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局 英倫靠譜局
英國「又」要搞身份證了?
很多人可能沒注意,英國政府官網9月初暗搓搓「上架」了一條重磅消息,大意是計劃推廣使用數字身份。
很多人可能也不知道,英國人目前是沒有身份證的,不管是電子的還是實體的。
那麼,英國人靠什麼證明「你是你自己」?
用得最多的是駕照和護照。
一些全國聯網的個人信用信息也有效,比如國民保險編號、水電繳費單信息、納稅憑證。
有些情況下,例如買賣房產或者開設新的銀行帳戶,不是一次性提供駕照或者護照信息就完事,很可能需要分階段向不同的機構提供多種證明材料。
除了英國,還有一些國家也沒有身份證: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丹麥、日本……
陳局不想扯太遠,就好好回答一下你們的靈魂拷問:英國人為什麼不用身份證?
天空飄來四個字:為了自由。
其實,英國人是用過身份證的,只不過後來棄了,「三用三棄」,簡直能寫成一部「嫌棄史」。
現在,是什麼風把身份證的話題吹來了?又有什麼樣的「神轉折」?
01
人見嫌的英國身份證
按陳局老東家BBC的說法,英國人最初用身份證,跟兩次世界大戰有關,這就是「三用三棄」的開端。
1
第一回合
一戰時,英國為了弄清楚有多少男性可以服兵役,在1915年首次推出身份證。
這個帶有人口普查性質的身份登記制度,完成既定任務後,在1919年被廢除。
2
第二回合
二戰時,身份證在1939年重出江湖,為的是協調全國服務系統、安全系統,防止間諜滲透,並管理物資配給。16歲以上的公民要隨身攜帶身份證,警察會隨機盤查。
戰後,人們的態度變了。有個案子曾轟動全英。
1950年12月,54歲的乾洗工威爾科克在路上被截停,查身份證。
但他沒有身份證。警察要他48小時內去警局辦證,他很硬氣地拒絕了,就是嫌棄到不想辦。
那就只能法庭見了,官司打到了高等法院。
首席法官戈達德爵士覺得,戰時延續下來的身份證制度的確「惹人厭」,「把遵紀守法的公民變得像犯法者似的」。於是,首席法官站在了威爾科克這邊。
1952年,邱吉爾領導的保守黨政府正式廢除了身份證,履行了競選時的承諾——「讓人民自由」(set the people free)。
這種自由,英國人引以為傲。
3
第三回合
和平年代,英國人就徹底告別身份證了嗎?
並沒有。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保守黨政府提出,建立新的身份證制度,方便國民申請福利。但還沒提交議會,梅傑首相就下臺了。
工黨在野時,曾強烈反對重啟身份證。但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布萊爾政府為了反恐,收緊安保和移民政策,力排眾議,重啟身份證。
2002年,身份證方案公布,名為「福利證」,說是可以方便民眾獲得福利和各項服務。
但很多人並沒有覺得「真香」,各種抗議是少不了的。
這個方案醞釀(磨蹭)了足足6年,2008年才落實。身份證又回到了英國人身上。
而且,第一批證發出後不久,工黨就在2010年大選中敗了。卡梅倫首相一上線,就把廢除身份證提上議程。
保守黨、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認為,身份證制度勞民傷財,又有損人民自由。如果廢除身份證,4年就能省下8600萬英鎊的公共資金,此時不廢更待何時?
所以,卡梅倫政府推動的第一個法案就是《2010身份文件法案》,2011年獲得通過,正式廢除了身份證。
02
為什麼要推數字身份?
這些年,也有重啟身份證的呼聲,但都不了了之。
劇情推進到2020年,詹森政府冒出數字身份的大膽想法,是受了什麼刺激嗎?
政府官網給了一些解釋:英國人很難在線自證身份,多有不便。這不僅會制約數字經濟發展,也不利於改進線上服務。
可不是嘛!線上預約醫生,要身份證明;網上買酒或買其它有年齡限制的商品,也要驗證身份。
尤其疫情當前,驗證身份不便,想上網申請經濟補助,卻很有可能碰壁。
政府搞了個「自僱人士收入支持計劃」,大約有260萬人在線申請補貼,卻有140萬人倒在了在線驗證身份的環節,不得不轉到稅務系統去解決。
政府可能也覺得民眾太難了,所以想推行數字身份計劃。
03
方便和風險的對決
如果重啟身份證,會帶來啥影響?
政府官網說,開發數字身份市場有「錢景」,到2030年,有望拉動英國GDP增長3%。
至於平民百姓生活層面,《泰晤士報》從政府的策略方向做了幾個推測:房東可能不用再費力查證租客的移民文件;房屋交易籤約也無需第三見證人親自到場;酒吧可以通過聯網系統查證顧客有沒有滿18歲。
但也有人痛批這個計劃。他們覺得,數字身份證會給英國公民的日常生活帶來風險。
《衛報》專欄作者格雷西·梅·布拉德利毫不客氣地說,這個計劃「昂貴」、「侵犯隱私」、「沒必要」,還語帶嘲諷:新冠疫情後的時代,重塑社會的方式那麼多,任何人都不應該把發展一個勞什子數字身份系統作為首要工作。
她覺得,歷史已經證明,身份證在英國行不通。
一旦重啟身份證,不光侵犯隱私,還有洩露公民隱私信息的風險,可能連銀行卡信息都保不住,印度政府的公民數據信息洩露事件就是現成的警示;
一想到時刻被聯網監視著,人們很可能無法安心享受各種自由,比如抗議、罷工、集會、參加宗教儀式、發表言論,這會影響英國公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她還指出:2019年,內政部次長蘇珊·威廉士坦承「重啟身份證的花費高得讓人卻步,也會嚴重侵蝕公民自由」,這才一年,就變卦了嗎?
考文垂大學的戰略管理教授莫林·梅多斯在「對話」網站撰文說,英國數字身份計劃很可能重蹈覆轍,再次掀起隱私保護爭議。
梅多斯的觀點,陳局覺得可以概括為:
數字身份證或許方便了網民,卻可能給不大會使用網絡和上網條件不好的人製造障礙;
政府需要保證公民的身份數據不被濫用,尤其是在第三方可聯網獲取用戶數據的情況下,怎麼保護公民隱私是個大問題;
如果真想推行一個這麼複雜又高度敏感的數字身份證計劃,那得在政策制定、資料庫安全性、IT系統改善、工作流程設置、相關法律升級等方面都跟上,但從政府的人力、財力、能力來看,要想跑,還是先學走吧。
04
神轉折:數字身份沒有「證」
政府官網發布消息將近兩個月後,10月底,有官員出來澄清了。
《泰晤士報》說,數字基礎設施次長馬特·沃曼排除了重啟身份證的可能。不管是實物身份證,還是數字身份證,不存在的。
所謂的「數字身份計劃」,大致上是要開發一個身份驗證系統作為網絡工具使用,只利用現成的身份資料,不會發放身份證。
至於具體怎麼操作,得先觀察試點的情況,還要研究如何升級立法。
陳局獲悉,政府正在開展的試點,是跟11家私營公司合作的。這些公司能接觸到公共服務部門持有的公民資料,用來驗證個人護照是否有效。這在英國還是頭一遭。
然而,私營企業入局,也加劇了人們對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的擔憂。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者埃德加·惠特利說:
私營企業想做的事多了去了,但通常是為了搶奪市場份額,獲取消費者數據,進而成為壟斷供應商。
《連線》雜誌更是無情吐槽:英國政府單憑自己的本事,做不出一個靠譜的身份驗證系統。
英國政府推出過一個身份驗證程序,叫Verify,號稱可以直達22項政府服務。但現實很骨感,700多萬註冊者中,驗證成功率只有42%。
《連線》還一語道破:要搞任何數字身份計劃,信任才是關鍵。
因為,過去大半年,英國的疫情追蹤App基本成了擺設,A-levels考試用機器打分又鬧得怨聲載道。可想而知,數字身份計劃這樣的科技項目,不會輕易獲得信任。
智庫「政府研究所」的數據與透明度主管加文·弗裡加就說了,數字身份計劃面臨重重困難,「政府真的需要贏回公眾信任」。
陳局的老東家BBC在2018年就指出,英國每次引入身份證計劃,都引發社會各界的警告:當局有可能侵犯自由和民權。
眼下,又被說中了。
情報員:武陵
情報源:The Times,BBC,The Guardian,Wired,The Conversation陳局講兩句
身份證復活,目前看來是虛驚一場,但英國政府的各種不堪又被曬了一輪。
也不能說這樣的躺槍有多無辜。任由公信力危機接二連三上演,已經麻木到「蝨子多了不愁」的地步了嗎?
千呼萬喚,終於對「數字身份驗證系統」澄清了一番。至於前景如何,本局就不想哪壺不開提哪壺了。
友情提示:英倫靠譜局並非英國政府機構,而是由多位中外資深媒體人組建的傳播靠譜信息的團隊。
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原標題:《英國人三用三棄的身份證,又要復活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