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唯一入圍第38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打工老闆》召開媒體見面會。影片已在電影節公開放映三場。
《打工老闆》男主角姚安濂、女主角湯嬿、導演張唯出席發布會
網易娛樂9月1日報導 近日,唯一入圍第38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打工老闆》召開媒體見面會。影片已在電影節公開放映三場,海外媒體和觀眾對於片中展現的「中國製造」下的特殊經濟形態反響強烈。很多海外媒體記者反問:「中國製造業的衰落為什麼要由西方跨國企業來負責?」「面對外國的資本壓榨,中國人為什麼不說NO?」雙方氣氛一時非常緊張。在電影節組委會人員的調解下,導演張唯一一回答了記者的疑問。
究竟誰養活了誰 誰剝削了誰?
北美發行量最大的法語報《La Presse》對電影《打工老闆》給出了非常客觀的評價。「《打工老闆》的迷人之處在於故事的創意以及導演張唯對影片主題的大膽表達。」《打工老闆》觸碰了當今中國社會經濟最敏感的話題——中國製造業的危機。影片從工廠老闆、工人、臥底記者、外商、政府官員等多個群體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中國製造」的真相。影片中對西方跨國企業進行了真實的刻畫,由此引起了部分海外媒體的不解。一名法國記者在媒體見面會上直接提出影片的內容有刻意為中國民營企業老闆「開罪」的意味,同時對於以美國「唯愛樂」為代表的外商形象有不實的描寫,中國代加工廠的困境不能全部歸咎為「來自資本主義的壓榨」。對此,導演張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不是針對美國,更不是針對美國人,我說的是處於經濟鏈條上遊的跨國企業。在我們的電影裡所敘述的玩具行業百分之八九十是依賴於美國和歐洲的訂單。他們下訂單的時候都會給出最低的價錢。中國的企業只能接到很低的價錢來做,這就是真實的情況。為了拍攝這部影片,劇本六異其稿,走訪了廣東數十家工廠、行業協會、甚至採訪了當年臥底的記者。造成中國代加工業困境的元素是多元的,但是我的電影確是第一次把一些從前沒有人表現過的內容拍了出來,我也預感到了會傷害到某些人的立場和感情。但是,我希望全世界的觀眾有這樣的勇氣來面對這個現狀。」張唯同時也表示,電影的故事發生在2008年到2010年之間,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中國的情況有很大的變化。電影所敘述的一些內容可能現在還有些地方會存在,但大部分都已經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變成過去。
中國老闆已經學會說「NO」
影片中,男主角林大林(姚安濂飾)處於訂單的漩渦中無法自拔,越陷越深。有海外媒體就對林大林的抉擇產生了懷疑。有記者提問:「如果有來自西方的壓力,一再的要求降低價格,為什麼中國人還會接受訂單,為什麼他們不說不?」導演張唯在成為導演之前有過十多年的創業過程,他坦承:「中國人的第一目的是要生存,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很多訂單轉到越南、緬甸去了,所以很多中國企業倒閉了。電影創作的時候,我們搜集到採訪的資料得出了這個結論,只要你還要做這個行業,就擺脫不了林大林所處的漩渦,這是生存所迫。拍攝電影《打工老闆》的目的,就是希望廣大觀眾可以通過影片去了解『Made in China』背後隱藏著的真相。通過這部電影,我確實在指責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製造業的殘酷剝削。他們不顧中國企業的存亡,把訂單價格壓至最低,致使許多中國企業為了一筆訂單發生惡性內鬥。然而,面對幾乎『零利潤』的訂單,中國的大部分製造企業都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再度縮減成本,卻很少有人對這些訂單提出拒絕。《打工老闆》意在鼓勵中國的製造企業去打造自己的品牌,完成『中國創造』的夢想,更要學會對西方資本主義說NO!」
老闆跳樓的情節來自真實事件
影片中,姚安濂憑藉精彩的演技塑造了一個有點狡猾,既追求個人利益,但是又不失善良,有一定道德底線,有社會責任感同時性格上又有一定缺陷的一個人物。張唯表示電影裡有一個老闆陳建雄自殺了,包括後來林大林的自殺真的是看到了新聞報導真的有一個老闆因為油漆不合格被退貨工廠破產自殺。劇本創作時把這個故事加進了電影。沒想到,卻成為影片最具震撼力的橋段。
由此,《打工老闆》從本屆電影節開幕式上的備受關注,到首映後的媒體眾說紛紜,觀眾的態度開始變得多元,也恰恰證明了電影《打工老闆》的奪獎之旅此時才正式拉開了帷幕。據悉,本屆蒙特婁電影節的閉幕儀式將於當地時間9月1日晚舉行,各大獎項也將陸續揭曉。
現實主義題材再現 國產電影新高度
廣東省影視協會副主席李亞威在致開場詞時即奠定了該次研討會的基調,她表示:這次會議絕非表揚會,而是作為一場辯論會的態度來剖析這部作品。作為廣州地區本土企業客觀描述性電影,《打工老闆》的階層到底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它所充斥的真正意義也在這一次研討會上緩緩發酵。
老闆面對利益和人心,孰輕孰重?研討會上眾多企業家紛紛表示《打工老闆》所描寫的產業狀況及作為老闆所面臨的一種矛盾態完全是現實社會化生產中的一面鏡子,這種真實的描寫很容易就會將作為一個企業者的內心赤裸的揭露。會議上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民營企業家代表王理宗從一個企業家的角度將電影中對這部分的情感描寫和自身的感悟做了一個系統化的結合,他在會議中提到:「在電影中能夠看到很多民營企業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縮影。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他的理想得不到重視,所以表現出的內心的焦慮、那種痛苦、無奈和自責我覺得只有企業家本身才能體會。」
在這個社會上怎麼去判斷一個好的企業家?怎麼去判斷一個好的人?如何在哲學層面判斷道德?當一個企業家在社會道德防線的帽子下進行生產價值產出的估量時,那種矛盾碰撞出的衝突開始衝擊著企業家的心理,而這種心理的「衝擊」在電影《打工老闆》中以最真實的手法在「林大林」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話題尖銳再升級 成中國電影產業新突破
在電影《打工老闆》中存在諸多複雜關係,老闆與員工、外企客戶與民營企業、媒體與法律等關係中出現的衝突,在影片中被完整地剖析出來。「導演的聰明之處在於他沒有把電影裡面的人物設定成純粹的壞人,每個人都值得體諒、同情,這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影片沒有給我們最後的答案,但是他應該思考我們引導體制上面一些其他種種方面我們去找自己的原因,這就是一個藝術家表達作品的方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張柏青將問題直接引出,不禁讓觀眾們陷入更深一層的思考中。
很多民營企業在國外也是特別希望製造話語權,但是從來沒有製造過,當然說出來是暴露自己本身政府、企業之間的一些客觀存在問題。但是從總體來看,這個電影本身直面了社會問題,也直面了由此造成的人性的問題,簡單一點來說是內心黑洞的表露。這樣一部直擊敏感話題的電影能夠過審上映,無論對中國電影產業還是文化產業都是一種突破,它也體現了社會大眾的整體需求的擴展和素質的提高,這對未來電影文化事業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