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迪生發明的白熾燈開始,照明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一部分,改變了人們最開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大大延長了人們工作時長,可以自由地在晚上做更多的事情。西元2000年以後,大量的帶顯示屏的電子產品大量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LED的發光原理是用藍色光源打在黃色螢光粉上產生黃光,黃光被藍光激發出來以後,再與原來的藍光混合形成白光。
也正因為這個原理,所以很多製造廠家為了提高白光LED的亮度,直接提高藍光的強度,這樣黃光也會相應增加,最後形成的白光的亮度也就增加了,但是也容易造成藍光過量等問題,由於光的波長與光子的能量成反比,即波長越短其能量越高,波長介於430nm到480nm的藍光,是手機發出來的光中能量最強的,也就是我們經常討論需要阻隔的電子屏幕發出的傷眼藍光。
為什麼過量的高能藍光進入到眼睛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呢?晶狀體是眼球中重要的屈光間質之一,它呈雙凸透鏡狀,就像照相機裡的鏡頭一樣,對光線有屈光作用,同時也能濾去一部分紫外線,保護我們的視網膜,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過睫狀肌的收縮或鬆弛改變屈光度,使看遠或看近時眼球聚光的焦點都能準確地落在視網膜上。
電子屏幕發出的白光進入到眼睛之後,晶狀體曲面會把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不同色光,然後晶狀體的對焦作用將這些不同色光重新聚焦在視網膜上;由於紅光的波長比較長,會落在視網膜的後方,綠光的焦點剛好在視網膜上面,藍光的波長短焦點則在視網膜的前方,由於焦距不一樣,藍光又比其他光強60%以上,人們的向光性會驅使眼睛去看最強最亮的光,而最強的藍光在視網膜前面,沒有剛好在視網膜上,所以是看不清楚的,處於一個離焦的效果,所以視覺中樞要求睫狀肌開始運動,通過睫狀肌運動之後,改變晶狀體的形狀,以向近或遠距離的東西對焦,促使眼睛產生形變,焦距就跑到視網膜上面,人們可以看得清楚事物。
眼睛看手機的過程距離比較近,造成睫狀肌收縮本身就會緊繃,而藍光長期離焦照射導致產生另一個反方向運動力量,這兩個力量相互拉扯之下,時間久了,就會造成睫狀肌的痙攣,如果持續看手機久了造成睫狀肌痙攣,這代表眼睛發生疲勞的現象,可能會導致假性近視或加重視力度數。而防藍光鏡片將大部分藍光濾除之後,就可以對視網膜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減緩這兩股互相拉扯的力量。但是防藍光眼鏡市場魚目混珠,種類繁多,鏡片顏色也都各不一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選擇呢?接下來會給你詳細解釋。
關於鏡片的顏色該怎麼選擇這個問題會涉及到互補光的知識,若兩種顏色的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可得到白光,則這兩種色光稱之為互補。國際照明委員會(CIE)1931年制定了一個色度圖,在色度坐標圖中,只要從該顏色點過E點作一條直線,都可以找到一對互補的顏色光。
例如上圖中的紅色線,一端指向紫色,穿過中心E點的另一端是黃綠色,所以紫色和黃綠色為互補色,再看綠色線,一端指向藍色,穿過中心E點的另一端是黃色,所以這兩組顏色也為互補色,假如該直線不穿過白色E點,那麼這兩點的光色不能稱為互補。通過這個色度圖,我們也可以整理出下圖中光譜色的互補色。
上圖可以清晰看到,不同顏色的可見光波長及其互補光,所以想要眼鏡達到過濾藍光的效果,鏡片是必須帶有互補底色的,而透明的鏡片是起不到防藍光效果。在可見光中紫光的能量也很強,所以我們需要把紫光都過濾掉,所以鏡片會有黃綠色,同時我們需要過濾掉一部分的傷眼藍光,而藍色的互補色為黃色,因此最終鏡片效果呈現黃綠色偏黃是最好的。我們不過濾青光是因為青光靠近綠光,而我們人眼對綠光很敏感,如果過濾掉青光會出現有色差的情況,所以也不要選擇市面上偏橙色的防藍光眼鏡哦。
因為紫外線是屬於不可見光,有一些商家就會忽悠消費群體,宣稱自己的透明防藍光眼鏡是採用了特殊的技術,讓這款眼鏡達到吸收藍光效果的同時鏡片可以呈透明色,這是違背了光吸收轉化的物理原理的,因為根本不可能出現把藍光吸收掉卻不會顯示互補色的情況,你可能會好奇,那為什麼商家在給我做測試的時候,我看到這個眼鏡確實是可以過濾掉藍光呢?其實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大部分商家基本都在用雷射筆來給用戶做測試證明透明鏡片的防藍光效果,其實雷射筆發出的光是屬於紫外光,而紫外線又屬於不可見光,它的互補色也是不可見的,這種鏡片只能起到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而沒辦法過濾藍光,所以雷射筆發出的光並不是手機會發出的藍光,透明的鏡片根本不能阻隔430納米以上的電子藍光,更多偏向於裝飾品。上述這種情況,大家在購買眼鏡的時候一定要避免跳坑。
文末再囉嗦一句,防藍光眼鏡雖然可以有效阻止藍光,但是在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同樣要注意讓眼睛適當休息哦,增加離開座椅起來走動的次數,多看看窗外的風景,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才是切實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