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真正滅秦的是趙而非楚

2020-12-18 小朵朵看歷史

「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

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但是通過對歷史的再梳理,我卻發現真正亡秦的不是楚,而是趙,更驚人的是,趙僅一人便導致了秦國的滅亡,這句話也可以改成「趙雖一戶,亡秦必趙」。

01宣太后與秦國的恩怨

戰國時期,列國之間常常通過聯姻來拉近關係,比如《大秦賦》中,齊國公主離秋和秦王成親,鞏固了秦國和齊國的關係,也符合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電視劇中雖然有演義的成分,甚至這個公主有沒有都未曾可知,但是來自楚國的羋月嫁到秦國,卻是歷史事實。

《大秦賦》:嬴政與齊女、楚女結婚

自此以後,楚國和秦國「扯不斷、理還亂」,開始了真正的恩怨史。羋月是女政治家的傑出代表,她在秦國時,不惜犧牲自己與義渠王相好,終於幫助大秦除掉義渠王,消除秦國西部的最大隱患,此後才得以專心掉頭向東。

可以說,沒有羋月的幫助,秦國也不可能全力以赴東出函谷關平定六國,也會向趙國一樣經常面臨兩線作戰的壓力。然而,羋月楚系一族在秦國的勢力過大,嚴重威脅了秦王的利益,羋戎、魏冉、白起等都成為大秦權臣,在秦國舉足輕重。

秦昭襄王並非任人擺布的秦王,他重用謀臣範雎,設計解除宣太后羋月的權力,並將楚系一族的謀臣趕出鹹陽,收回大權,並繼續繼承歷代秦王遺志,壯大秦國,東出函谷關與六國作戰。

《羋月傳》中的羋月

宣太后失勢導致了楚系一族在秦國的衰落,然而楚系在秦國並未徹底失勢,羋姓另一位奇女子華陽夫人嫁到秦國。據考證,宣太后是華陽夫人的姑奶奶,而且華陽夫人嫁給嬴柱,很有可能是宣太后在背後使勁,甚至是埋下的棋子,以便將來楚系能夠再度崛起。

02華陽夫人與秦國的恩怨

不管怎麼說,華陽夫人嫁給嬴柱,確實是讓楚系一族在秦國再度崛起,《大秦賦》中我們也看到楚系一族在秦國的勢力,這點倒是比較符合歷史。而歷史上的華陽夫人,因為認嬴異人為養子,從而幫助嬴異人成為秦王,也讓嬴政成為太子並最終成為秦王,從這點來說,華陽夫人的楚系對秦國是有恩的。

不過無論是哪一代秦王,都不允許外戚勢力如此之大,尤其是嬴政,親政之後一直想遏制楚系一族的勢力。華陽太后去世後,楚系失去了核心人物,嬴政大開殺戒,楚系一族沒落。

即便如此,楚系一族也沒讓嬴政省心。秦滅楚國,李信帶領的二十萬秦軍精銳幾乎被楚國一鍋端。嬴政後來親自去請老將軍王翦,帶領秦國幾乎所有的60萬秦軍精銳,方才攻佔楚都。

《大秦賦》:華陽太后、夏太后等

這個時候,原先在嬴政手下當過丞相的昌平君熊啟,卻又當起了楚王,和大將項燕繼續與嬴政作對,一直戰到最後一刻。縱觀秦滅六國之戰,沒有哪國讓秦國如此大費周章。就算如此,大秦統一後沒多久,還是楚人起兵反秦,聲勢浩大。

秦與楚的恩恩怨怨延續百年,從表面上看,的確是楚人消滅了大秦,但我們知道,「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在於大秦內部。想當年六國合縱都沒有滅了秦,又何懼一個楚國呢?

而在大秦內部,導致這個強大帝國滅亡的,乃是一個趙人。

03趙與秦的恩恩怨怨

相對於楚國,趙國與秦國的恩怨顯得簡單粗暴。趙國與秦國相鄰,每次秦國東出,趙國常常首當其衝。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實力迅速增長,也常常和其他五國甚至單獨與秦軍作戰。

《大秦賦》:五國合縱攻秦

秦趙結下的最大梁子,首屬長平之戰。此戰過後,四十萬趙軍精銳被坑殺,歷史偏重對趙國慘敗的渲染,卻故意忽略了秦軍同樣損失嚴重。

自此以後,秦趙之間成為世仇。趙國一直不認輸,《大秦賦》第一集上演的邯鄲之戰,是秦軍想一鼓作氣消滅趙國,卻遭到趙國的頑強抵抗,城內甚至一度食人肉也不投降。歷史上也真有這一戰,最終趙國取勝,秦軍圍城兩年無果而終。

大秦後宮的趙姬趙太后,雖然來自趙國,但其實對趙國並無太多感情。她家族雖大,但她個人卻成了舞姬,後嫁給秦國質子嬴異人。邯鄲之戰時,嬴異人潛逃回秦國,結果趙姬和嬴政母子在趙國備受欺凌,因此在趙國並無太多勢力。

《大秦賦》:趙姬

呂不韋倒是也來自趙國,不過他老家是衛國,一個不入流的小國,但是因為和趙姬的特殊關係,所以也可以被視為趙系一族的勢力。這個呂不韋可是了不得,在嬴異人身上投資甚大,後來有了回報,嬴異人成為秦王后,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嬴異人去世後,嬴政年幼繼位,呂不韋一下子成為仲父,權傾朝野,成為嬴政親政、完成統一最大的障礙。

好在後來嬴政得以順利親政,雖然遭遇了嫪毐之亂,但最後也有驚無險。更重要的是,嬴政罷免了呂不韋的相權,後來更是迫使呂不韋自盡,將大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秦滅趙,比起滅楚要容易一些,至少沒有遭遇李信那種慘敗。趙國雖有李牧為將,但李牧年齡太大,而且趙國君臣不和,王翦巧施離間計,便讓李牧丟了兵權,也讓趙國滅亡。雖有公子嘉逃亡代稱王,但比起昌平君和項燕,這趙嘉實在是毫無招架之力。

《大秦賦》:秦將王翦

04趙雖一戶,滅秦必趙

通過對秦楚恩怨、秦趙恩怨的分析,我們發現秦與楚的糾紛更多一些,楚也是導致秦滅亡的最重要外因。比起楚國,趙國在後來的歷史中似乎一直默默無聞,更沒有項羽復楚的經歷,但一個最關鍵的趙人,卻是導致大秦滅亡最重要的內因,這個人便是臭名昭著的趙高。當然,如果從趙人的角度來說,趙高就是他們的英雄。

《史記》記載,「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點明趙高原本是趙氏宗親,根在趙國,也許是趙國沒落貴族,也許是趙國普通百姓的後代,到了趙高這一代,入秦宮幹雜役。也有人分析,贏姓與趙姓本是同根,後來分為趙國和秦國,但是這趙高,與趙國似乎總是脫不開關係。趙高經常以太監的身份出現在影視劇中,也有人說趙高不是太監的,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趙高乃大秦的掘墳人。

嬴政之前,尤其是前幾代,雖然嬴柱當上秦王僅三天便暴斃、嬴異人當秦王后三年去世,但是秦均平穩過渡,其餘六國想找機會都不好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國早立太子,避免了王位之爭。

《大秦賦》:嬴異人與趙姬

親身經歷過這些情況的嬴政,難道不知道早立太子的重要性嗎?其實知道,只是他在扶蘇和胡亥之間難以抉擇。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分析過,扶蘇除了政見與嬴政衝突外,楚國羋氏後代的身份也讓嬴政不快。胡亥就沒有這些問題,而且一般幼子都得父母寵愛,胡亥又聰明,所以很得嬴政喜愛。

偏愛胡亥的嬴政,為他選擇了一個好老師趙高。當時看來,趙高確實是胡亥老師的不二人選,他是書法大家,精通秦法,勤奮努力,聰明伶俐,深得秦始皇賞識,被任命為中車府令。在《東周列國志》中,荊軻刺秦王時,提醒秦王拔劍防身的小太監,便是趙高。有趙高教胡亥,嬴政放心。

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的時候,他選擇帶著胡亥,而此時的扶蘇正在北方邊疆與蒙恬守衛邊境。秦始皇這一行為,似乎在向天下宣示,他要考察胡亥,有廢長立幼的打算。廢長立幼,這在歷史上經常發生。和秦始皇隨行的,還有趙高、李斯、蒙毅。

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雖然試圖避免死亡,可死神面前人人平等。臨去世時,嬴政想讓扶蘇回鹹陽主持自己的喪禮,「與喪會鹹陽而葬」(《史記》),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秦始皇不看好胡亥。

《大秦賦》:嬴政

然而,陰險的趙高卻因為和蒙家的私人恩怨,與李斯、胡亥密謀矯詔。其實,如果秦始皇最信任的內衛大臣蒙毅在身邊,趙高根本沒有機會,但歷史就是如此巧合,此時的蒙毅偏偏讓秦始皇派去代縣為自己祈禱去了,而李斯又讓自己說動了。種種巧合交織在一起,才給趙高製造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扶蘇根據偽詔自我了斷,蒙家兄弟下場悽慘,胡亥繼位成為秦二世,趙高則榮登丞相的寶座。如果沒有趙高這一番折騰,換作是扶蘇登上皇位,還會有後來大規模的起義嗎?可能性非常小。

不僅如此,趙高還讓嬴政幾乎絕後。在趙高的勸說下,胡亥為了徹底消除諸位兄長的威脅,將排在自己前面的哥哥姐姐幾乎全部處斬,秦陵的發掘早已證實了這段歷史。

你以為這就夠了嗎?還沒有,趙高在任上胡作非為,導致大秦矛盾急劇激化,反抗的戰爭此起彼伏,趙高卻又趁亂幹掉了秦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王。

子嬰深知趙高的為人,趁趙高沒有防備,幹掉了趙高。可惜為時已晚,劉邦大軍兵臨城下,子嬰無力回天,只得投降。後來項羽入鹹陽,幹掉了子嬰這最後一位秦王,徹底終結了大秦的歷史。

《楚漢傳奇》中的趙高

結束語

大秦興盛了這麼多年,秦軍銳士又勇猛無比,豈能簡簡單單便被外部力量消滅?真正的原因還是從內部,尤其是趙高,導致了大秦內部的腐化,才給了外部力量以可趁之機。

《大秦賦》的熱播,讓許多人對秦朝的歷史產生了興趣,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我發現了趙高的身世,還有趙高所作所為對大秦帶來的嚴重後果,我甚至一度懷疑趙高是當年不甘心失敗的趙國人派來禍亂秦國的臥底。

當然,以上僅是一家之言,見笑。

參考資料:《史記》《史記索隱》《陔餘叢考》《東周列國志》

相關焦點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哪三戶,滅掉強秦為啥非得是楚?
    而後世也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 為什麼說楚只有三戶呢,這三戶指的是哪三戶,還有這個「楚」指的是是陳勝吳廣建立的張楚政權,還是項羽所在的楚國呢?首先,這句話是誰說的呢?這句話是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最早出現的,出自楚國貴族楚南公的一句話。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 「楚雖三戶能亡秦」是啥意思?那「三戶」指什麼?並非你想的那樣
    想要秦朝滅亡的人一抓一大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秦朝末年的一句名言,按理說確實是楚滅了秦,其中 「三戶」肯定不是指楚國三戶人家,後奇蹟般的滅掉秦朝,秦朝能夠完成統一大業,雖然講究謀略,但肯定也是有真才實能,即使秦二世在位期間,奸臣趙高把持朝政,除盡忠良,也非是原楚國三戶人家能設計滅秦。
  • 楚雖三戶惹不得
    歷史早就證明了,俺楚人是惹不得的,惹了是很麻煩的。想想,對虎狼之暴秦的欺凌,韓、趙、魏、燕、楚五國都英勇抵抗過(齊國投降,國君餓死,自取其辱,就不說了),但楚國並沒有其他國家的傷亡大(比如趙國是幾十萬人的犧牲),殊死搏鬥的悲壯,也不是最慘烈的,然為什麼還是耿耿於懷,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呢?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指的是哪三戶?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太一樣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這是《阿房宮賦》中的名句,秦始皇雖然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打敗了六國,完成了統一,但是秦國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秦始皇死後,胡亥即位,為抗秦國暴政,各地發起兵變。其中以楚國後裔最為堅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了當時反秦的名言。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巨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也貢獻給我們兩個成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這句名言的重點應該是「亡秦必楚」。不過這老哥寫史記的時候,也沒說明「三戶」的特指,他是省事了,可後世為了這句話卻是爭論不休。總結起來三個方面:第一種說法:指地名,位於淅川縣老城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及先祖宗祠所在地。第二種說法:指楚國立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指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究竟指什麼
    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項梁起兵與陳勝之死在秦末首先扛起起義大旗的人是陳勝、吳廣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去漁陽戍守,結果因為大雨耽誤路程,按律失期當斬,於是起兵反抗暴秦。"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哪來這麼大的自信與決心
    大家知道,在秦末的歷史有一句很牛的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直面意思是,就算楚國只剩下三戶,將來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這太有氣勢了,而圍繞這句話,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們先來了解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當時,老牌不安定份子範增跑去見項梁,跟項梁說,秦國滅了六國,這六國中,只有楚國最無罪,死得最冤,而當年楚懷王到了秦國沒有回來,楚國人同情可憐秦懷王,所以楚南公放下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這句話是楚南公說的。這個人是楚國的一位貴族,對天下大勢有獨到的見解。他的這句話最終成為了秦亡的最佳註解。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滅楚人想著復國,而秦朝滅亡後無人復秦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中範增對項梁所說的一番話,當時正處於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刻,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正進入轉折點,吳廣被殺,陳勝被秦將章邯打得大敗死於車夫莊賈之手,而另一支農民軍秦嘉立原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也被項梁所擊敗殺害,劉邦也在這個時刻剛起兵。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戰國時期,秦楚兩國恩怨糾葛為最多。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
  • [說項羽]1.嬴統六合傳二世,楚雖三戶誓滅秦
    1.嬴統六合傳二世,楚雖三戶滅秦楚漢之爭的年代是一個渴望英雄的年代,那是一段風雲激蕩的歲月,那是一幅令人熱血沸騰、豪氣衝雲天的歷史長卷
  • 為什麼「秦滅六國,楚最無辜」?羋月背後的大國糾葛
    然而,秦一統天下後,響亮的反秦口號中不乏一些這樣的話,比如「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兩句話的內涵雖然有待推敲,但至少從側面反映了秦楚之間不一般的苦大仇深。那麼問題來了,秦楚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恩怨糾葛?這一切要從一塊石頭開始說起。在北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 年),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出土了一件秦代的石刻。
  • 亡秦必楚
    簡單來說,春秋時期有四大強國:晉、楚、齊、秦。今天的江浙之地在當時還是不折不扣的蠻荒之地,落後、野蠻就是當時江南的代名詞,吳國和越國就位於這一地區(吳越之名的由來)當時的天下格局是晉楚爭霸,別的國家只能幫幫場子,而沒有足夠的實力奪取霸權,於是秦國就幫著楚國,齊國就幫著晉國。
  • 「農家樂」尚未完結,《亡秦必楚》海報公開,或將在2021年上線?
    如今《秦時明月》第六季雖已正式播到第13集,但在網友們口碑裡並不好,甚至於被網友噴上了熱搜!《秦時明月》第七季《亡秦必楚》的海報,也已經公開有段時間了,據說第七季將會在明年2021年播出,這也是很值得興奮的一件事。
  • 亡秦必楚,秦國是如何滅楚國的?
    秦國滅楚國,分為兩個階段,李信攻打楚國與王翦滅楚國,我們分別來看下。 一、李信攻楚國 公元前224年,始皇用李信為主將,蒙恬為副將,起兵二十萬,兵發楚國。 李信祖居趙國,祖上是大夫出身,為將的開端人物是李同,此人在趙武靈王帳下為將。李同的兒子趙國相國李兌,勇不可當,他餓殺趙武靈王於沙丘宮。
  • 從《大秦賦》,看楚人的愛國主義與大一統路徑的形成
    楚楚人以蠻夷自居,和中原貴族屬於不同世界。2500年前的江浙,就是野蠻世界,吳人的描述就是斷髮紋身,黔首瓊面,紋身都紋到臉上了。楚國雖然實行的也是廣義上的「貴族分封」,但周人的宗法、爵位、封邑卻未行於楚地。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預言,前三個已經應驗,最後一個很快有答案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梅花詩》各位讀者大家好,今天來點不一樣的。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有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就是預言。其中三個已經應驗,最後一個經過研究也很快有答案。亡秦必楚從春秋戰國到秦末漢初,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秦國和楚國都是一對歡歡喜喜的冤家。至於他們兩個人的實力,我認為也是不分上下的存在。不過第一名只有一個,誰都想當,就看誰能先拔頭籌了。《史記·項羽本紀》曾經記載這樣一句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 恐怕你小看了楚人
    因為鹿能夠吃蛇,鹿蹄可以踏蛇,又有著銳利的角可以驅蛇,而燒鹿角又可以闢蛇,鹿簡直全身都是寶啊02.虎座鳥架鼓說完了華陽太后宮中的楚式鎮墓獸後,其實還有一件昭示其楚系身份的器物,正是充當華陽太后和弟弟陽泉君交談時背景的虎座鳥架鼓,它為何出現在這裡,其中又隱藏著什麼含義?
  • 王翦擊敗項燕滅楚,幾十年後項燕之孫擊敗王翦之孫並俘虜之
    當時秦攻趙,白起認為時機沒到,王陵攻趙大敗,最後白起說了這麼一句話: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贏政看似去求王翦,其實憋著一肚子火,只等合適的時機爆發。王翦對此一清二楚,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破掉贏政肚中之火,以保自己安全。他降低自己的人品,要讓秦始皇找回向他賠禮道歉時的面子,將那火釋放了。
  • 秦滅六國的過程是怎樣的?那個國家最難打?
    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滅六國的行動從這一年開始。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 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