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打工老闆 是2014年10月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導演張唯從老闆的視覺,向大家呈現了老闆自殺,老闆轉移工廠,老闆破產倒閉和變賣家產賠付工人工資。
剛開始,電影交代了玩具行業不景氣的時候,老闆為了維持工廠的正常周轉,無奈的接受國外報價接近成本的訂單,由於資金周轉緊張,老闆去找同行借錢,同行1由於資金問題,廠裡空無一人,同行2關了工廠,打算去找人工成本的地方開廠。最後,工人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國外客戶以工人加班時間過長等緣由而沒通過檢查,取消在產訂單,老闆血本無歸。
沒開過工廠,也沒做過老闆,但是8年來的工廠工作經驗和觀察,感觸頗深。沒啥技術門檻的工廠,為了獲得穩定的訂單,只能拼價格,因為其它的沒法拉開差距,最後價格廝殺的接近成本,有些工廠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從砍生產成本這方面入手,然而, 人工成本很難,搞毛了工人,在旺季來個消極工作,罷工,辭職,一面要著急出貨,一面貨拖著出不來,就問你急不急,頂不頂,最後為了活下去,只能偷工減料。
進口商(貿易商)這邊,給工廠報的價格,基本往死裡砍,一來誰會嫌賺的多,二來進價高,賺的不多,影響銷售,搞不好要虧。
於消費者而言,毫無疑問,都喜歡物廉價美的產品,特別是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要想抓住他們,唯價格兒。
一般來說,開發產品前,就需要了解市場,做好產品定位。對於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拋開外觀設計,一生產,基本上就踏入了紅海, 價格市場話沒法避免,只能做好自己能做的。企業在盈利的同時,還需要考慮足夠的訂單,以維持工廠的正常運轉。訂單不多,工廠時刻面臨停工的危險,經常停工會迫使工人陸續離職,從而反過來增加你招工的成本,形成惡性循環。惡性循環的鏈條打開,工廠要麼倒閉,要麼被迫接受可能虧損的訂單以維持生產線運轉,後面這個選擇就有點飲鴆止渴,做的越多,虧得越多,只能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對於貿易公司也是一樣的,有維持公司的活,但沒有維持公司的利潤。看起來很矛盾,相生相剋,做的越多死的越快;選擇關門,放棄抵抗和之前的付出,一死了之;選擇縮小規模,斷臂求生,問題依舊存在,只是損失大小的問題。
可能這就是常說的為什麼98%中小企業難逃活不過三年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