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站著把錢掙了,也把中國電影帶進十億票房俱樂部;沒有堆砌明星的《狼圖騰》是今年賀歲檔的黑馬贏家……情懷,在影市票房井噴的當下,成為中國影迷和媒體人的至高訴求,其實這也是全球影人之共鳴。最近又一部頗具情懷的中國電影《打工老闆》,傲驕地贏得美國、蒙特婁、伊朗等電影節的追捧。它之所以能席捲全球影節,贏得世界關注,是因張唯導演用獨特的視角,全新解讀了越來越受到世界關注的「made in China」課題。而在「老闆別哭」輿論熱半個月後,《打工老闆》又於今(11)日與《親愛的》、《歸來》、《智取威虎山》等片共同斬獲「十大華語電影」。確切地講,該片映後,必將引發各界對「富士康現象」下的中國製造,做出多維度的反思。
美伊等多國電影節聚焦《打工老闆》解密「Made in China」 今日又贏「十大華語電影獎」
第三十八屆蒙特婁電影節最佳男主演獎,拉開了《打工老闆》席捲全球影節的序幕。從今年初,美國第二十五屆矽谷電影節,到美國第三十九屆克利夫蘭電影節,再到日前伊朗 第三十三屆曙光國際電影節上的最佳劇情獎。目前還有多個國家的電影節邀請。
如果說,《中國合伙人》中的「成東青們」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帶領美國人賺錢作為成功標準,那麼,《打工老闆》中的「林大林們」則夢想,在中國本土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實現中國製造產業升級。前者獲得了掌聲和鮮花,後者則是一聲嘆息。電影《打工老闆》折射了中國製造業的30年浮沉,也深刻揭示了越來越受到世界關注的「made in China」課題。講述深圳特區達林玩具廠的老闆林大林(姚安濂飾),在國際競爭加劇、製造業利潤驟降的情況下,接下美國某玩具品牌1億加工大單,之後遭遇全球石油危機導致原材料成本上調、訂單驟減、勞動力成本漸增、記者臥底(湯嬿飾)工廠,抨擊工人被剝削等一系列事件,老闆林大林意識到,工廠的命運被牢牢地控制在擁有品牌的美國企業手裡,以零利潤換取訂單,是很多工廠賴以存活的救命草。製造業內嚴酷的價格廝殺,最終導致深圳原有1000家玩具廠僅存活了100家。林大林昔日同行有的不堪債務重壓而跳樓,也有的被迫轉戰到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緬甸市場。林大林的處境真實折射出中國各製造業的困境、中國老闆的困境、製造業工人的困境。因而,有影評人稱,《打工老闆》不是一部夢想式的電影,而是一部「Made in China」的紀錄片。
導演張唯探究中國製造業課題的視角,已經受到越來越多國際電影人的關注。蒙特婁電影節主席Serge Losique,在影片點映後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現實的電影,劇本是好的。這些天人人都在談論中國廉價勞動力,以及他們如何影響整個世界。(中國製造業)老闆是個犧牲品,就像為他工作的人也是犧牲品一樣。」
不同於其它借海外影節獲獎口碑逆向引導國內宣傳的電影,《打工老闆》低調地吸納著各國電影人的關注與熱議。而隨著近期國內「老闆別哭」輿論熱的升溫,《打工老闆》對「made in China」的解讀也開始受到國內影界的認可與推崇。今日,電影《打工老闆》與《黃金時代》、《親愛的》、《智取威虎山》等影片一起斬獲「2015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十大華語電影」。此次獲提名的有24部影片,其中有8部電影佔據年度票房排名前8位,近而業內人士預測,尚未在全國公映,就已贏得國內外影界口碑的《打工老闆》,或將成為又一匹影市黑馬。
「老闆別哭」輿論熱後 《打工老闆》重解「富士康現象」下的中國製造
《打工老闆》映後或將再度推升「老闆別哭」輿論熱。它不禁讓觀者想起今年最火的廣告牌——老闆別哭,和廣為轉發的「感謝你的老闆」——「每個月還能拿到工資的員工都應感謝你的老闆,尤其是這兩年。你也許不知道,你上班玩手機的時候,你的老闆正在焦慮;你也許不知道,你盼望發薪的時候,你的老闆正在下一張借條上簽名。中國現在的老闆,80%以上面臨著資金壓力、經營困難、倒閉風險。海難覆船的時候,最倒黴的是船長,船員可以逃命,但船長卻捨不得他那條船!他不要求你與這艘船共存亡,只請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
「老闆是個犧牲品」也正是蒙特婁電影節主席觀影后的感慨。加之,張唯導演非常坦誠地表示,影片雖不來源於他的故事,但有其生活經驗在裡面。故而,不乏有人看了片名就質疑,這是傾向於老闆立場的視角。然而,事實並不盡然。觀眾將在《打工老闆》前後兩段,體味驚人的觀影感受大逆轉,也正是該片魅力之一。
《打工老闆》前60分鐘,傳遞出清晰的普世價值,達林玩具廠工人的生存窘境,辛苦勞作卻收入微薄、在訂單重壓下不斷加班、生產環境惡劣、薪酬沒有保障、由討薪引發的媒體「臥底」、由暗訪引發的社會爭議、美國合作方火速發布無責與討伐的聲明、精明的律師蜂擁而至……導演張唯展現的鮮活人物群像,會讓很多觀眾聯想起廣受爭議的「富士康風波」。
而在影片後半段,張唯導演很巧妙地將觀眾帶到普世價值觀之上的又一新視角,從對工人命運的悲憫與義憤,到對林大林迫使工人加班等引發勞工矛盾系列行為的反思。正如影片中「臥底」記者隨著採訪深入所發生的思想轉變——在美國1億大單的勞工合作中,「誰剝削了誰?誰養活了誰?」;深圳原有1000家玩具廠何以僅存活了100家;林大林是該堅守「中國製造」,還是該像同行那樣轉戰到「緬甸製造」?「中國製造」的出路在哪裡……影片沒有任何說教和引導的痕跡,卻很巧妙地將觀眾的視角,從關注工人個體的普世價值,帶入到對中國製造業「打工老闆」的反思。
導演張唯強調:「關注工人個體的命運是正常的,這是普世價值的思維定式。但我想說的是,在我眼中,像林大林這樣的企業家也是一個普通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中那種「生而為人之艱難」的情結,一直鬱於《打工老闆》中,這也是該片能引起歐美影人共鳴的原因之一。導演張唯說:「現實的邏輯最能讓人信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都是令人信服的,讓人覺得那就是那個國家的生活。不論從民族情感,還是從文化審美上,我都偏向這種寫實和紀錄的表現方式。」
也正是張唯導演寫實和紀錄的質樸,打了國外影人,也打動了深圳觀眾。在深圳點映時,某外企觀眾對情節深有感觸,看到影片幾處高潮段落時流下激動的眼淚。一位先生在觀映後遲遲沒有退場,他和導演交流,說已經發簡訊給自己的老闆,力薦他來看《打工老闆》。「這是一定會打動老闆階層的電影,而且也一定要讓員工來看看」。
張唯導演為「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提供了多維度思考
像《打工老闆》這樣,在映前就因「立場」而引發多方關注與討論的影片並不多見。在蒙特婁電影節參展時期,也曾受到很多境外媒體質疑,電影在譴責西方經濟制度,為中國的「血汗工廠」開脫。導演張唯對此也並不避諱,他回應如此質疑的境外媒體:「這是一種非常片面的理解。在西方人印象中,中國工人的工作生活苦不堪言。我們現在必須擺脫西方人這種固有的印象。我在影片中,將老闆、工人、媒體記者、外商、政府官員、律師等眾多人物形象一一真實再現,希望觀眾能夠從複雜的人物關係中,客觀思考,發現『中國製造』的真相。
電影中,曾「臥底」達美玩具廠,揭露工人生存窘迫的記者,最後在新聞發布會上,向試圖撇清責任的美國合作發問:「我想這知道,這個過程是誰剝削了誰,又是誰養活了誰。你們的利潤是多少?」美方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並非無解,一如《打工老闆》頗具深意的片名,以「打工」做為中國製造業老闆的修飾定語,組成一個頗具黑色幽默的名字,中國製造業的老闆其實是為國外訂貨商打工,「打工老闆」其實是「made in China」的特色產物。
雖然「富士康現象」下的中國製造有很多問題無法通過一部電影來解答,但至少,在國際社會熱議中國轉型的浪潮聲中,張唯導演為「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維度」思考的視角。而林大林感慨的那句:「中國製造,我還想著中國創造。」或許是導演張唯想要道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