒過多久,幾個弟弟中最小的一個熊棄疾再次發動政變,熊比自殺,熊棄疾即位,這就是楚平王。
電視劇《東周列國志》中的楚平王
楚平王在位期間,正事美沒幹一件,刺激的事倒幹了不少。
首先,他看上了自己兒子的未婚妻,就把自己的準兒媳婦給搶了。
其次,寵信奸臣費無忌,聽信了費無忌的讒言,在搶了兒媳婦以後,又把兒子給逼走了,而這個兒子正是當時楚國的太子。
再者,又因為聽信費無忌之言,從而殺了伍奢一家。
這個伍奢就是在上篇《江漢傳奇》一文裡提到的伍舉的後人(一說是伍舉之子),伍舉曾經輔佐楚莊王成就霸業,而伍奢則是太子建的老師。
所以對於楚平王搶太子建的未婚妻,逼走太子建之事自然不會一言不發,結果伍氏一族因此慘遭殺害,只有伍奢的小兒子逃了出來。
他的名字叫伍子胥。
2 敗戰
楚昭王是這一段歷史的最終買單者。
伍子胥僥倖逃脫,背負著殺父滅門之仇的他歷經艱辛來到了吳國,最終幫著吳王闔閭登上了吳國王位。
闔閭即位以後一心想壯大吳國,因此急需人才,在伍子胥的引薦下,他認識了孫武。
孫武,不用多做介紹,作為《孫子兵法》的作者,這本書就是他最好的名片。
在這之後,吳國又吸納了另一位來自楚國的流亡者伯嚭(讀匹)。
伯嚭並不是什麼能人,相反這個人的人品還很有問題,但是他的出逃卻很能說明問題,因為他和伍子胥的遭遇一模一樣。
伯嚭的家族同樣是因為被費無忌陷害而遭滅門的,當時已經是楚昭王在位了,這位不過十歲的楚昭王就是楚平王和自己那位兒媳婦所生。
楚國的情況大致如此,而這邊的吳國卻在潛心發展。
由於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將,吳國打造了一支當時戰鬥力天下第一的軍隊,吳軍使用的兵器吳鉤天下聞名。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伍子胥則專注於發展吳國的經濟,並在公元前514年修建了吳國新的都城姑蘇城,這是今天蘇州市建城史的開端。
伍子胥主持修建的姑蘇城門·蘇州相門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楚國和吳國這一消一漲之間,吳國開始由運動戰、遊擊戰發展為對楚的全面戰爭。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自己的弟弟為先鋒,率領吳國全部軍隊,水陸之師三萬人開始西徵楚國。
吳國先是聯合了遭受楚國欺負的兩個小國,之後在孫武的指揮下,三萬吳軍迎戰楚軍二十萬,最後在柏舉(今湖北麻城境內)大敗楚軍。
吳軍五戰五勝,孫武乘勝追擊,一路西進,僅僅用了十天時間,就打到了楚國國都城下,並於公元前506年農曆十一月廿九佔領了楚國的都城郢都。
楚昭王帶上自己的家眷,在近臣的保護下倉皇出逃,被吳軍一路趕著屁股追的楚昭王最後逃到了隨國才得以落腳。
這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柏舉之戰,吳軍以三萬人大敗楚軍二十萬,這樣實力懸殊的大戰役開歷史先河,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這是楚國首都第一次被佔領,吳軍創造了春秋時期攻佔大國都城的先例,以收服小弟為主要目的的春秋爭霸逐漸發展為滅國戰,歷史也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最後,僻處東南蠻荒之地的吳國開始真正崛起,春秋爭霸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吳越爭霸,而楚國元氣大傷。
但好在沒有亡國。
3 沉淪
楚國沒有亡國多虧了申包胥。
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朋友,當吳軍佔領郢都以後,巨大的勝利使吳軍陷入了狂歡之中,對於一個已經經營了幾百年的大國都城,吳軍沒有絲毫見外與客氣,大肆洗劫郢都並屠殺。
伍子胥沒有時間去搶錢,但是他也要殺人,去殺那個殺父滅家的仇人楚平王。
這是伍子胥活著的目的,是他唯一的動力,他幫著吳國發展最終也只是為了這件事,但楚平王早已經死了,對於一個死人還怎麼報仇呢。
辦法總比問題多,對伍子胥來說,死人一樣可以報仇,他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拖出平王的屍體,怒鞭了三百多下(別問我誰計數的,要問得找史官去),直到打不動了才停止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化和江葬的重要性,既省錢又環保,最關鍵的是還可以避免被仇家挫骨揚灰。
伍子胥塑像·蘇州相門
當申包胥知道了伍子胥的行為後,寫信譴責了他,但伍子胥不以為然,申包胥身為楚臣,不忍見國家滅亡,於是去到秦國搬救兵。
「哭秦庭」這一著名歷史典故由此而來。
本來不願出兵的秦國因為感念申包胥的忠義之心,答應出兵救楚。另一方面,吳軍在郢都的倒行逆施也引發了楚人的激烈反抗,和吳軍打起來遊擊巷戰。
吳軍雖然打敗了楚國,但畢竟實力有限,蛇吞大象的結果是明擺著的,最後面對秦軍援救和楚人的反抗,吳軍撤出了楚國,之後出逃在外的楚昭王被接回國內。
吳國威震天下,楚國雖然保住了,但從此徹底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實力,昔日的霸主淪落為昏昏睡去的泥足巨人。
這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待再次醒來時,已換了人間。
4 世仇
楚懷王死的很慘。
楚懷王即位的時候,歷史早已經由春秋進入戰國時期。
懷王之前,楚國在經歷了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以及肅王、宣王、威王三代的發展,到楚懷王上線時,他接手的是一個國力雄厚,疆域最大的強國。
而秦國這個時候也已經崛起,楚國最有可能與秦國一較高下。
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戰國策》
作為戰國時代縱橫家的代表,蘇秦和張儀兩個人左右戰國的政治格局。
蘇秦的合縱之策使秦國15年未出函谷關,而在合縱中,楚國的地位至關重要,幾個合縱行動楚國都是合縱長,如果合縱成功,楚國將主宰天下。
然而張儀的出現卻改變了這一切。
為了破壞六國合縱,張儀去楚國遊說楚懷王,對楚懷王許以割地六百裡的誘惑,條件是楚國與齊國斷交。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的楚懷王
信以為真的楚懷王果真斷絕了與齊國的外交關係,只等著秦國割地,最後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一怒之下的懷王發兵攻秦。
結果在丹陽之戰中,楚軍被斬首八萬,之後會戰藍田,秦軍再斬楚軍兩萬,召陵之戰,楚軍三敗。
由於得罪了齊國,公元前301年,楚國在垂沙之戰中被齊魏韓等國打的大敗。
經此四次大戰失敗的楚國走向了沒落,大國地位不保,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請楚懷王前往秦國武關會盟,懷王不聽大臣勸諫,執意前往。結果一到武關就被秦國扣押,此後再也沒能回來。
一生上當受騙的楚懷王三年之後死在了秦國,秦國將懷王的屍體送回楚國,楚人對於懷王的死非常悲痛(如悲親戚),秦楚之仇也因此埋下了。
楚懷王死後,楚國實力迅速衰落,其子楚頃襄王在位期間,楚國連連敗於秦國,國勢江河日下,已無力與秦國抗衡。
公元前280年,白起伐楚,楚國戰敗,割地求和。
公元前279年,白起再次伐楚,奪楚五城,直逼楚都。
公元前278年,秦軍佔領郢都,白起焚燒楚國王陵。
鄢郢之戰後,楚國喪失了近一半的土地,楚頃襄王不得不遷都於陳地,楚國歷代陵寢被白起焚毀,成為楚國恥辱,屈原也因國破家亡之痛而投江自殺。
屈原像
楚頃襄王病危期間,春申君幫助一直在秦國做人質的熊完逃回秦國,熊完在頃襄王死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
考烈王在位期間起用春申君為相,雖然向外取得了一些戰果,比如在公元前256年滅掉了魯國,但楚國整體國勢已經衰落,根本無力阻擋秦國統一的戰車。
公元前238年,在楚考烈王死後不久,春申君被自己的門客發動政變所殺,楚國在繼承人的問題陷入了一片混亂,甚至連繼承人的血統都不再純正。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以李信為將,率秦軍二十萬南下伐楚,勢在一鼓滅之,卻敗於楚將項燕之手,這是秦王嬴政在統一戰爭過程中少有的大敗。
(楚)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盛怒之下的嬴政改讓大將王翦掛帥,傾全國之兵60萬再次南下伐楚,秦軍在於楚軍對峙一年之久以後,趁楚軍調動之際大破楚軍,項燕也在戰役中被殺,楚國最後一位名將也倒下了。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國最後一個都城(今安徽壽縣),俘虜末代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楚國雖亡,但有一則讖言在楚地流傳甚廣: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雖然對於這則讖言的意思有不同解釋,但可以肯定的是楚人對於亡國的不甘,以至於有「秦滅六國,楚最無辜」之說,以及楚人對於秦國的仇恨之深。
而歷史最終也驗證了這兩句讖語。
公元前207年,楚人劉邦攻入鹹陽,秦王子嬰投降。
不久之後,項燕的後代項羽率軍進入鹹陽,徹底終結了大秦王朝,亡秦必楚的世仇也至此被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