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 賈靜淅 攝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川藏鐵路規劃建設」成為關注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在兩會期間接受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
預計今年將完成川藏鐵路建設的可行性研究,部分路段可在年內開工,而識別、防範或規避自然災害風險是其中的重大課題。
川藏鐵路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鐵二院
「顯著的地形高差、強烈的板塊活動、頻發的山地災害、脆弱的生態環境、高寒缺氧氣候環境」,這是川藏鐵路沿線的五大環境工程特徵。
西藏波密天魔溝冰水混合型泥石流災害點 圖片來源:新華社
每一個特徵,都是這一「世紀工程」必須面對的巨大風險考驗。
「我們對風險的控制有一個基本原則,即在風險識別基礎上,通過一定措施把不可接受的風險變得可以接受。」
長期從事鐵路建設管理與科技創新的盧春房,如此理解工程與風險的「相處之道」。
「減災選線」,也正是鐵路部門在確定川藏鐵路線路走向時所堅持的理念。
規劃中的怒江大橋模擬圖 圖片來源: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重要橋梁的選址,需考慮常年風速風向等氣候背景;針對受氣溫影響大的季節性凍土,需用含水量低的沙子作填料;施工過程中需及時防範雪崩、泥石流、洪水影響……
從選址規劃到施工建設,如何讓挑戰變得可預見、讓風險變得可接受?
盧春房指出,科研技術攻關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他告訴記者,中國鐵路總公司目前從五個方面設立了重大科研課題,正聯合多部門開展攻關。
川藏鐵路沿線氣象條件及災害風險對工程的影響,正是其中之一。
研究內容包括川藏鐵路沿線氣象災害形成變化規律、災害監控措施和技術方案、符合工程需求的氣象條件參數、氣象災害評估技術等。
「川藏鐵路規劃建設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協同創新,這是大家的堅定共識。」
盧春房期待,鐵路與氣象部門進一步密切溝通、加強協作,以高質量科研成果為川藏鐵路建設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