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市零售企業莎莎國際發盈利預警,8月銷售同比下滑近三成。伴隨著銷售下降,公司同時面臨股價下跌、營業利潤減少的局面。
香港「莎莎」也快撐不住了?
莎莎國際發盈利預警 8月銷售同比下滑近三成
9月18日,莎莎國際(以下簡稱「莎莎」)發布盈利預警,截至8月31日止5個月內,公司營收30億港元,同比下降15%,其中港澳市場營收也下跌17%。
其中,8月份銷售表現最差,同比下降約28%,而港澳市場在該月下降32%。莎莎還在公告中透露,9月份公司銷售情況仍然會非常疲弱。
按公告解釋,業績倒退的主要原源於核心市場香港地區的銷售表現疲軟,「受到香港持續不斷的社會活動、貿易摩擦升溫及人民幣貶值所影響,導致來自中國內地的訪港遊客銳減。」
對於訪港遊客,莎莎國際可謂是購物必經之地。2019財年年報(截至3月31日)的數據顯示,莎莎國際的銷售額中有84.67%來自香港,因此莎莎國際的業績受到香港市場的影響無疑更嚴重。
莎莎國際2020財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營業額為18.86億元,同比下滑10.8%。其中,香港及澳門市場的營業額為15.83億元,同比下滑12%。從交易宗數來看,本地客戶及內地客戶的交易宗數分別下跌1.6%及12.9%。而每宗交易平均金額為341港元,同比下滑5.2%,其中本地客戶及內地客戶分別下跌1.2%及3.8%。
作為香港零售龍頭,莎莎國際的股價也受到影響。截至9月20日收盤,今年以來莎莎國際股價已下跌39.48%,最新市值52.63億元。若從今年2月2.94港元/股的盤中高點算起,該股跌幅超過4成。8月30日,該股盤中一度跌至1.58港元/股。
雖市場環境低迷,但莎莎在預警公告中表示,目前集團的手頭現金充裕,足以應付現時業務所需。而且公司也已採取應變措施來控制成本,包括與業主商討減租,減省人工支出等。同時,也會根據市場情況,關閉低營運效益的店舖,以優化門店網絡。
截至6月30日,莎莎門店數由上一季度的274間減少至272間。而莎莎投入在線上渠道的資源和關注正日益增長。
公告提到,莎莎正籌備推出微信小程序,為未來發展新零售模式打下基礎。實際上,從2015年開始,莎莎就開始了頻繁觸網行動,包括在上海開出O2O體驗店,以及進駐蘇寧、京東、網易考拉以及天貓國際。
6月份,莎莎公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電商業務正在成為其增長引擎,營業額增長2.2%至391.8百萬港元(約合人民幣3.4億元)。其中,超過 90%的銷售來自內地市場,較去年上升10.6%,來自天貓等第三方平臺的銷售額增長近70%。
對此,高盛亦發表報告指,受累香港和澳門業務疲軟拖累,莎莎正在關閉低運營效益的店鋪,其執行效率仍是關鍵,維持中性評級,但降目標價14%,由1.8元降至1.55元。
報告又指,預計其他香港零售商亦將面臨銷售下滑,但不至於會出現虧損;莎莎預虧主要由於毛利收窄.不過在香港零售股中,高盛偏好周大福,因為其中國業務有吸引力及金價上漲。
卓悅、周大福也不好過
跟莎莎類似,另一家香港美妝連鎖「卓悅」的日子也不好過。截至今年6月30日,卓悅營收8.25億港元,同比下滑11.5%;報告期內虧損2950萬港元,去年同期則盈利740萬港元。
香港珠寶零售商周大福的港澳業務也已經受到相關事件的影響。在2018年第二季度中,周大福在香港和澳門的表現增長還十分強勁。彼時,周大福將主要原因歸結為消費升級和內地遊客復甦帶來的好處。
2019年第一季度,周大福在港澳市場零售值卻同比下跌6%。據披露,周大福在當季淨開設115個零售點,其中在香港、澳門及其他市場,新開設的周大福零售店僅為3個(均位於港澳以外的其他市場)。
香港零售業銷售連跌6個月,LV們快頂不住了...
香港特區政府8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零售業總銷售額臨時估計為344億港元,同比大幅下跌11.4%,創下近3年半以來最大跌幅。扣除價格變動後,7月零售業總銷售額同比跌幅則達到13%。
與去年同期比較,今年前7個月香港零售業總銷售額下跌3.8%,總銷貨量亦下跌4.4%。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零售業銷售在7月進一步轉差,反映本地消費情緒疲軟,以及近期的社會事件對訪港旅遊業和消費活動構成重大幹擾。
以主要類別來劃分:
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按年下挫24.4%;
其次為服裝跌13.0%;
藥物及化妝品跌16.1%;
百貨公司貨品跌10.4%;
食品、酒類飲品及菸草跌2.3%;
其他未分類消費品跌1.4%;
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跌17.4%;
汽車及汽車零件跌5.8%;
燃料跌0.1%;
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跌10.1%;
書報、文具及禮品跌6%;
家具及固定裝置跌8.7%;
中藥跌5.8%,眼鏡店跌17.8%;
超級市場貨品銷貨價值則按年上升1%。
東亞銀行首席經濟師鄧世安表示,香港零售業出現這麼差的情況,要追溯到2003年出現「非典」疫情的時候,而且8月的數據可能更糟糕,因為8月上半月的訪港旅客再下挫,而旅客消費佔了香港零售業的三分之一。
單月經濟損失約120億港元
香港特區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去年8月整體訪港旅客589.59萬人次,較2017年同月增加17.4%。去年整體訪港旅客達6515萬人次,總消費3282億元(港元,下同)。若按四成跌幅推算,今年8月訪港旅客「蒸發」236萬人次,僅剩餘約354萬人次,推算單月經濟損失約120億元。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中提到,8月份是暑假,亦是傳統的旅遊旺季,但訪港旅客人次下跌卻持續擴大至四成,遠比7月的按年下跌半成嚴重。酒店方面,據業界表示,8月份部分地區酒店入住率跌逾一半,房價下跌了四至七成。
陳茂波表示,近期社會事件令訪港旅客及市民消費意欲均減弱,估計香港第三季經濟表現會更差。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內地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為8.2%。
展望「十一國慶黃金周」,旅遊業界紛紛哭訴看不到希望。
香港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總幹事林志挺稱,去年的黃金周每日有250個旅遊團訪港,預測今年會跌剩50至60個。至於暑假酒店入住率,已由去年的九成跌至三成,8月份更錄得僅一成的單日入住率。旅遊促進會主席崔定邦稱,去年黃金周受廣深港高鐵及港珠澳大橋帶動,日均吸引逾200個內地訪港團,估計今年訪港團數將非常之少,因為上周每日僅有20個內地旅行團訪港。
來源:綜合中國基金報、經濟日報、新華社等
責任編輯:彭金美
支持我們請點讚或使用評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