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日本戰國時代,毛利元就領有中國地方120萬石。
毛利元就的孫子毛利輝元,和織田信長對抗。信長死後與豐臣秀吉妥協,加入豐臣政權,成為五大老之一。
在關原合戰中,毛利輝元更是成為了西軍的總大將,後因戰敗被德川家康減封至30萬石左右。
長州藩就是毛利藩,領有周防、長門兩國,根據後期檢地領地大概在37萬石。
由於藩債不斷增加,農民窮困,藩內各地不斷發生百姓一揆。
以村田清風為首的改革派上臺,採取緊縮財政開支的措施,重建鄉村統治。
周布政之助從開港的中央政局和海防發展出發,採取富國強兵和重商主義的政策,長州藩逐漸成為尊王攘夷派的據點。
經過1863年的八月十八日政變及幕府兩次徵伐長州後,與薩摩藩同為討幕的領導力量。
幕末長州藩的思想家吉田松陰提出了「一君萬民論」,主張天皇一人之下萬民平等。
其門下湧現出一大批明治維新的志士和軍國主義擴張的推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