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準備創業的時候,我們一片茫然,因為已經習慣了以前學習、科研的路。現在我們發現,橫在眼前的是一條河,一條從來沒有蹚過的河。」清華大學博士生趙泓宇回憶,「幸虧有《創辦新企業》、x—lab這樣的課程和平臺,它們就像母親,牽引著我們邁出了第一步,告訴我們要注意什麼、避免什麼。」
近日,清華科技園、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多位授課老師、投資人以及參加該課程的學員們約60餘人聚集在清華科技園陽光廳,參加「創業行—清華大學2015《創辦新企業》課程結業交流會」。
趙泓宇的發言引來現場陣陣掌聲。作為參加2015年課程的團隊,他們的生物塑料項目在今年的「清華大學校長杯」上問鼎金獎。而這位看起來還有些許學生氣的年輕人,也已經擔任企業的聯合執行長。
像趙泓宇一樣年紀輕輕便創業有成的學生,在《創辦新企業》的課堂上並不少見。
「課程開辦5期以來,選課的91支團隊中已有半數以上成立公司,通過課程直接或間接獲得投資的團隊超過20個,融資總額超過8000萬元。」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主任、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梅萌在會上介紹。
《創辦新企業》是清華科技園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聯合開設的一門研究生選修課。和學校裡其他課程不同,這門課是有「門檻」的。申報課程的團隊需要先提交商業計劃書,經過老師們的初步篩選後,部分團隊將接受面試,面試合格以後才算選課成功。已經成立公司或已有產品的團隊則會有相應的優先權。
「與其稱為課,其實它更像一個商業精英培訓營。」趙泓宇告訴記者,「從申報課程時的面試,到期中期末答辯環節,我們就像在面對真正的投資人一樣,要把『項目的商業價值在哪裡』、『是不是可落地、可執行』這些問題說清楚。」
「原本我們的項目只是一個關於可降解生物塑料的科研課題,沒想到答辯的時候老師建議我們實現商品的銷售。」趙泓宇回憶道,「當時覺得創業還很遙遠,和老師們反覆交流過後才認識到我們已經具備了條件。於是我們緊鑼密鼓地推出了網站,發現原來真的可以賣出去。今年4月份公司已經有了銷售額。整個過程中,老師幫我們梳理了渠道,給了很多建議,我們發現創業沒有原本想得那麼複雜。」
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創辦新企業》也不同於普通課程。每節課都會圍繞一個主題,如市場戰略、營銷推廣、公司法務等等,邀請創業成功的清華校友們來分享他們的經驗。
「這門課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它產生了一個社群。」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說:「這種社群讓上下屆學生之間有了連接,學習者能反過來成為教學者,前輩反哺後輩。」
「其實在創業初期大家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差不多,和有經驗的師兄師姐們吃頓飯聊一聊,很可能問題就解決了。」清華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穆道衢說,他所在的團隊研發的智能自行車已經投入生產。「師兄師姐們把多年積攢下來的最接地氣、最有價值的經驗和人脈資源都分享給了我們。」
隨著清華大學這門「金牌」創業課影響力逐漸擴大,從周邊高校慕名而來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據主辦方介紹,今年9月《創辦新企業》課程將登陸清華大學開發的中文慕課(MOOC)平臺——學堂在線。屆時,所有對創業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免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