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文!看完徹底了解古今中外史上真實的刀劍,太全了!

2021-02-07 龍泉寶劍

導語:劍(Sword)。多少人一看到這個詞就會睜大眼睛。如果一個英雄失去了忠誠的夥伴、失去了摯愛的家人、失去了命運的眷顧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力量,那麼至少他應該還剩一把劍。只要英雄還能舉起長劍,英雄就依然是英雄。


這是一個關於「真實」的故事。

從蘇美爾人在泥板上劃出楔形的筆觸起,神話、傳奇和史詩就成為了伴隨文明生長的內源性病毒,在歷史的流沙中頑強地繁衍著,哪怕被磨去了所有外在的衣殼,最核心的「基因」千百年來卻依然不曾動搖。

不管是《伊利亞特》的阿喀琉斯、《尼伯龍根指環》的齊格飛還是《亞瑟王之死》中那個很可能根本不曾在歷史中存在過的亞瑟王,英雄的傳說總是以大同小異的方式在人類中傳染生存,大到逆天改命的半神,小到遊走市井的遊俠,哪怕在沒有英雄的地方,都會有英雄的傳說。

這個頑強的基因,就是「英雄的傳說」。

我們熟悉的小說、電影、動畫和遊戲只不過是傳說最新的形態,從楔形文字到程序代碼,從泥板到筆記本電腦,從阿喀琉斯到傑洛特,一切變化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大。

而和英雄一樣恆久的,就是英雄手中的劍。

是啊,劍(Sword)。多少人一看到這個詞就會睜大眼睛。如果一個英雄失去了忠誠的夥伴、失去了摯愛的家人、失去了命運的眷顧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力量,那麼至少他應該還剩一把劍。只要英雄還能舉起長劍,英雄就依然是英雄。

劍本身就被人賦予了某種神性。

而我,一個時間沙海中平凡的過客,將要在此毀滅這種神性,讓劍還原為用來殺人的開刃的鐵條。

也只有褪去了傳奇的光輝,劍才能真正地被人理解和尊重,正如英雄在讀者心中最偉大的時刻,是他們讀者意識到他/她只是一個凡人的時刻。

傳奇背後,名為「真實」的漫長故事,開始了。

▶古典時代

雖然神性終歸要被毀滅,但我還是打算保留一點仁慈。

在7000年前的新月沃地,最早的文明誕生了。伴隨著文明的,是人類對金屬的控制力。銅作為開採、加工都比較容易的金屬,成為了最早一批刀劍的材料。

在蘇美爾人之後,文明如同野火一樣在西亞蔓延開來,隨之而來的戰爭讓刀劍飛速發展,很快就由單純的生產工具變成了殺人的武器。

受限於青銅韌性較差的性質,初生的刀劍還很難像後世子孫那樣做得又窄又長。但即便如此,金閃閃的青銅依然能夠鍛造成輕易置人於死地的銳利武器。埃及人和亞述人製造出了善於劈砍的鐮形劍,與盾牌配合,成為步兵近身廝殺的利器;而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則騎著駿馬,把青銅劍的設計向東傳遍了整個亞洲北方。

隨著西臺人揭示了鋼鐵的秘密,刀劍的性能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文明由城邦聚攏為帝國,知識和文化開始在新生的文明中發芽。希臘和波斯成為了時代的寵兒,一個成為了前無古人的文化突變體,一個建立了空前龐大的巨大帝國,自然哲學的鼻祖和萬王之王隔著愛琴海彼此對峙,戰爭在所難免。

漫長的希波戰爭和之後更加漫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讓波斯和希臘都疲憊不堪。連年戰火之中,一種新的武器在雙方的交流中誕生,那就是著名的Kopis反曲刀。這種為砍殺而生的武器不論是在重裝步兵的方陣中還是在衝擊騎兵的馬背上都能發揮威力,以至於色諾芬(Xenophon)在《騎兵隊長》中專門把它向新生的希臘騎兵們推薦。

古典時代的幾種特色刀劍:

左邊三個:埃及的鐮形劍;右邊四個:Kopis反曲刀。

身著銅甲、裝備大盾和Kopis的斯巴達戰士,注意,斯巴達比較喜歡橫向的頭冠,不同於其他喜歡縱向「雞冠頭」的希臘同胞。

中國的青銅短刀,有著和Kopis類似的反曲設計。此圖由筆者本人拍攝

戰國的青銅劍,劍身為了保持強度造得相對短寬,有些做工精良的劍會有華麗的花紋。此圖由筆者本人拍攝。

但希臘和波斯,最終都沒能成為勝利者。北方有著色雷斯人血統的馬其頓成為了文明火炬的接棒者——不,簡直可以說是「縱火者」。在亞歷山大大帝近乎神跡的偉大徵服中,希臘的文化在整個西亞和中亞散布。年輕的徵服者和他的夥伴騎兵(Hetaeroi)揮舞著Kopis,如鐵錘般一次又一次擊穿了敵人的陣線,把新的文化、新的軍隊、新的知識、新的戰術帶到了廣袤的亞洲大陸,從地中海到北印度,希臘化成為了人類史上最早的「全球化」。

舉著Kopis彎刀,騎著愛馬布西法羅(Bucephalus)的亞歷山大大帝

而在大帝至死都沒能到達的遙遠東方(然而並沒有什麼神秘力量),春秋戰國那不亞於地中海的漫長混戰也趨於尾聲,裝備著成熟青銅武器的秦軍靠著整個國家的龐大動員能力開始席捲六國。而姍姍來遲的鋼鐵革命也嶄露頭角,幹將莫邪的雌雄雙劍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是也堪稱鋼鐵武器對青銅武器性能優勢的絕佳例證。

然後歷史又開了一個玩笑,這兩個雄霸天下的帝國都在雄才大略的奠基者去世後分崩離析,帝國繼業者和毀滅者們分食著帝國的屍體,為了爭奪帝國的正統進行著殘酷的廝殺。

最終,兩個新的帝國建立起來。羅馬的軍團用大盾和短劍(Gladius)橫掃地中海,高盧、埃及、迦太基紛紛倒下;漢朝的突騎揮舞著環首刀遠徵匈奴盤踞的漠北,向西打通了河西走廊,與西域諸國建立了最早的絲綢之路。

作為「徵服世界之劍」,Gladius算得上短小精悍,之所以不做得像蠻族的刀劍那樣長,完全是為了能配合大盾在極近距離發動致命的攻擊。南徵北戰的過程中,Gladius碰上了不少對手,凱爾特人的長劍沒有給軍團造成太大的麻煩,但達契亞人的反曲長刀(Falx)卻逼得軍團戰士專門加固頭盔、佩戴手甲。

羅馬短劍(Gladius)和它的對手:

「徵服世界之劍」Gladius.

羅馬浮雕,裝備著大盾、短劍和標槍的軍團戰士,注意為了避免大盾阻礙出劍,短劍佩戴在了右側。

羅馬軍團作戰示意圖。注意,羅馬方盾的握把是橫的,戰士們實際上是「拎」著盾牌作戰。

羅馬軍團典型的短劍+大盾作戰技巧

模仿軍團戰士作戰的角鬥士,從持盾姿勢可以明顯看出盾牌握把是橫向的。

石刻,展現了軍團士兵與達契亞人交戰的場面,對手使用的就是Falx。

帝國領地內,以劍(Gladius)為名的角鬥士(Gladiator)在競技場裡進行著殘忍的表演,而在帝國的邊疆,帝國騎兵們腰間的羅馬長劍(Spatha)也從蠻族長劍中脫胎而出,但此時似乎和作為主人的騎兵一樣,相比於如日中天步兵的短劍來說還是默默無聞。

但聆聽故事的諸位啊,請記住羅馬的Spatha和漢朝的環首刀,因為這兩件武器的子孫,將會分別統治之後上千年的戰場。

Spatha,之後歐洲各種長劍的祖先。

環首刀,東亞長刀的原型。

漢代雙手長刀,刀身窄長,刀背厚重,可以發動強力的斬擊。此圖系筆者本人拍攝。

漢代永初六年鋼刀(環首刀),從側面可以看出微微反曲。此圖系筆者本人拍攝。

出土的三國東吳環首刀,全場140,形態豪壯。此圖系筆者本人拍攝。

▶幕間

在古典時代,伴隨著劍的逐步成熟,最基本的兩種劍術——劍盾和「騎砍」也誕生了。

作為劍上千年的老搭檔,盾牌在古典時代普遍還是以沉重的大盾為主,可以為身體提供更多的遮蔽。在材質上,盾牌基本都是由1-3層木片拼合壓制而成的,有些還會在外面蒙上皮革甚至銅皮來增強防禦,盾牌邊緣也常會用金屬包邊來強化。在《伊利亞特》的故事裡,希臘聯軍中僅次於阿克琉斯的勇將——埃阿斯(Ajax,也譯做阿賈克斯)就有使用蒙上7層牛皮的重型盾牌的記錄。

在使用技法方面,盾牌的兩種主流佩戴也在這時出現。其一是如希臘重步兵般將盾牌綁定在小臂上,這種固定方式便於行動,而且對於騎兵來說可以空出左手來控馬,但缺點是混戰時不夠靈活,想要讓盾牌正面對敵就必須將手臂曲折在身前,緩衝的縱深有些不夠;其二是如羅馬戰士般將盾牌用握把控制在手裡,這樣可以輕易地把盾牌探出很遠,也可以通過靈活地傾斜盾牌來偏轉敵人的攻擊,甚至可以如出拳般利用金屬盾心、盾沿發動盾擊,但這種持盾方式對手的壓力較大,所以後來這種用法多搭配格鬥用的小圓盾(Buckler)。

儘管盾牌以木製為主,但因為面積和厚度的問題,所以重量上反而比金屬製造的單手刀劍要沉重許多。一般情況下,單手刀劍的重量大都控制在0.5kg-1kg之間。而羅馬大盾的重量從文物復原看足有7kg,這甚至已經超越絕大部分雙手大型兵器了,將這樣一塊十幾斤的「門板」單手拎著戰鬥,確實會對手腕產生非常大的壓力。

在遊戲中,為了方便建模和動作,絕大部分盾牌都是直接綁定在小臂上的,甚至很多遊戲把羅馬大盾也做成綁定在小臂上的樣子。似乎只有魂系列和全戰系列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羅馬大盾的正確用法。

現實中,拜盾牌的重量所賜,使用大盾進行激烈打鬥頗為消耗體力,僅僅是把盾牌舉起來護在身前就需要持續地出力,更不用說操控盾牌去接下對方的攻擊了。但即便是在很硬派的魂系列裡,舉盾本身也不會消耗體力,只有接招的時候才會扣掉一部分體力。這個設定直接導致遊戲中風行著長時間舉盾與敵人周旋的龜縮戰術,但在三次元裡,那些被玩家舉盾屈死的BOSS們要做的只是牽制住對面的縮頭烏龜,坐等他體力耗空、連盾牌都舉不起來的時刻——而且他們不需要等太久。

另外,盾牌雖然能提供相當的防護和遮蔽作用,甚至在很多遊戲裡成為了「防禦」的象徵,但它本身並不能抵消太多的打擊動能,攻擊的力量更多是由持盾手臂化解的,這也算是魂系列舉盾挨打後即便沒破防掉血也要扣體力的原因。正因為三次元的盾牌只是一塊用金屬部件強化了的「防盜門」,所以對於遊戲中那些大型BOSS的強力攻擊來說,持盾硬接的真正下場只會是連人帶盾一起轟飛——在現實中,羅馬的劍盾體系在面對蠻族騎兵的騎槍衝鋒時就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更不用說遊戲中那些大型敵人了。

而相比於地中海地區重步兵用短劍大盾組成密不透風的密集盾牆,東方的戰士更傾向於將長刀和更加輕便的中小型盾牌組合,使用更能發揮個人武藝的散陣來近身作戰。

從漢代武庫的考古挖掘工作看,環首刀和盾牌往往成對出現,一些遺址甚至出現過刀盾數量完全一致的情況,可見二者在軍中是嚴格搭配使用的。另外,不管是Spatha還是環首刀,它們修長的劍身都比短粗的羅馬短劍和Kopis更適合在馬背上揮舞砍殺。這兩種刀劍在設計上都有意無意地嘗試著創造出一種同時適應步兵盾陣對砍和騎兵高速衝鋒的「通用形制」。而往後的歷史將會證明,這兩類刀劍確實是所謂「完美刀劍」的原始形態,它們的後代將會統治之後將近2000年的白刃戰場。

東方的刀盾中古時代:

秦代飾有刀盾勇士搏獸圖樣的銅盤。此圖系筆者本人拍攝。

漢代的陪葬兵馬俑,可見騎兵已經取代車兵成為步兵的主要搭檔。此圖系筆者本人拍攝。

漢代的新興兵種--騎兵,環首刀是他們的主要武器。此圖系筆者本人拍攝。

步兵披甲持盾,可以看出來自不同地區的面部特徵。此圖系筆者本人拍攝。

漢代長劍。雖然環首刀崛起後中國地區就少有實戰長劍,但這更多是一種使用習慣的問題,和刀劍本身孰優孰劣並無太大關係。此圖系筆者本人拍攝。

劍的傳奇時代到來了!

歲月流轉,隨著羅馬和漢帝國的崩塌,外來的蠻族開始蹂躪帝國的屍骸,同時又繼承了帝國的文化。在這種破壞和復興參半的混亂時代中,亞瑟王、齊格飛、羅蘭,斷鋼劍、樹中劍、杜蘭達爾,英雄和寶劍開啟了中古時代的浪漫傳奇。

然而這些段子和劍本身並沒有什麼關係,劍依然是劍,只是劍。

在羅馬帝國後期,隨著軍隊的蠻族化,Spatha取代Gladius成為了步兵的主要近身武器。在西羅馬覆滅之後,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和十二聖騎士(Paladin)成為了日後騎士傳說的母本,Spatha也在騎士的時代繼續著自己的演化。而來自北方的維京戰士,也將長劍和圓盾作為自己帶去英靈殿(Valhalla)的最佳陪葬,傳奇的屠龍英雄齊格飛就是以樹中拔劍而成名的。

中世紀前期的歐洲長劍:

典型的早期歐洲長劍,從維京人到盎格魯撒克遜人都廣泛使用。劍的護手依然很小,僅僅起到防止突刺時不慎脫手的作用。

保存良好的維京長劍文物,劍身寬闊,中間開有「血槽」(然而和放血並沒什麼關係)用於減輕劍身重量。

有些長劍實際是單刃的長刀。鬼佬們對刀劍都統稱Sword。

夜襲中的維京戰士,長劍和圓盾是他們的近戰配置,重武器是大斧和長槍。

在拜佔庭作為僱傭近衛軍的維京戰士(瓦蘭吉亞衛隊)。裝備風格上沾染了很多東方色彩。

這一時期的歐洲長劍,基本上沿襲了Spatha的輪廓,但劍身更寬更長,劍柄前端的護手逐步開始強化,形成了原始的十字護手(Cross-guard),配重球(Pommel)也進行了加大,這兩個尚不起眼的小配件在日後將會掀起一場歐洲劍術的革命。這些歐式單手長劍在現代被稱為武裝劍(Arming Sword),也就是大部分人通過流行文化認識的那個「騎士劍」。

騎士的長劍——Arming Sword:

中世紀典型的Arming Sword,有了初步的十字護手(Cross-guard),配重球(Pommel)也已經初步定型。這種劍主要是配合鳶盾(Kite Shield)使用。

中世紀時期的大砍刀Falchion,算是長劍的變種。

中世紀的圖畫,描述了兩撥騎士對砍的場景(一方是桶盔%2B鎖甲%2B鳶盾,一方是更為早期的圓盔%2B鎖甲%2B圓盾)。可見當時的長劍主要還是以劈砍作為攻擊手段。因為畫風的原因,畫中人物的眼神都很喜感,正中身披藍色馬衣的戰馬表情尤其猥瑣。

查理曼大帝的佩劍:Joyeuse.+法國國寶,歷代法王加冕必備。劍身很多部件都是後世換裝的,但也有直接源自公元6世紀的部分存在。

佩戴Joyeuse的路易十四。我知道你們更想吐槽他風騷的假髮、被單和白絲,但那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審美標準。

相比於後羅馬時代艱難重建社會秩序的歐洲,東方的國度卻在中古時代出現了別樣的生機。繼承羅馬衣缽的拜佔庭(當時就叫羅馬帝國)在查士丁尼大帝的帶領下全線擴張,試圖重拾羅馬的榮光,最後因為國內大瘟疫等原因功敗垂成。薩珊波斯取代了老羅馬的宿敵帕提亞(中國史書稱為安息),與東羅馬延續著「上一輩」的基情,圍繞安那託利亞地區鏖戰不休。

而在西亞南部的阿拉伯半島上,新生的思想開始悄然萌芽。越過橫貫大陸的絲綢之路,中原地區挺過了混亂的魏晉南北朝後迎來了新的大一統時代。而在北亞草原,繼漢代的匈奴之後又一股新興的遊牧勢力——突厥——開始蠢蠢欲動。

與流行文化給人的刻板印象不同,西亞、中亞地區那些帶有鮮明遊牧風格的民族(雅利安人、閃族人)在一開始並沒有使用「圓月彎刀」。相反,不論是最老資格的斯基泰人還是後來的匈奴人、波斯人甚至阿拉伯人,他們原本都是玩長劍和直刀好手。突厥和波斯的直刀甚至可能受到中原地區環首刀的些許影響。

中東的直刀直劍:

薩珊波斯的直刀,刀鞘和刀柄有著華麗的金銀寶石裝飾。中亞開創的雙附耳掛刀法因為便於馬背上穩定拔刀而在整個歐亞大陸流行開來(漢代環首刀的佩戴是斜插在後腰上)。

日本正倉院保存的「唐樣大刀」,雖然刀條更接近中國的環首刀,但刀裝風格明顯更類似當時的遊牧刀劍,這種風格可能來自於經中原地區轉手舶來的突厥刀劍。

阿拉伯的直劍,玩《刺客信條》的朋友們估計會有阿泰爾之劍的即視感。

阿提拉之劍,刀身微彎,刀頭起脊反刃,有著非常好的設計理念。但刀裝和查理曼大帝之劍一樣明顯被後世屢次改裝過。

而大夥通過《一千零一夜》、《阿拉丁神燈》、《波斯王子》等作品熟悉的那種「波斯彎刀」出現的時間實際上比較晚,已是突厥大舉西進、建立塞爾柱帝國、推行泛突厥化以後的事情了,土耳其的彎刀則分化得更晚。

泛中亞文明圈的各色彎刀:

最典型的波斯彎刀Shamishir. 本意為「獅子的尾巴」。這種「獅尾刀」的刀身細長彎曲,適於劈砍拖割,護手呈小十字狀,握把末端有接近90°的折彎,防止大力劈砍後震動脫手。

Shamishir的印度變種,Talwar,主要變化的是握把和護手的設計。

土耳其的寬頭彎刀Pala,刀頭專門加寬,刀背兩側延伸出T形加強筋,完全是為暴力劈砍誕生的武器。

另一把Pala,注意土耳其刀劍的握把末端一般呈球狀。

土耳其另一種特色武器,反曲刀Yataghan,刀身線條有幾分當年希臘Kopis的影子。

另一把Yataghan,這種武器的特徵除了反曲的刀身外還有寬大的骨頭形握把,並且沒有護手。玩過《刺客信條:啟示錄》的朋友們可能還記得E爺在君士坦丁堡用過/對付過這種武器。

裏海地區變形的Yataghan亞種,是不是有幾分《黑暗之魂3》裡舞娘雙刀的感覺?

和遊戲中無視刀鞘存在、直接穿模的拔刀不同,三次元的刀劍造得再奇葩也需要解決出鞘的問題。而這些非常彎曲的中東刀劍,都是通過半開放式刀鞘來實現快速出刀的。所謂半開放劍刀鞘,說白了就是一側不封口的刀鞘,這樣刀劍可以在拔出少許後就從側面開口調整角度自由出刀。另一方面,中東刀鞘末端經常會有和護手配合的卡槽,可以保證刀身在鞘中維持一種近乎「懸浮」的固定狀態,不至於被刀鞘內壁磕碰磨損。

一張圖說明白彎刀的正確打開方式,另外可以注意護手和鞘口的卡槽。

在公元1000年之後,從羅馬廢墟中灰頭土臉爬出來的歐洲終於開始把自個捯飭得像個樣子了。恢復了社會生產秩序、腰杆硬起來的歐洲鬼佬們立刻開始了對外的軍事行動。各懷鬼胎的十字軍們向東一路打到耶路撒冷,還介入了拜佔庭的皇位繼承內戰,順便洗劫了之前從未被攻克過的君士坦丁堡(然而這票最賺的可能是威尼斯的放貸商會)。而向南方,對於後倭馬亞王朝所在佔據的伊比利亞半島,歐洲人也發動了頗有點「自古以來」味道的「收復失地運動」。   

『「爭いの系譜 - Sound Horizon」這首音樂大家可以聽一下。描述收復失地運動的歌曲(音樂劇?),中二得飛起。』

伴隨著歐洲騎士們用長劍、鳶盾和騎槍進行的暴力輸出,歐洲人也接觸到了大量古典時代的文獻,轟轟烈烈的大翻譯運動開始了。歐洲在文明發展的比賽中從「復讀班」開始奮起直追,文藝復興的影子已經在歐陸飄蕩。

文藝復興和中世紀並非一刀兩斷的兩個時代,二者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都是糾纏不清的。但丁寫下不朽詩篇《神曲》、老司機薄伽丘鼓搗出著名小黃本《十日談》時,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還沒開打呢。而為很多人所批判的狂熱「獵巫運動」,反而是文藝復興後才時興起來的。

歐洲通過戰爭找回了古典時代的智慧,文化和技術的逐步復興也反過來影響到了戰爭。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突飛猛進,在中世紀最後的一百多年,騎士們終於換上了後世傳說中標誌性的板甲(實際上騎士們在其歷史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靠鎖甲撐場面的)。這種由大塊鋼板鍛造而成、布滿穹窿和斜面(跳彈成功率+5)、相對輕便又異常堅固的鐵罐頭立刻對戰爭形態帶來了巨大影響;隨著鎧甲的進化,盾牌變得不再必須,騰出了左手的騎士們開始考慮雙手握劍來增強操控性和打擊力量。

於是,最為典型、最有主角相的劍——雙手劍(Two-handed Sword)誕生了。這種經常被簡稱為「長劍」的武器堪稱冷兵器時代的全能選手,不論是雙手、單手都能操控,突刺和劈砍都能勝任,大型十字護手以及雙手握柄賦予了雙手劍驚人的格擋反擊能力,甚至連劍柄末端的配重球都能兼職一下小型戰錘。

雙手劍: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頂級氪金豪華長劍,堪稱雙手劍的集大成之作,各部分比例趨於完美。二次元的咖喱棒比起這個真傢伙簡直遜爆了。

早期的雙手劍文物,基本還是加長了劍身和劍柄的Arming+Sword.

現代復原的雙手劍,全長約120cm,刃長90cm

電影中最有名的雙手劍——《指環王》中阿拉貢的聖劍Narthil。

近年遊戲中最著名的雙手劍客——利維亞的傑洛特,「白狼」。

和劍相伴的,自然是劍法。雙手劍憑藉著雙手操縱產生的槓桿原理,使用起來比單手劍更加便捷靈活,而十字護手在這個時期的成熟也使得運用後半段劍身(強劍身)來防守成為了可能。熟練的雙手劍士可以通過槓桿原理和護手的卡位功能將對方的攻擊輕鬆卸開,同時還能借力發動反擊,完全就是武俠小說中「太極劍」的科學版本。

但不管怎麼說,劍畢竟是殺人用的玩意。無甲劍鬥遠比武俠小說中描繪得殘酷和短暫,雙方真正交手往往只有幾招,勝負更可能就在半秒內決定,沒有慢動作特寫、儀式化的華麗大招和神功仙法,有的只是冰冷的鋼劍在一瞬間終結一條人命。

相比於力量和速度而言,技巧和經驗才是在這種超高強度對抗中活下來的關鍵——力量在無甲劍鬥中不算太重要,因為刀劍對於人體來說只需在要害輕輕一划就能致人死命,劍士只要還有起碼的力氣就足以在抬手間取人性命。遊戲裡那種誇張的、用盡全身力氣的大力斬擊在現實中只會賣給對手一個無比巨大而漫長的破綻,用來伐木也許不錯,但用來砍人就多半是送死。不開玩笑地說,如果有人在三次元用黑魂裡那種掄圓了砍人的劍法,他會發現三次元比黑魂還要宮崎英高。

當然,力量和速度對無甲劍鬥都是必須的,雙手劍雖然平均只有1.5kg重,但高速揮舞中加速度的劇烈變化會讓控制刀劍的所需要的力量遠大於舉起刀劍本身的力量。對於勝負只在毫釐之間的無甲劍鬥來說,動作的精準連貫遠比單純的速度力量更加重要,單純求快求猛往往只會讓動作走形、銜接不暢,最後欲速則不達。像《巫師》系列裡傑洛特那樣用劍身中段連續猛砍、還時不時來個大迴旋的玩法,擱在冰冷無情的三次元也只是在給老手們送人頭。真正擅長連續猛攻的高手,都是在技術熟練掌握之後才強化招式強度的。

所以古語有言:「拳怕少壯,棍怕老郎。」 空手搏擊,雖然技巧也有很大作用,但體重、力量、速度和抗打擊能力依然是決定勝負的基本條件,年老力衰者空有一身爐火純青的拳法也只能落個「亂拳打死老師傅」的下場。以遊戲類比,空手搏擊就像在玩RPG,只要數值堆上去了,操作稍微渣一點也能靠實力碾壓對邊。而無甲械鬥,則更像老式的FPS,勝負往往就在一個照面之間,一身神裝也免不了被下手穩準狠、意識猥瑣的老賊一槍爆頭。

無甲劍鬥中,往往一招偷襲、一次反擊就能決定生死,遊戲中最接近雙手劍防守反擊技巧的大概就是各種動作遊戲裡的「一閃」或者「彈反」系統了,在對手搶先攻來、命懸一瞬的剎那,心如明鏡止水,在時機、角度、速度都算準後,做出一個精準的動作,把格擋和反擊融匯在一個節拍、一組動作之中,最終一擊必殺。

無甲劍鬥,生死一瞬:

長劍無甲劍術的古抄本圖畫,左右兩人分別擺出了四個基本姿勢中的騙位和高位,一個看似示弱但暗中醞釀上挑,一個準備以雷霆一擊一決勝負。

典型的雙手劍格擋動作,通過斜舉長劍來接下對手的下劈,同時主動把對手的劍鋒引導至強劍身,配合護手封鎖對方的劍路,伺機反攻。

攻防一體的動作,接下對手來襲劍鋒的同時發動突刺反擊。

【歐洲劍術】2015全球Swordfish長劍公開賽決賽 視頻:

相比於生死一線的無甲劍鬥,披甲劍鬥就「粗放」了許多。和流行文化給人的印象不同,刀劍大多還是為了攻擊無甲和輕甲目標設計的,在面對大面積的金屬護甲時比較無力。一刀砍翻頂盔摜甲敵人的場景幾乎只會出現在影視作品和動畫遊戲裡。現實中,一件質量湊合的鎖子甲就能抗住大部分刀劍的劈砍,而中世紀後期誕生的板甲罐頭更是能將成年男子的全力刺擊淡定擋下——後期的板甲的主要競爭對手可是火繩槍甚至燧發槍,這防禦力你們掂量下,哪是人力能夠輕易磕開的。

在這樣非常「不友好」的作戰環境中,一種乍看匪夷所思的劍術——半劍——誕生了。所謂半劍(Half-sword),就是用左手握住劍身,把長劍當成短槍/撬棍的劍術,使用時往往會配合近身抱摔和地面柔術,在制住對手後從極近距離對鎧甲的薄弱環節發動突刺,解決戰鬥。

半劍:

披甲劍術——半劍的古抄本示意圖。雙方都把長劍用成了撬棍。

配重球可以作為戰錘,十字護手可以作為鎬頭,長劍全身都是寶。

半劍往往會配合柔術與摔跤技術。圖中的騎士就是通過反關節技控制住了對手,使其任人宰割。

如果對這種充滿哲♂學氛圍的劍術無感,那就把劍直接掄圓了硬砸吧,砍不開頭盔?砸也要把對面的罐頭砸成腦震蕩。披甲劍鬥和無甲劍鬥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它對絕對力量和體能的要求都非常之高。板甲雖然算是防禦/重量比最好的古代鎧甲,但一身罐頭皮算下來至少也有20多公斤,諸位可以腦補下全身綁上四十幾斤沙袋以後再劇烈運動是何等酸爽。同時,披甲械鬥不管是走哲♂學流還是暴力流,對蠻力的要求都是越高越好,否則就是被對面惡漢扭成麻花後掀開面罩一劍糊臉或者乾脆當頭一棒滿眼金星KO的下場。從對使用者要求的角度上說,披甲劍術實際上更接近格鬥術而非劍術。

▼【盔甲對戰】-視頻

在雙手劍大行其道的中世紀後期,一貫刀劍不分的鬼佬們也如法炮製地搞出了一堆雙手長刀,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德國長刀(Langes messer,就是「長刀」的意思)。德國長刀的風行契機非常有趣,當時的法律條文規定,雙手劍是兇器,普通市民不能隨意攜帶上街,但刀卻是生產生活工具……於是機智的漢斯們很快就抓到了這個漏洞,各種尺寸的砍刀紛紛出爐,發展成熟後已經與雙手劍大同小異了。以後誰再說漢斯死腦筋就拿這個當反例吧。

刀劍不分(?)的鬼佬們:

典型的Langes messer 基本就是換成刀條的雙手劍。

一把巨大的Langes+messer,很多人都說這玩意像《海賊王》裡鷹眼的傢伙。&oq=一把巨大的Langes+messer,很多人都說這玩意像《海賊王》裡鷹眼的傢伙。

更早期的雙手大砍刀,被某位猛士拿著以寡敵眾。

▶暗轉

在中古時期,刀劍加工的工藝基本上定型了。其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技術就是「摺疊鍛打」和「夾鋼/包鋼」。

雖然修辭上經常會用「鑄劍」來形容刀劍的製造,但以古代鋼材的水平,鑄造件的強度基本上無法達到武器的標準——家裡用過鑄鐵鍋的朋友們可能還有印象,偌大一個黑鍋,往往一摔就碎,甚至炒菜用力太猛了都可能捅個窟窿。

和相對不靠譜的鑄造比起來,鍛造能夠更好地改善金屬件的力學性能。反覆的摺疊鍛打可以使金屬內的晶粒變得細密均勻,同時也能排除冶煉時混入的雜質和氣孔。對於古代冶煉技術來說,獲得的鋼材含碳量不均勻,更需要摺疊鍛打脫碳來穩定含碳量。因此,優質刀劍的金屬胚往往會經歷十幾次甚至更多的摺疊鍛打也就不稀奇了。

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這就是指另一項重要的技術——夾鋼/包鋼。自古以來,刀劍在選材上就有一個矛盾,刃口需要高硬度,才能儘量不捲刃崩刃,但劍身又希望韌性強一些,免得在暴力使用下折斷。以古代的冶煉技術,單一鋼材顯然難以同時滿足這兩條矛盾的要求。所以世界各地都紛紛採用了「硬包軟」的思路,即外層選用高硬度鋼材,但核心選用韌性好的來作支撐,日本刀的「皮鐵」、「心鐵」就是指作用不同的兩種鋼材。夾鋼原理與其類似,但換成了軟夾硬的模式,本質上還是追求刃口堅硬、劍身柔韌。

摺疊鍛打原理示意圖,往往會反覆摺疊多次,在劍身上形成細密的花紋。

包鋼的原理,力圖達到「外剛內柔」的效果。

鍛打後,劍條成型。與乍一看的印象不同,大部分實戰刀劍的重心後比較靠後,這樣雖然犧牲了一些打擊威力,但便於使用者自如操縱。定型後的劍條還會經歷細緻的打磨,最終決定劍身的截面形態和刃口鋒利程度。

這一步驟可以極大減輕劍身的重量——在長寬高都相等的情況下,矩形截面的鋼條體積(以及重量)會多出菱形截面鋼條整整一倍。而不同的刃角也會決定刀劍的使用方式——平直的斜面刃角往往意味著極為鋒利的刃口,但也容易損壞;弧形的打磨雖然會犧牲一點鋒利程度但卻能加強刃口的耐久。

鋒利程度本身和刀劍材質無關,細心打磨的話,哪怕銅片都能磨得極其鋒利——但很快就會磨損。刀劍的材質性能,不會直接影響鋒利程度,但能決定了刃口的損耗耐久,從而間接決定刃口的研磨方式。

典型長劍的重心往往很靠近護手,便於控制揮舞。

不同的劍截面,最基本的就是鋒利的菱形和更耐久的梭形。&oq=不同的劍截面,最基本的就是鋒利的菱形和更耐久的梭形。

▶近古時代的刀劍  

隨著中世紀的結束,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開始發揮了推動文明的重要作用。本來已經獨孤求敗的板甲罐頭遇到了能隔著幾十上百米就將自己開罐的火槍,雙方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軍備競賽,最終板甲因為人力上限的原因無法繼續加厚而失敗,但防彈裝甲的設計思路即便放到今天看也是可圈可點的。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職業化的僱傭兵團取代騎士老爺成為了戰爭的中堅力量,用長槍方陣和火槍混搭的Pike and Shot開始成為主要的戰爭模式,在槍陣和彈幕的擠壓下,騎兵縱橫戰場的好日子終於到頭了。

而中世紀後期發展成熟的雙手劍在此時迎來了大分化。其中一支向著大型化、主武器化的道路進發,試圖成為突破長槍陣的奇兵。另一支則在保持刃長的前提下逐步單手化,作為人們在戰場乃是市井中的自衛武器使用。

第一個分支,就是廣受動畫遊戲喜愛的大劍(Great Sword)。這些大得驚人的劍在傭兵中往往為精銳突擊戰士所用,作為預備隊的他們會在雙方槍陣絞成一團時從側翼發動奇襲、打開局面。以瑞士傭兵和德意志傭兵常用的德式雙手大劍(Zweihander)為例,這種大得駭人的劍全長可達160cm甚至170cm,足足相當於當時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重量上卻也驚人地維持在3kg左右,依然能夠讓經過訓練的人長時間自如使用。

大劍神教:

Zweihander文物,雙手大劍有著極長的劍身和巨大的十字護手,劍身基部有一段不開刃的區域,前方還有一對小護手。整體來說Zweihander更像一件長柄武器而非普通刀劍。黑魂1著名的「墓地特大劍」就是一把典型的Zweihander(不過似乎誇張過頭了點)。

使用Zweihander的德意志傭兵。他們作為從劍術學院畢業後拿著介紹信直接分配工作的精銳力量,基本都會編入兵團中的「雙倍薪水」老兵部隊。

另兩個大劍傭兵。當時傭兵流行這種華麗的泡泡袖式的切口裝。&oq=另兩個大劍傭兵。當時傭兵流行這種華麗的泡泡袖式的切口裝。

《巫師3》的丹德裡恩屠龍圖(看一次笑一次),畫中吟遊詩人用的也是Zweihander,還是有著波紋刃的變種——Flameberg,和三次元的文藝復興傭兵一樣極盡風騷。

蘇格蘭英雄華萊士的大劍,全長66英寸(約167cm),重6磅(約2.7kg),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難以使用。&oq=蘇格蘭英雄華萊士的大劍,全長66英寸(約167cm),重6磅(約2.7kg),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難以使用。

蘇格蘭的特色大劍——Claymore,標誌為V形護手以及護手末端的四葉草鐵環裝飾。黑魂1的「飛龍橋大劍」就是這個。

傳說中一名荷蘭傭兵的大劍,全長兩米,可能是人類使用過最大的劍了。

當然,二次元裡那種極盡誇張的「門板大劍」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人類的實戰武器從西方到東方、從古代到近代,基本都保持著單手武器1-2斤,雙手刀劍3-4斤,大劍和長柄武器5-10斤的國際慣例,極個別猛將的武器也頂多十幾斤。各種文藝作品裡拿著動輒幾十斤重的武器上戰場開無雙的勇士在現實中從未存在過。不過幾十斤的武器倒是確實存在,這些玩意用中國武術界的老話來說屬於「功刀」,也就是平時鍛鍊力氣用的,就是些長成大刀模樣的啞鈴,屬於運動器械而非武器,自然不會有武者腦抽拖著它們上陣殺敵。

大劍雖然在設計上堪稱刀劍性能的極致,但畢竟使用範圍有限,在文藝復興戰場上活躍了一陣子後就逐步銷聲匿跡了。但中世紀長劍的另一個分支,卻作為個人自衛武器發展得枝繁葉茂、種類繁多,這就是在歐陸流行得都快爛大街的迅捷劍(Rapier)。

很多人印象中最典型的「西洋劍」就是Rapier的一種。最早的Rapier是由中世紀後期的長劍發展而來的,在十字護手的基礎上加上了側環、指環和弧形護手,最終形成一個複雜而沉重的金屬盤花,劍柄縮短到單手握持的長度,劍身較雙手劍收窄以減輕重量。這種劍既便於攜帶又兼顧了劈砍與刺擊,還有保護持劍手的盤花護手,非常適於作為隨身的自衛武器使用,因而迅速在傭兵和市民中流行開來。

Rapier在戰場的一支基本保持了兼顧劈刺的劍身,最後分化出來,被稱為Side Sword或者Board Sword,往往還會搭配小圓盾(Buckler)使用。而走市井江湖路線的一支,劍身為了適應遊走單挑的作戰環境而不斷特化,進一步收窄加厚,最終形成了一般印象中細長的「西洋劍」。

軍用的寬刃Rapier:

早期的Rapier,護手還比較簡單,僅僅在十字護手的基礎上多加了兩個側環。

有著初步盤花護手的Rapier,劍身還比較寬闊,可以兼顧劈砍和刺擊。&oq=有著初步盤花護手的Rapier,劍身還比較寬闊,可以兼顧劈砍和刺擊。

各種精緻的護手。

盤花護手對持劍手的保護,讓劍鬥技術有了很大改變,劍士可以放心地將手臂伸展探出,儘量延長攻擊距離而不必時刻擔心被剁手。

裝備著板甲和鋼盾的西班牙劍盾兵,作為和「雙倍薪水」大劍兵類似的精銳突擊力量,在西班牙的近代軍事體系中活躍了很長時間。&oq=裝備著板甲和鋼盾的西班牙劍盾兵,作為和「雙倍薪水」大劍兵類似的精銳突擊力量,在西班牙的近代軍事體系中活躍了很長時間。

請點護手進一步強化的斯拉夫闊劍(Schiavona),可能是後來重騎兵直劍的雛形。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蘇格蘭籠手闊劍(Scottish+Broadsword),又一個劈刺兼顧的近戰利器。

裝備闊劍和帶刺小圓盾(還有真空格子裙)的蘇格蘭戰士,他們的冒死衝鋒曾經給英國龍蝦兵們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不要看著Rapier劍身細長就誤以為它們很輕盈,為了保證強度,Rapier的劍身往往很厚,截面近乎於矩形或者三角形,重量上也動輒1kg多甚至 1.5kg,在單手兵器裡算是很重的了(後來的輕量化版本Small Sword倒是比較輕)。但這種犧牲並非毫無意義,Rapier憑藉著和雙手劍差不多的刃長(80-90cm)以及單手刺擊的優勢,在一對一的決鬥中往往能憑著驚人的攻擊距離吊打各種單手刀劍甚至雙手劍,只有大劍出馬才能對它取得攻擊距離優勢。

此外,決鬥時Rapier也並非孤軍奮戰,使用者經常會把它和短劍搭配使用,甚至專門製作了擁有大型護手、主司防守的左手格擋短劍(Parrying Dagger)。其他刀劍配置在決鬥中面對這對「參差劍」的合力進攻時往往會被打得顧此失彼,最終敗在Rapier迅猛的遠程突刺上。

決鬥用的窄刃Rapier:

和左手短劍配成一對的Rapier.

劍身極度細長的決鬥特化型Rapier.

堪稱華麗的盤花護手。但這個護手在提供了良好保護的同時也給Rapier添了不少分量。

一種特殊的左手短劍——Sword+Breaker,靠著梳子一樣的缺刻來鎖住甚至折斷對方的劍身。

電影《傭兵傳奇》劇照,主角雙持Rapier和短劍在巷子中面對敵人,雙劍和寬簷帽、單肩鬥篷都是當時標準的江湖人士搭配。順便一說,這位演員就是《指環王》裡的阿拉貢。

1610年的劍術教材,展示了Rapier距離驚人的突刺。

實戰時往往會配上匕首。

匕首可以架住對方的攻擊,好讓自己的突刺無後顧之憂。

歐洲長劍自中世紀起的發展脈絡

視線轉回到東方。在經歷了漢唐的輝煌開拓之後,中國文化在宋代迎來了全面的內卷,伴隨著重文輕武政策,武備開始退步,工匠地位的越發低下。傳承了上千年的環首刀沒能迎來自己的進化,反而在中原逐漸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宋代寬厚粗劣的「手刀」。

反觀日本,雖然之前的漫長歲月裡其刀劍幾乎完全承襲大陸流行的環首刀和遊牧直刀,但在與土著阿伊努人刀具的融合中,逐漸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刀型——太刀(Tachi)。

早期的太刀形態被稱為「毛拔太刀」,主要是因為刀柄獨特的鏤空設計類似夾子(毛拔)而得名。在平安到鎌倉的漫長時期,太刀在日本低烈度的貴族戰爭中逐步緩慢演化,工藝逐漸提升,最終超越了大陸刀劍的平均水平,無怪乎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會寫下《日本刀歌》這種現在看起來有點強行安利味道的作品。

日本刀的特點,除了反覆鍛打和包鋼這種廣泛運用的技術外,還有自己的「一招鮮」,那就是極為獨特的「覆土燒刃」技術。這個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在成形的刀條上包裹泥土,只露出刃區,這樣在淬火降溫的過程中,包覆泥土的刀身降溫速度較為緩和,韌性更好,而刃口迅速降溫,硬度將進一步提升,日本刀上那個標誌性的「波浪紋」就是覆土的分界線——刃紋。現代檢測結果表明,優質的日本刀在刀刃區域硬度會急劇上升,甚至可達刀背硬度的幾倍,確實堪稱寶刀。

日本刀的發展:

《幽靈公主》中反映早期日本居民文化的主角村民,佩刀均為環首刀,佩戴方式也均為雙附耳懸掛式。

主角拼刀的鏡頭,可以看到刀身和大陸環首刀一般無二。&oq=主角拼刀的鏡頭,可以看到刀身和大陸環首刀一般無二。

最早的太刀——毛拔太刀,注意特殊的刀柄(那個鏤空怎麼看也更像骨頭啊)。

裝飾華麗的太刀。

日本刀的斷面,可以看到明顯的包鋼痕跡。

覆土燒刃示意圖,強化刃區的硬度。

一把長度接近90cm的大太刀,可以看到很清楚的刃紋(我猜有人會喊「鎏金哇開呀庫裂」)。

隨著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中國的刀劍開始大量融入西域刀劍的血統,出現了一批刀身窄長,適合馬上單手劈砍的長刀,比如雁翎刀、雁翅刀等等。這些形制向後一直用到了清代。

中國刀劍在近古時代的發展:

蒙古馬刀,融合了中亞彎刀和東亞刀劍的特點。

明代雁翎刀,經過實戰打磨逐步成型的單手刀,刀身微彎利於劈砍,雙血槽減重,刀尖起脊反刃,便於挑刺。此圖系筆者本人拍攝。

努爾哈赤腰刀,一把典型的雁翎刀,刀身有戰損,證明這把刀並非擺設。

乾隆大閱腰刀,也是雁翎刀,但刀背上多了一條金龍裝飾,四爺果然會玩。

雁翅刀,刀頭寬平,完全為了劈砍而生。

明永樂虎頭吞口寶劍,劍身寬闊,雖然裝飾華麗但依然有實戰能力。

努爾哈赤佩劍,這個似乎就是個高級指揮棒而已,並非雁翎刀那樣的實戰兵器。

隨著明朝持續收縮的海禁政策,元代本已經追趕上一些的科技水平被文藝復興中的歐洲人徹底拉開。而海禁還導致了沿海大量漁民轉而參與走私集團,與日本海盜合流,成為擾亂沿海的「倭寇」。

明代同時期,日本正在經歷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各種戰術和武器裝備發展都非常迅速,火繩槍(鐵炮)開始大規模運用,太刀也發展成熟,武士形成了同時攜帶太刀與小太刀、根據作戰環境靈活選用的戰術,劍術也在冢原卜傳、上泉信綱等兵法名家的精研下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安土桃山時代末期,劍豪宮本武藏更是將太刀、小太刀同時雙持使用,開創了著名的「二天一流」(但之前已經有武士使用二刀流的記載,二刀流本身並非武藏首創)。

在江浙沿海剿滅倭寇的戰鬥中,明軍著實吃到了日本刀的苦頭,屢屢出現連人帶槍被倭寇一刀斬殺的事情。帶兵將領戚繼光等人鑽研了日本的新陰流劍法和日本刀的形制,最終仿製改造出了用以對抗日本刀的「單刀」,並將自身在戰場上總結的實戰刀法與日本劍術結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單刀刀法。

日本刀的發展和與中國的交流:

宮本武藏畫像,雙持太刀與小太刀。

打刀各部分名稱。

脇差,刃長在半米左右的短刀。

單刀圖示。

單刀實物,有時也稱作「倭刀」、「長刀」,民國後改稱為「苗刀」,但和苗族沒任何關係。

《單刀法選》中的刀勢圖,與日本刀、歐洲長劍等雙手刀劍技法大同小異。

《單刀法選》中的防守動作,有鮮明的中國武術特徵。

在德川幕府統治的江戶時代,太刀和小太刀逐漸為造型更加簡潔的打刀(Katana)和脇差所替換,劍術從戰場上的「介者劍術(披甲劍術)」向著治安和決鬥方向的「素肌劍術(無甲劍術)」轉化,而注重突襲和反突襲的快速拔刀劍術「居合」也開始流行。

需要特別提一句的是,居合僅僅是一種類似牛仔拔槍速射的應急手段。和中東刀劍一樣,東亞的刀劍也靠著刀條基部的吞口而懸浮在刀鞘中,拔刀斬僅僅是將拔刀和斬擊兩個動作流暢銜接在一起而已,刀鞘本身並不能提供任何額外的威力加成,而且因為是單手揮舞,威力很可能還不如正常雙手握刀的劈砍。至於打到一半專門收刀把居合當大招放的行為,只能是二次元的浪漫了。

當然,某位玩火藥拔刀的傢伙可能不在上述規則限制內:

薩姆這一刀實在太帥了近代 完美的謝幕

隨著火器的進一步發展,鎧甲開始退出戰場,隨著刺刀的發明,就連長矛也不再必須。燧發槍加上刺刀已經足夠讓步兵應付戰場上的絕大部分情況。刀劍此時演化為騎兵與軍官的專屬武器——軍刀(Sabre),走向自己的晚年。

但拜近代發展起來的科學思想所賜,這一時期的刀劍設計出現了空前的科學性。由闊劍演化而來的重騎兵直劍開始隨著近代騎兵的牆式衝鋒衝開一個又一個國家的軍隊;借鑑了中東彎刀的輕騎兵馬刀則如疾風般掠過廣袤的戰場。

歐洲軍刀設計:

英國重騎兵軍刀。直劍的造型,便於重騎兵發動密集的牆式衝鋒。

英國輕騎兵軍刀。帶有鮮明的東歐、西亞馬刀色彩,方便追擊潰敵時在混戰中砍殺

介於二者之間的通用型號。

哥薩克人的恰西克,連護手都不要,真心浪得飛起。

美國騎兵的直劍,八國聯軍時遺留在中國。此圖由筆者本人拍攝。

最後一批實戰刀劍的一種——美軍的巴頓劍,完全是重騎兵直劍的設計。

總結來總結去,人們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可能的「完美刀劍」形態:刀身微彎,刀尖開雙刃,完善的護手,平衡的重心,既可以馬上單手揮砍也可以用於步兵混戰。

實際上,這種半劍半刀的設計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日本曾經有一種刀尖開雙刃的長刀喚作「小烏丸」;文藝復興時期從雙手劍演化而出的混種大劍(Bastard Sword)也進行過這種嘗試;朝鮮也出現過半刀半劍的設計;在中國,很多雁翎刀也都在刀頭部分有起脊反刃,清末甚至還出現了融合中國刀劍、日本刀和歐洲軍刀的「單背劍」。

經過上千年的演化,這種「完美刀劍」已經呼之欲出了。

然後戛然而止,因為刀劍已經徹底退出了戰爭舞臺,所謂的「完美刀劍」,還未降生,就已死亡。

半刀半劍:

日本,小烏丸。

歐洲,混種大劍,被認為是近代軍刀的可能祖先之一。

朝鮮,半刀半劍的東西。

中國,雁翎刀。

歐洲,軍刀,至少對於無甲目標來說,這種軍刀算得上某種「完美刀劍」了——如果握把能加長到可以雙手握持就完美了。

中國,單背劍,有那麼點「完美刀劍」意思的武器,堪稱中國、日本和歐洲刀劍設計思路的集合體。

一個諷刺的事情是,因為近代戰爭規模的空前擴大,遲暮之年的軍刀反而可能成為了刀下亡魂最多的刀劍之一,但對於刀劍本身來說,如此的收場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結

感謝所有與我一起分享這個故事的人。撰寫這篇東西著實挺費精力的,雖然只是很粗線條地把刀劍的基本知識提了一下,就已經是這個篇幅了。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故事沒來得及和大家分享。

但不管怎麼說,劍的傳奇在此就告一段落了。只有真正認識了一件事物,才能真正去欣賞它。

文/晨風零雨

相關焦點

  • 《刀劍神域 愛麗絲篇》什麼是真實?
    《刀劍神域》是我最喜歡的動漫。我認為《刀劍神域》屬於科幻,主題是「虛擬世界」,科幻是骨,故事是肉。科幻分軟硬。如果按何者為核心分,科幻為故事服務的為軟科幻,如《勇敢者的遊戲2:宇宙歷險》;故事為科幻服務的為硬科幻,如《球狀閃電》。那麼《刀劍神域》屬於軟科幻。
  • 安陽廣播電視臺召開大型廣播劇《烽煙雄文》聽評會
    映象網訊(記者 賈利超)1月8日下午,安陽廣播電視臺召開大型廣播劇《烽煙雄文》聽評會。廣播劇《烽煙雄文》共4集,用廣播藝術講述了安陽市兩位老人翟來清、劉楓守護一套出版於1944年的中國第一版《毛澤東選集》的故事。參與編印的翟來清同志用自己的生命保護這套書,經過一家三代4人不斷守護,見證了國家一級紅色文物——第一版《毛澤東選集》的崢嶸歲月,也引出一段貫穿76年歷史的家國情懷與信仰傳承。
  • 一分鐘帶你了解,刀劍的真實性能!
    而古代常用「吹毛斷髮」和「削鐵如泥」來形容刀劍的性能,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語言修飾,但其實不同形制的刀劍,性能通常也是不一樣。 刀劍常見的集中開刃方式(橫截面): 吹毛斷髮更多的是指一把刀的鋒利度,就是現代的砍草蓆、削紙一樣,只有具備一個好的鋒利度,才能做到吹毛斷髮的程度。
  • 《刀劍神域》十問,測測看你是不是真正的刀劍粉
    《刀劍神域》這部動畫相信大家都看過,那麼你對這部動畫了解程度有多深呢?老白精心挑選了十道題來考考看過刀劍的漫迷們,測測看你對刀劍了解多少。如果你是一位資深刀劍粉的話,那你絕對都能答對,如果你對刀劍了解一點點,可能只能答對一兩題了。
  • [獨家講解傳統刀劍]—簡單了解日本刀(一)
    刀圈是個大家庭,在國內刀圈大體分為兩大家族,第一現代刀具的收藏,第二傳統刀劍收藏,兩個圈子有時候互相嫌棄排斥,但卻也有藕斷絲連的關係。而這次文章要講的日本刀,就是屬於傳統刀劍一類。我雖然是十幾年的刀具愛好者,但在傳統刀劍方面知識上一直有缺失。從去年十一月到現在,自己一直在傳統刀劍圈子裡增長知識。
  • 《刀劍神域》第三季,最終話已經更新,看完之後意猶未盡
    《刀劍神域》因其題材新穎,內容獨特,結構緊湊而大受歡迎,一經播出就風靡網絡,成為網友的談資。當然,劇中的侗老爺和他老婆們的表現也相當贊,經常帶給觀眾以心靈的震撼。第三季前期節奏比較慢,為後面的劇情做鋪墊,而到了中後期開始提速,各種大的戰鬥場面應接不暇,絕招不斷,現實與虛擬世界劇情同時推進,可謂是結合得相當巧妙,看完之後令人意猶未盡。以下小編略舉幾個印象深刻的地方。
  • 刀劍神域3:被監督吹得最好的一集,看完後連原著黨都失望!
    大家期待的第14集終於更新了,這一集監督說了是有史以來無論內容還是作畫都最棒的一話,那麼看過第14集的小夥伴應該知道這一集如何,接下來老白就簡單和大家談談這一話到底怎樣,是真如監督說的那樣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集,還是說不合人意讓人失望呢?接下來讓咱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 視頻: 史上最精彩10部刀劍格鬥電影片段
    視頻:史上最精彩10部刀劍格鬥電影片段
  • 四月新番看什麼?數碼寶貝、刀劍神域還有它
    大家好,我是漫語漫念,馬上就要四月份了,4月新番新番即將來臨,這一期我們來聊一聊有哪些值得看的。四月份將出的動漫大概有57部,種類較多,由於疫情等各方面的影響,有些動畫也都跳票了,例如Re零第二季就從四月份跳票到了7月份。
  • 「削鐵如泥」的就是好刀劍?這才是好刀劍的王道!
    目前國內刀劍環境複雜,各門各派的刀劍那是層出不窮,誰頂了誰的名,冒著哪家的名號很難分清楚。拋開這些不講,最實用的還是可以自己去了解如何去品鑑一把刀劍,今天小編跟大家簡單來聊聊如何鑑別一把刀劍的好壞。(了解更多刀劍詳情,添加師傅微信:BJ3755)
  • 看完徹底懵了!「一遍看不懂」的《信條》刷屏:買票前必須了解這13...
    據了解,「花木蘭」是迪士尼史上第一個亞洲公主形象,導演團隊歷時一年在全球面試了上千人,最後確定由劉亦菲出演,而甄子丹、鞏俐、李連杰的加盟也提升了這部影片的關注度。受疫情影響,原定於3月上映的《花木蘭》同樣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定檔過程。目前,影片已放棄北美等地院線,將於9月4日上線流媒體平臺Disney+,比國內院線上映時間提前了整整一周。
  • 古今中外文武雙全者,當推此五人
    古今中外文武雙全者,當推此五人。1、毛澤東曾推崇過一位文武雙全的古人,他是一位書法家——顏真卿。毛澤東說:「書法家在我國並不限於文人,武將亦不少,如張飛、嶽飛等;文武雙全者尤多,如唐代的顏真卿,他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被推舉為盟主。」後來他統帥20萬大軍,橫掃燕趙之地,落筆穿上戎裝,就能上戰場殺敵,說的就是他。
  • 一篇雄文讓大眾愛上學術論文,雖已撤稿《冰川凍土》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這種萬馬齊喑的狀況,被一篇雄文打破了。而且,人家這篇雄文,本身就是學術論文。用學術論文,來激發大眾閱讀學術論文的興趣,從而提高普羅大眾的科技素養,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但是,徐中民做到了。也許之前,你不知道徐中民很正常。而如果現在,你不知道徐中民,真的就有點落伍了。
  • 他用4篇雄文,奠定前30年經濟基礎,真乃偉大經濟戰略家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歷史,我們來看一段原文,這裡只劃重點。1、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生產上必須比單幹戶和互助組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否則就沒有必要組織合作社。2、農業合作社必須堅持自願、互利原則,為了堅持這一原則,必須注意解決妨礙這一原則的實際問題。
  • 蕭太后:古今中外成功女人的典範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蕭太后,是一位既有治國能力的政治家,而又能享受到普通女子愛情的女人,相比起那些史上有名的「呂后」「慈禧太后」「孝莊太后」等等,可以說是非常幸福且幸運的一位太后了。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燕雲臺》,就是以遼國蕭太后為主角來演繹的。我們熟知蕭太后,大多是通過小說野史,而且從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總認為蕭太后是一個反面角色。
  • 這個網站福利太全了!紳士必備~
    今天再給大家分享一個瞎玩君私藏的福利網站,這個網站真的太全了,你想要的東西全都有,瞎玩君每天必看的網站之一。集知盒子(jizhihezi.com)集知盒子是一個集學習,辦公,影視娛樂於一體的免費資源平臺,可以讓你快速找到你想要的各種資源。
  • 刀劍神域:SAO、SAOP、ALO、GGO、UW、UR指的是什麼?
    ,後來認為「刀劍神域」翻譯最好,最後便採用了整個名字。因此:SAO指的是刀劍神域。另外如果想更好地了解GGO,倒是可以去看《刀劍神域外傳Gun Gale Online》,裡面主要描述GGO裡的槍戰,與咱們玩的吃雞類似。
  • 看完韓劇《匹諾曹》,你想了解真實的記者生活嗎?
    這部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以新聞界為背景,講述了幾位年輕人為實現記者夢而努力奮鬥的故事。憑藉片中男女主角爆表的顏值和層層遞進的故事情節,很多90後、00後都成為了這部「神劇」的忠實粉絲。不僅如此,很多學生在看完劇情後,還把當記者作為了自己的第一求職目標。那真實的記者生活究竟是不是像電視劇中描寫的那樣呢?就讓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為大家答疑解惑吧!
  • 有生之年:《刀劍亂舞》開國服!!
    加之宣傳了很久的刀劍亂舞同人展:「刀劍春祭」,也早早的放出會在這次的展會上將舉辦《刀劍亂舞》中文版發布會——好吧,其實看了資料還是不知道是誰...旗下遊戲都沒玩過也不好評價,但是京醬看到了一行很可怕的描述——遊族網絡還著力於業務模式的不斷創新,在IP管理工程指導下首創「影遊聯動」模式,擁有中國科幻史上第一巨作《三體》版權 ,打造系列電影、遊戲、動漫、小說、商業地產等大文化產品體系。
  • 《刀劍神域:序列之爭》高燃熱血突破次元,網友:此生無悔入刀劍
    先給小夥伴們來個由剪刀手愛德瀚剪輯的高燃混剪短片:你期待的《刀劍神域》是這樣的時長2分13秒,建議在wifi情況下觀看由日本歌手此圖來源:新浪微博@環球網在9月9日上海《刀劍神域:序列之爭》點映場導演伊藤智彥與原畫監督足立慎吾及聲優伊藤加奈惠(劇場版結衣的聲優)親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