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戰爭慘敗而歸,又面對幕府大軍徵討,長州藩要如何死裡逃生?

2020-12-24 歷史皇太后

1864年,對於日本註定是動蕩的一年,在這一年之中,日本發生了許多大事,比如說池田屋事件,比如說禁門之變。而對於這兩件事中的核心長州藩來說,就更是災難性的一年了,與英法荷美四國的下關戰爭以失敗告終不說,意圖劫持孝明天皇的計劃也以失敗告終,更別提現在他們還要面對孝明天皇讓幕府組織的十五萬大軍討伐。如今內憂外患之下,長州藩要如何逃過一劫呢?

一、作死作成朝敵國賊

對於長州藩來說,來自外部的打擊,莫過於他們因為禁門之變而被定義為「朝敵國賊」。事實上,這也頗有一些諷刺意味,因為這個「朝敵國賊」的名聲,其實是長州藩自己爭取來的。眾所周知,長州藩是日本幕末時期的攘夷主力,所以他們在攘夷過程裡就非常激進。

早在1863年9月30日,他們就計劃利用「大和行親」的機會,聯合京都的攘夷派官員逼迫孝明天皇下令攘夷。當然了,這件事最後被薩摩藩和會津藩破壞,長州藩也被解除了兵權並趕出京都,日本史學界稱之為「八月十八日政變」(按照日本舊曆,是8月8日沒錯)。

不過長州藩腦子有點軸,上到藩主下到武士都是頭鐵無比。所以在1864年他們又制訂了更大的「計劃」——打算趁著風大的時候,讓潛入京都的浪人們在京都放火,然後浪人們一擁而上,把孝明天皇從皇宮裡給劫持走。

當然了,這個計劃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因為長州藩行事不夠周密,竟然被維護京都治安的新選組聽到了風聲。結果他們的探子在1864年7月8日被新選組逮捕,準備在京都起事的浪人們也在池田屋旅館被新選組一網打盡。劫持天皇的計劃還沒等開始,就宣告失敗了。

但是頭鐵的長州藩仍舊不肯放棄,所以又計劃派出軍隊去京都,以給長州藩藩主「叫屈伸冤」為理由,一舉攻入京都的天皇御所,劫走孝明天皇去長州藩「主持」攘夷大計。這件事就是日本歷史上發生在1864年8月20日的「禁門之變」,長州藩和薩摩藩、會津藩、桑名藩在京都御所的蛤御門交戰,最終以長州藩不敵敗退為結局。不過長州藩這次可算是把京都禍害的夠嗆,好端端一個京都愣是被長州藩燒掉了三萬多間房子,都成了開挖野地了。

這件事讓孝明天皇大怒,心說你們這不是要拿我當個擺設嗎?怎麼著還真把我當漢獻帝不成?於是憤怒的孝明天皇立刻將長州藩定義為了「朝敵國賊」,並下令給幕府將軍德川家茂,讓德川家茂組織部隊討伐膽敢以下犯上的長州藩。得到命令的德川家茂不敢怠慢,連忙組織起36個藩國的軍隊,約有15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長州藩殺去。而此時的長州藩,不僅面臨政治上的壓力,更面臨內部的巨大壓力。

二 、損失慘重的長州藩

如果說僅僅是外部壓力,或許長州藩這次頂一頂,咬咬牙和幕府見真章的打一兩場勝仗的話,或許還能挺過去。可是對於長州藩而言,更大的問題是來自於他們內部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則比較悠久,要追溯到長州藩的攘夷態度上了。眾所周知,長州藩是攘夷運動的核心,也是攘夷專業戶,他們不僅身體力行的積極刺殺外國人,還要和西方國家面對面的幹仗。所以他們先後在1863年和1864年與西方國家打了兩次下關戰爭。

但可惜的是,長州藩的軍力本就一般,對西方技術的引進也不算積極,所以說是連續吃了兩次敗仗。比如說第一次下關戰爭,剛在1863年5月襲擊了美國、法國和荷蘭船隻後,還沒開心幾天呢,西方國家的報復還擊就來了。先是在6月1日被美國的軍艦懷俄明號暴打一頓,長州藩兩艘蒸汽動力軍艦和一艘風範軍艦都被擊沉。然後6月5日又被法國軍艦賽米拉米斯號一頓暴打,連炮臺都被登陸的法軍佔領了,甚至還燒毀了附近的部分民居。

不過長州藩頭鐵啊,所以說失敗後繼續整軍備戰,炮擊經過的外國船隊。於是在1864年,英國、法國、美國、荷蘭聚集了17艘戰艦和五千多名士兵,浩浩蕩蕩的殺向了據守下關的長州藩。戰鬥在1864年8月4日開始,長州藩一路被動挨打,僅僅開戰4天就丟失了所有的炮臺,到了8月8日,長州藩的下關城也被登陸的聯軍攻佔,長州藩被打的一敗塗地。輸的底朝天的長州藩只能向英法美荷四國低頭求和,在保證不會在炮擊外國船隻後,籤了停戰協議。

這場兩場失敗下來,可讓長州藩損失慘重,不僅財政上要做出賠償,在士氣上也出現了低沉。畢竟之前一直喊著攘夷,可現在這夷非但沒攘走,自己還讓夷給打了。如果說第一次下關戰爭的失敗,可以說是因為準備不足造成的,那麼第二次下關戰爭的失敗後,那就真的是讓長州藩內部的開始分裂了。

內部主張對幕府全面謝罪,主張「純一恭順」的「俗論派」開始起事,希望能夠奪回權力,並且終止眼下這種極端的策略。而激進派則為之做出了最後的努力,也就是發動了「禁門之變」。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了,不僅是以失敗告終還引來了朝廷的討逆大軍。

三、夾縫求生的長州藩

事實上,對於長州藩而言,這個局面可以說是糟透了,幾乎是比當年關原之戰更為惡劣的局面。畢竟當時的長州藩就算失敗也還有條後路,可現在如果戰敗的話,那估計長州藩就得被朝廷和幕府軍給徹底一窩端了。原因自然很簡單,因為當年長州藩沒有被定義為「朝敵國賊」啊,可現在不僅被定義為「朝敵國賊」,而且還被幕府的15萬大軍徵討,以現在長州藩手上那點部隊肯定是打不過的。再加上內部的分裂傾向,所以說能否抵抗住已經是問題了。

隨著幕府大軍日漸逼近,長州藩內部的分裂也就越發嚴重。畢竟幕府軍是有15萬人,長州藩手上連萬餘人的正規軍都不到,要正面硬拼肯定是懸了。儘管「俗論派」和「激進派」演化過來的「正義派」都主張先和幕府議和保全自身,但「正義派」是主張假投降保存自己,然後伺機東山再起的。

所以說「俗論派」和「正義派」相互之間是誰看誰也不順眼,都恨不得把對方當國賊給天誅嘍。最終還是「俗論派」在9月份先下手為強,直接把從英國回來的「正義派」核心人物井上聞多給幹掉了,另一個核心高杉晉作也遭到了「俗論派」打擊而被迫逃亡。

這麼一來長州藩就完全被「俗論派」奪取了權力,從而開始力主與代表朝廷和「大義」的幕府軍議和。(在日本的文化裡,大義十分重要)而另一方面,幕末奇人坂本龍馬和其恩師勝海舟也找到了擔任幕府討伐軍的參謀的西鄉隆盛,闡述了長州藩對於推翻幕府的重要性。西鄉隆盛一琢磨也確實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說也就不那麼想消滅長州藩了。畢竟如果因此削弱了倒幕派的力量就不好了,再加上長州藩現在由「俗論派」主事,西鄉隆盛就更期望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最終西鄉隆盛在11月前往了薩摩藩的分支藩國巖國藩,在此地秘密的和長州藩談判。在長州藩接受了「禁門之變」的三名主要責任人切腹謝罪,五名次要責任人要離開長州藩被軟禁,以及拆毀他們用於防禦幕府的堅城「山口城」之後,長州藩這才算是逃過一劫。雖然說這屈辱的城下之盟實在是讓長州藩難以接受,可是長州藩終究是保存了下來,免於被幕府大軍徹底剿滅的命運。當然了,這也為日後長州藩能夠成為倒幕主力,埋下了伏筆。

結語

可以說長州藩的倖免於難,本質上是西鄉隆盛為了大局考慮而保護了長州藩。這不僅為長州藩成為倒幕戰爭的主力埋下了伏筆,更為日後的薩長同盟打下了基礎。當然了,長州藩的「俗論派」也沒能蹦躂多久,因為逃過一劫的高杉晉作隨即在下關市的功山寺發動了「功山寺起義」,直接把俗論派給砍瓜切菜了。長州藩的「正義派」藉此重掌了權利,而長州藩就在此刻發奮圖強,以期在日後能夠一舉推翻幕府。

參考文獻:《日本近代史》

《長州戰爭 幕府瓦解的十字路口》

相關焦點

  • 第一次長州徵伐,江戶幕府勝利,卻沒對長州藩趕盡殺絕!為啥
    第一次長州徵伐以長州藩的失敗落幕,在這場戰爭中,長州藩和國內外反動勢力勾結反對江戶幕府,奇怪的是,江戶幕府沒有對長州藩趕盡殺絕,不僅沒有,這場戰爭的失敗甚至絲毫沒有影響長州藩的戰爭潛力和倒幕政策
  • 炮擊美法商船,長州藩挑起下關戰爭
    引言:1863年,在長州藩等尊攘派的推動下,孝明天皇發出了攘夷赦紙,幕府將軍被迫向朝廷保證在6月25日發動攘夷。6月25日,長州藩以久坂玄瑞為首的攘夷派(光明寺黨),斷然開炮襲擊了正在下關海峽的美國商船「彭布羅克號」。
  • 以倒幕為目標的薩摩藩,為什麼要聯合會津藩屢屢打擊長州藩?
    相比於幕府的軟弱無能,與西方國家籤訂條約和打開港口,各地方藩國則出現了攘夷的呼聲,進而這種攘夷的呼聲變成了要推翻德川幕府的呼聲。其中長州藩和薩摩藩無疑是最為熱衷於推翻幕府的藩國,長州藩展開了許多針對幕府的刺殺活動,而薩摩藩則暗中積蓄力量,意圖武裝推翻幕府。但是雖然說這兩個藩國在後來確實締結了同盟,可是在這之前薩摩藩卻聯合會津藩屢屢打擊長州藩,直接破壞了長州藩的攘夷大計,這又是為什麼呢?
  • 頭鐵無比的長州藩,是如何獨立進行攘夷,並且單挑四國聯軍的?
    自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黑船來航」事件之後,日本的國門就被西方國家用洋槍洋炮給敲開了,日本也進入到了一個混亂的年代。因為西方國家帶來的衝擊和強制性的通商條約,憤怒的日本武士們紛紛成立了攘夷派,決心趕走這些討人厭的外國人。而在攘夷派裡又以長州藩最是激進,不僅要刺殺在日本的外國人,更要武裝攘夷。於是他們在下關積極備戰,炮擊一切經過的外國船隻。
  • 日本幕府倒掉記:終結一個260年的朝代,只需3個條件
    長州藩下關的位置本來,攘夷這事,幕府是和長州藩的立場一致的,但幕府將軍煩的是,攘不攘夷,是我徵夷大將軍的事,你一兩個小藩在下面亂嗷嗷個啥。不需會戰,1天下來,長州藩的「壬戍丸號」「庚申丸號」「癸亥丸」號,就一毀二沉了。之後,法國參戰,襲擊了日本下關炮臺,日本海軍失去了戰鬥力。這就是下關戰爭的前半場,時間1863年6月,地點長州藩馬關海峽下關港口,結果長州藩慘敗。3.不敢再提攘夷了下關初戰,長州領教了外國人的厲害。
  • 頭鐵無比的長州藩,是如何進行獨立的擊退,並單挑出四大聯軍的?
    而在反夷派中,以常州氏最為激進,不僅要刺殺在日本的外國人,還要武裝反夷派。於是他們在下關積極備戰,炮轟所有經過的外國船隻。這無異於向他國宣戰,這就是對日本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馬關戰爭。1、風暴中的日本從1853年開始,日本被迫與美國、荷蘭、沙烏地阿拉伯、英國和法國籤訂貿易條約。
  • 長州藩經歷對外戰爭失敗和舉國討伐後選擇和薩摩藩共同倒幕
    不過,這兩大強藩的情況還是有相當不同,薩摩藩大體上算是鐵桿倒幕派,長州藩屬於「浪子回頭」。 薩摩藩民風剽悍、桀驁不馴,軍隊的戰鬥素質又高,歷代幕府僅僅是靠鐵腕壓服。隨著朝廷聲望日漸恢復,德川幕府實力下降,憋屈幾百年的薩摩藩的「尊王反幕」情緒高漲。不過,剛開始薩摩藩表面上會適當打擊激進分子,畢竟跟幕府的政治遊戲還是要玩的。
  • 倘若日本幕府早幾年開國,倒幕運動或許不會成功
    土方久元慶應元年春天,恰好幕府公布了第二次徵討長州的事宜,主要命令西日本諸藩出兵。對此薩摩藩表示,此次戰爭與之前不同,沒有正當的名目,徵討緣由不明,因此不應發起戰爭,於是明確表示不出兵。中岡和土方一致認為,既然薩摩反對第二次徵討長州,便是時機,必須立即行動。
  • 隱藏在幕末的陰謀,長州藩火燒京都的計劃,如何被新選組破獲?
    除去西方勢力的介入,日本內部的政局也變的混亂起來,幕府和攘夷派的紛爭越來越大,雙方爭鬥的同時,武力衝突也日益加劇,隨時都可能演變為一場戰爭。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864年7月8日,負責維護京都治安的新選組在接到線報之後,突襲了一家名為池田屋的旅館,在這裡他們將揭開長州藩的陰謀,並將這個陰謀扼殺在搖籃之中。
  • 幕末尊王攘夷的中心:長州藩
    長州藩就是毛利藩,領有周防、長門兩國,根據後期檢地領地大概在37萬石。由於藩債不斷增加,農民窮困,藩內各地不斷發生百姓一揆。以村田清風為首的改革派上臺,採取緊縮財政開支的措施,重建鄉村統治。周布政之助從開港的中央政局和海防發展出發,採取富國強兵和重商主義的政策,長州藩逐漸成為尊王攘夷派的據點。經過1863年的八月十八日政變及幕府兩次徵伐長州後,與薩摩藩同為討幕的領導力量。幕末長州藩的思想家吉田松陰提出了「一君萬民論」,主張天皇一人之下萬民平等。
  • 武裝倒幕的開始,戊辰戰爭的序幕,幕府軍和政府軍的鳥羽伏見之戰
    而腐朽落後的幕府政權也無力應對困局,只能讓日本淪為西方列強的玩物。在這種局面下日本的仁人志士們決心對日本作出改革,而改革的首要問題就是推翻腐朽的幕府政權。儘管他們希望以「大政奉還」的方式,讓幕府退出歷史舞臺。可是權利的鬥爭從來都不是無血的鬥爭,隨著討幕派和佐幕派的鬥爭日益加劇,慘烈的戰爭最終也無法避免,鳥羽伏見之戰則成為了戊辰戰爭的序幕之戰。
  • 西南「四強藩」聯手,伺機推翻幕府的腐朽統治
    慶永雖然頗為欣賞龍馬的才幹,但二人的地位天差地別,身為幕府首腦,不便破格提拔一名浪人,於是又介紹他去拜見軍艦奉行勝麟太郎義邦(海舟)這位勝海舟,據說本出自一個高利貸者家庭,其父靠著金錢把兒子送去幕府御家人勝家做婿養子,繼承了勝氏的家名。「黑船來航」之後,勝海舟受到幕府海防掛大久保忠寬(一翁)的賞識,進入長崎海軍傳習所任職。
  • 這位日本武士,將德川幕府視為國賊,7次策劃倒幕均告失敗
    吉田松陰一反常態,對於幕府的不臣行為十分憤慨,揚言徵夷大將軍現在已是天下之賊,若不徵討幕府只會遭受世間非議。這是吉田松陰前所未有的討幕論,與他之前的尊王敬幕論大相庭徑。徵夷大將軍不但不攘夷,還反過來與外國人籤約通商,吉田松陰一貫執著的名分論和夷狄觀,使他將失職的幕府視為國賊。吉田松陰不只嘴巴說說,還真的策劃各種行動去宣洩他的不滿。
  • 被高估的明治維新:江戶幕府與西鄉隆盛的時代悲劇
    明治變法的諸多措施源自於此次藩政改革,全民兵役制由長州藩首創,秩祿公債(武士下崗再就業的國家補貼)最早是土佐藩設計的,租稅改正(土地自由買賣,以貨幣收稅)也是西南幾個藩率先試點,然後向全國推廣。江戶幕府較之明治政府,更有資格符合孟德斯鳩的「混合憲制」(the mixed co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