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場所的行為,體現了父母素質高低,也體現了其背後家庭教育水準。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會成為孩子最初的行為觀念,會影響孩子一生發展。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女兒坐地鐵。視頻中媽媽一直坐在座位上玩手機,孩子卻躺在地上,還被綁住了手腳。
女兒在地上輕聲哭泣,媽媽卻對孩子不聞不問。坐在周圍的乘客看到這樣的情景,覺得孩子實在太可憐,並對媽媽產生了懷疑,懷疑這個孩子不是女子親生的,更擔心孩子是被拐來的,於是就有乘客報了警。
沒過一會兒警察趕到了,對年輕女子進行盤問,經過了解才知道,媽媽之所以把孩子綁起來是為了避免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因為孩子一直吵著要玩具,怎麼說都不聽,媽媽一氣之下就把她綁了起來,因此讓大家產生的誤會。對於給大家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媽媽表達了歉意後,就帶孩子下了車。
媽媽的做法引起了很多爭議,有人覺得媽媽做的太過了,孩子那麼小還什麼都不懂,被綁在地上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也有人覺得媽媽的做法雖然魯莽,但卻是給孩子上了一堂關於「公共教養」的課。現在的很多孩子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著實缺乏公共教養,媽媽做的沒有錯。
其實媽媽的行為初衷是好的,她想灌輸孩子公共場所的禮儀,讓孩子明白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也擔心孩子吵鬧會影響到別人,所以對孩子就相對嚴厲了一些,但是媽媽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方式有點過於粗暴。教育孩子不是只有暴力這一方式,可以換一種溫和的方式,既不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還能欣然接受。
孩子的公共教養問題,到底該怎麼樣去培養?
首先,家長要從他的認知方面去慢慢的灌輸
因為孩子年齡和閱歷,對世界沒有一個完全的認知,父母需要帶領孩子慢慢探索。首先讓孩子了解一些公共場所應有的禮貌和禮節,讓她明白什麼是公共教養,並告訴孩子不遵守規則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讓她明白公共教養的重要性,去實施並遵守它。
其次,家長要從情感方面,讓他建立起榮辱觀
孩子最喜歡聽的話,就是別人誇讚的語言,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對的事情一定要學會表揚,做錯的事情也要有相應的懲罰,這樣他們才會建立起正確的榮辱觀,對於自己的錯誤有信念去改正,對於每一件事情有動力去實施。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身體力行,千萬不能懶惰!
最後,家長在行為方面要帶著孩子一起實踐
在公共場所經常會發生一些事情,曾經在地鐵上看到一個媽媽抱著孩子坐在座位上,孩子有些調皮,坐在媽媽的腿上時間太久了,有一點不舒服,小腿就開始亂蹬亂踢,媽媽擔心孩子腳底的灰會增到旁邊的乘客,於是就把孩子的鞋子脫掉了。雖然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無形之中媽媽用行動來告訴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遵守公共教養。父母的身體力行能讓孩子對公共教養有更深刻的認識,只有捨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才能做好這樣的事情。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但是優秀的外在,也應該有一顆品德優良的內心。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這也是每一個父母留給孩子,能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