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項羽]1.嬴統六合傳二世,楚雖三戶誓滅秦

2021-02-23 大象書房

1.嬴統六合傳二世,楚雖三戶滅秦

楚漢之爭的年代是一個渴望英雄的年代,那是一段風雲激蕩的歲月,那是一幅令人熱血沸騰、豪氣衝雲天的歷史長卷。天地間噴湧著戰爭的氣息,在血與火的交融下,一代豪傑橫空出世,敢教天地換新顏。而英雄都是寂寞而又不甘於寂寞的,他們從一開始的登臺亮相就註定與眾不同。號稱霸王的項羽就像一輪初升的紅日,噴薄而出,他的升起必將令人耳目一新。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三年,諸侯並起判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子嬰立月餘,諸侯誅之,遂滅秦。

———《史記·秦本紀》 

公元前221年,一個叫做"秦"的大帝國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秦人祖先原為西部古老部落,周孝王時,被賜姓為嬴。周宣王時,秦部落酋長莊公奉周王命,率兵大破西戎,被稱為"西垂大夫"。西周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隸制國家,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並賜以岐西之地。秦穆公時,國勢強盛,成為諸候大國。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實行變法革新,為封建制經濟和封建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毒掌管。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親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並著手進行統一六國之策略。贏政憑藉秦國強大的實力,發動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先後滅掉韓、趙、魏、燕、楚、齊六國。

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領兵攻韓,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公元前229年,秦派將軍王翦領兵攻趙。公元前228年秦軍進人邯鄲,趙王遷獻出地圖投降,趙國遂亡。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賁領

兵攻魏,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梁,魏亡。公元前223年,秦派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楚王負芻被俘,楚亡。公元前222年,秦遼東,俘燕王喜,燕亡。公元前221年,秦派王賁領兵由北向南攻齊,俘虜齊王建,齊亡。

至此,秦終於併吞了六國,完成了一統全國的大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中國歷史上諸侯割據紛爭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終於結束。

王贏政改稱始皇帝,定都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秦的統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這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有著空前廣袤的疆域,渾身上下都散發著龍驤虎步、揮斥穹宇的霸氣。至今我們仍可以從遺留下來的那支龐大的地下軍團中感受到它獨特的氣息。這種氣息,凜冽而殘酷,歷經兩千多年的蕩滌依然令人心悸。

"秦"作為一個王朝的名字,對今天的人們而言已變得古老而遙遠,成為故紙堆中一段陰冷而剛烈的歷史。它在兩千多年前的興起,讓無數的後人或稱羨或憤怒或驚悸或詫異,但無論屬於哪種傾向,人們都不得不一致認同∶秦王朝的建立,從此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這個強大的帝國是踏著無數鮮血與呼號屹立起來的,過程儘管漫長而痛苦,卻因此確立了一種傳承千年的精神理念,大一統的理念。

秦朝之前,古老的夏朝是中國歷史的童年,神神道道地蹣跚在雲霧繚繞的傳說中。接下來的商王朝局限在黃河中下遊的土地上,對著他們敬畏的鬼神唱著上古時期美麗而神秘的歌謠。曾經隸屬於它而最終取代了它的周部落,則將天下劃分成了數百塊,並在後來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分崩離析、戰火橫飛的泥沼中。被架空在朝堂上的大周天子,只能瞪著無助的雙眼,看著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跋扈兄弟們將偌大的天下攪亂在血色的映照中。

只有當時間的戰車滾滾碾過這段盪氣迴腸的上古時光,來到秦朝建立的那一刻時,天下一統的理念才第一次以具體清晰的形象走進人們的眼帘。後來的歷史向我們充分證明了,這種理念的力量是何等的強大與不可抗拒。從此以後,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為了"統一"這個永恆的目標,窮盡畢生,無怨無悔。而轟轟烈烈的楚漢之爭與漢王朝的最終確立,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思想積澱上的。

統一六國之後,秦王朝的車隊又風塵僕地南徵北討,將嶺南(兩廣之地)、河南(黃河河套一帶)納入版圖,中國的遼闊疆域在這個時候初具規模,後世多以此為基礎,並在相互的攻伐融合下漸漸將其擴大。

對於王朝而言,要統治如此龐大的疆土,一套切實高效的規章制度必不可少。這一點,崇尚紀律與規則的秦人無疑也做得相當出色。他們制定的眾多制度和措施成了影響後世數千年的準則與模版、其中許多被後來的漢王朝直接承襲。諸如三公九卿制、刑罰制、縣制(雖然漢初曾有一段時間郡縣、分封並行,但最終還是徹底偏向了前者)……

秦王朝另一項重要的舉措,是著名的"器械一量"。作為一個大一統的集權國家,這個工作顯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實施起來卻相當困難。為此,秦朝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詳細的標準與懲罰制度。這套統一器械的精密制度在當時取得了極大的功效∶目前,除了秦大本營陝西,山東、江蘇、山西、內蒙古等地也曾出土秦標準的量、權或詔版——那時的不法奸商已經很難在這個政策上鑽空子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秦帝國的這種懲罰制度很有個性。比如度量衡器如果在製造中出了誤差,它的責任人,那個倒黴的嗇夫(秦時的基層幹部)就要挨罰。誤差小的罰交一個盾牌,誤差大的罰得更重一些,交一領鎧甲。那個時候,家中常備一兩鎧甲一定是大秦嗇夫們的共識,因為他們在崗位上的任何一個不經意的小錯誤就有可能"貲盾"、"貲甲"。比如倉嗇夫沒管好倉庫裡的老鼠,讓它們打了三個以上的洞,或者倉庫門沒關嚴。縫大得可以塞進手指頭,再或者不給公家的財物貼標籤等等,都要被上級開罰單。另外,做不好本職工作也是一種錯誤。如果數次成績考評墊底,也要收到上繳"盾牌"的罰單。如果差勁兒到一定程度,就會後果很嚴重,有被撤職的危險。當然,如果考得好,政府也會有賞,通常是賞點兒酒和幹肉。

除了官吏,當時對許多民事案件的處罰也都是"貲盾"、"貲甲",所以在秦朝的司法領域,甲、盾是生命力極強的流行貨幣。

《秦律》中這些時不時冒出的"流行貨幣",讓人感到既有意思又費琢磨∶秦統一後不是已經收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金人了嗎?造度量衡出了差錯怎麼又要交甲、盾?可見,"銷鋒鏑"並不見得就是為了實行什麼寢兵政策。況且當時中原雖然一統,南方和北方還有戰事,想要寢兵也是不可能的。大概秦始皇覺得鑄成千石的金人放到宮殿裡裝點門面是件很氣派的事吧(那時一石約合現在十四公斤,千石就是一萬四千公斤),從他大興土木的種種做法看來,他有這樣的想法沒什麼好奇怪的。

不過想是這麼想,這件事完全可以趁機當做寢兵政策來宣傳。雖然是個不太高明的謊話,但這種謊話咱們的始皇帝從來沒少說。他在外出巡遊的時候,就十分熱衷於讓人用漂亮的小篆在各地的石人上刻上華美的讚歌,其中基本上都少不了"黔首安寧,不用兵革"之類的字眼。比方說他第二次東巡時,就在泰山頂住眾儒生的強大壓力,毅然決然地進行了封禪大典,並刻石頌秦德曰"昭隔內外,靡不清淨"云云。這塊歷經天災人禍幾乎已殘破殆盡的石頭,現在被安放在泰山頂端,供吾等後人仰望瞻視。而第三次東巡,則從鹹陽出發,途經韓燕舊地,迤邐萬裡直到齊地東北的芝罘(今山東煙臺西北),史書稱"春遊"。該次春遊留下的石頭上也是大好文章一篇,曰"闡並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云云……

其實,在今天看來,無論是那套嚴密的衡器督察制度,還是收天下兵鑄十二金人,或是沒完沒了的東巡刻石,我們都沒有必要過分苛責。這一切都不過是一種鞏固權威、強化統一的手段而已。事實上,這種"陽和方起"、"臨照於海"的"春遊"遠沒有人們想像得那麼愜意,反而常常會變成一驚一乍的探險遊,動不動就"逢大風"、"見窘"、"為盜所驚"。而且當年秦始皇出行的專車——安車,雖然被通體的彩繪搞得龍騰鳳棲、霧靄氤氳,但坐在上面卻一點兒都不舒服。

帝國主宰者這一系列活受罪的自虐行為和其他種種強化統一的舉措,取得了巨大的功效。這不僅僅只影響後世數千年的統一理念已開始了滲透人心,就是在當時的帝國內部,各領域的整齊劃一也逐漸顯露出來。考古學的發現證實,時處秦代的龍崗秦簡、比秦初的雲夢秦簡,不規範的用語與別字已經明顯減少,原六國的痕跡也淡得多了。

對維護帝國統一同樣至關重要的,還有貨幣與文字的統一。在這一方面,秦人也成績斐然。從出土實物來看,對經濟交流、社會穩定至關重要的標準貨幣——秦半兩,其分布的廣度與數量比度量衡更加可觀。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原地區,就連邊遠如遼東半島、廣州等地也挖出了不少這種易於貫穿、攜帶方便的孔方兄。大帝國標準制錢流通之廣,於此可見一斑。而齊燕的刀子、三晉的鏟子、楚國的鬼臉,這些孔方兄昔日的同事,只有極少的一些逃到了後世的博物館和私家倉庫中,孤獨地看著白雲蒼狗,細水長流。它們中的絕大部分,同它們偉大的祖國及其輝煌的過去一起,被紛紛投到了化銅陶釜裡,最終淹沒在滾滾的歷史熔爐中

至於文字,更是如此,極富審美情趣的帝國宰相李斯在原秦國文字的基礎上整理出了一種叫做小篆的標準文字。並作《倉頡篇》,與趙高的《爰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共同作為當時的標準字帖,在全國頒行。但是小篆這種文字雖然整齊美觀,寫起來卻鉤鉤呀呀的很是麻煩,民間多所不取。而同一時期發展成型的簡易且便於傳播的隸書則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在帝國的下層官吏群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在發現的秦簡上多半都是用這種簡潔美妙的文字向我們傳達著遠古的信息。

據說,整理隸書的程邈因為卓越的貢獻得到了始皇帝的賞識。可見,以小篆作為帝國的標準文字只是為了保持秦國的傳統,對於隸書的廣泛使用,秦始皇並沒有不明智地加以打壓,畢竟這種情形是大勢所趨,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隸書也完成了文字上的統一任務。這種統一,與器械貨幣的統一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只有文化的紐帶成形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才會真正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秦始皇的事業是在殘酷地剝削壓迫人民的條件下,在短短的十幾年中完成的,這使秦的統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徵。

在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模戰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築。這大大增加了對人民的徵斂。據估計,當全國的人口約為三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已超過200萬人,佔壯三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當兵服役的人脫離了農業生產,靠農民養活,這就出現了男子力耕,不足以供糧餉,女子紡績,不足以供衣服的嚴重局面,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為了強化地主階級的統治,秦朝又推行嚴刑峻法以鎮壓人民,並且把數十萬人民變為封建國家的囚徒。

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藉這個令,不僅得以合法佔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種手段兼併農民的土地。土地被兼併的農民,不得不以"見稅什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於是,農民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舉行暴動。

這種種情況說明,秦朝急政暴虐激化了社會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事業的同時,也造成了秦王朝傾覆的條件。所以西漢時的賈山談到秦代"群盜滿山"的情況時說∶秦始皇在世時,他的統治已經在崩潰,雖然他自己並不知道。

不過,秦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儘管只有短短十數年,但它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過渡,這與後來的隋王朝有著相似的地方,正如人們總喜歡類比漢唐一樣。但比起隋朝來說,秦朝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具有開拓性與創新性,它的建立,似乎隱隱地昭示著一個民族即將而來的崛起。

點評∶

秦始皇以無與倫比的雄才大略橫掃六國,一統天下,開天闢地,成為千古一帝。他為鞏固政權推出一系列策略"車同軌,書同文」,使得整個中華民族不僅土地就連人們的思想也真正的得到統一,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超級帝國,而他的軍隊更是無可比擬,所到之處必是所向披靡,所以他就號召著百萬雄師幹出了驚天動地的偉業。

長按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哪三戶,滅掉強秦為啥非得是楚?
    全國的形勢開始急劇變化,尤其是楚國原來的貴族項羽加入進來,其形勢一片大好。而後世也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 為什麼說楚只有三戶呢,這三戶指的是哪三戶,還有這個「楚」指的是是陳勝吳廣建立的張楚政權,還是項羽所在的楚國呢?首先,這句話是誰說的呢?
  • 「楚雖三戶能亡秦」是啥意思?那「三戶」指什麼?並非你想的那樣
    想要秦朝滅亡的人一抓一大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秦朝末年的一句名言,按理說確實是楚滅了秦,其中 「三戶」肯定不是指楚國三戶人家,後奇蹟般的滅掉秦朝,秦朝能夠完成統一大業,雖然講究謀略,但肯定也是有真才實能,即使秦二世在位期間,奸臣趙高把持朝政,除盡忠良,也非是原楚國三戶人家能設計滅秦。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真正滅秦的是趙而非楚
    「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
  • 楚雖三戶惹不得
    歷史早就證明了,俺楚人是惹不得的,惹了是很麻煩的。想想,對虎狼之暴秦的欺凌,韓、趙、魏、燕、楚五國都英勇抵抗過(齊國投降,國君餓死,自取其辱,就不說了),但楚國並沒有其他國家的傷亡大(比如趙國是幾十萬人的犧牲),殊死搏鬥的悲壯,也不是最慘烈的,然為什麼還是耿耿於懷,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呢?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巨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也貢獻給我們兩個成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這句名言的重點應該是「亡秦必楚」。不過這老哥寫史記的時候,也沒說明「三戶」的特指,他是省事了,可後世為了這句話卻是爭論不休。總結起來三個方面:第一種說法:指地名,位於淅川縣老城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及先祖宗祠所在地。第二種說法:指楚國立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指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指的是哪三戶?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太一樣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這是《阿房宮賦》中的名句,秦始皇雖然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打敗了六國,完成了統一,但是秦國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秦始皇死後,胡亥即位,為抗秦國暴政,各地發起兵變。其中以楚國後裔最為堅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了當時反秦的名言。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始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統一天下之後,楚地一直不服從秦國的統治,民間傳言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事實也的確如此。始皇帝去世後,打響反對秦國暴政「第一槍」的陳勝吳廣,便藉助楚國威望極高的大將軍項燕之名,並將自己的政權定國號為「張楚」。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哪來這麼大的自信與決心
    大家知道,在秦末的歷史有一句很牛的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直面意思是,就算楚國只剩下三戶,將來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這太有氣勢了,而圍繞這句話,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們先來了解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當時,老牌不安定份子範增跑去見項梁,跟項梁說,秦國滅了六國,這六國中,只有楚國最無罪,死得最冤,而當年楚懷王到了秦國沒有回來,楚國人同情可憐秦懷王,所以楚南公放下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這句話是楚南公說的。這個人是楚國的一位貴族,對天下大勢有獨到的見解。他的這句話最終成為了秦亡的最佳註解。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滅楚人想著復國,而秦朝滅亡後無人復秦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中範增對項梁所說的一番話,當時正處於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刻,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正進入轉折點,吳廣被殺,陳勝被秦將章邯打得大敗死於車夫莊賈之手,而另一支農民軍秦嘉立原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也被項梁所擊敗殺害,劉邦也在這個時刻剛起兵。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究竟指什麼
    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一族就是世代為楚國將領。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誰提出來的,其中的"三戶"又是什麼意思呢?項梁起兵與陳勝之死在秦末首先扛起起義大旗的人是陳勝、吳廣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去漁陽戍守,結果因為大雨耽誤路程,按律失期當斬,於是起兵反抗暴秦。"
  • 「楚霸王項羽」大開大闔 的悲劇人生!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無數可歌可泣的悲劇英雄,有三位的悲劇人生最讓人喟嘆。這三人是:三十一歲自刎於烏江的楚霸王項羽!五十九歲先水淹七軍,威震天下,轉瞬敗走麥城被呂蒙擒殺的關羽!三十九歲時死於「莫須有」罪名的嶽飛嶽鵬舉。此三人被中國歷代人民尊為戰神!而且有傳說,關羽是項羽轉世,嶽飛是關羽轉世!
  • 強秦二世而斬:說秦國的滅亡原因
    導語:秦朝憑藉強大武力,歷經六代的努力,消滅了關東六國,最終實現了大一統,然而僅僅歷經二世,反抗的運動席捲全國
  • 楚霸王不自知:人為而非天意,深入解讀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和上一條一樣,如果站在懷王的角度來看,項羽的行為的確是"罪",但就當時的局勢而言,項羽大破秦軍,此時正是滅秦的絕佳時期,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項羽為何不可趁勢入關滅秦?所以說,這種指責也是不太在理的。第四、 五、六條罪都是在指責項羽的暴行,這些指責筆者認為是非常在理的。
  • 為什麼「秦滅六國,楚最無辜」?羋月背後的大國糾葛
    然而,秦一統天下後,響亮的反秦口號中不乏一些這樣的話,比如「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兩句話的內涵雖然有待推敲,但至少從側面反映了秦楚之間不一般的苦大仇深。那麼問題來了,秦楚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恩怨糾葛?這一切要從一塊石頭開始說起。在北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 年),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出土了一件秦代的石刻。
  • 秦始皇滅六國重用的名將,為何在劉邦項羽滅秦時,沒出手救秦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的火種迅速蔓延。老楚名將項梁帶著他的侄子項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兩人都很有才幹,一往無前。但他在巨鹿耽擱了一些時間,劉邦毫不猶豫地先進了鹹陽,秦三世的兒子秦三世向劉邦投降。就在此時,那個統一的六國,曾經龐大的秦帝國滅亡了。
  • 秦滅六國時,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都在幹什麼?為何不幫六國
    劉邦劇照公元前230年,這一年劉邦27歲,正是青壯年時期。蕭何劇照這一年蕭何28歲,雖然他後來當上了秦朝沛縣縣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個小秘書,但在秦統一六國前,蕭何在幹什麼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家世也沒有人知道。
  • 從《大秦賦》,看楚人的愛國主義與大一統路徑的形成
    最近一部歷史劇《大秦賦》在各個視頻上熱播,看到一個情節,說是一個楚國百姓說不願意當楚人,而是當秦人。那我們本篇講一講,楚人的愛國傳統與精神。當然,我們對影視劇不會太較真,也不會說什麼「戲說不是胡說」。儒家對此發出了「復古」的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楚人的愛國主義。《史記·項羽本紀》:「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項羽滅秦之後為什麼不稱帝,而做了西楚霸王?先弄清楚這些原因!
    前言:秦帝國終究還是被後世子孫玩完了,被秦強壓下統治的六國後裔,都在盤算著復國的一天,這其中就包括楚國後裔項羽,在他叔叔項梁,項伯的謀劃下,復楚的火苗迅速蔓延開來
  • 古文閱讀-項羽本紀贊(司馬遷)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 項羽為什麼要殺義帝?項羽的殺人動機是什麼?
    後被項羽弒殺。  項羽為什麼要殺義帝呢?  首先,義帝一開始就是作為傀儡被抬上寶座的。義帝名叫羋心,據史書說是真正的楚懷王羋槐的孫子,秦滅六國後,羋心從高貴的「王孫」位置上跌了下來,窮困潦倒成貧僱農了,流落在民間牧羊為生。如果不是項梁項羽叔侄抬舉,怕是一輩子也翻不過身了。秦末天下大亂,自陳勝吳廣肇始,天下群雄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