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早期的林黛玉,對薛寶釵非常有芥蒂、時常有牴觸情緒和嫉妒之意。
一是因為和寶玉的關係被威脅,二是因為一枝獨秀的地位被動搖,三是因為從本質上說孤高的林黛玉不喜歡薛寶釵這樣長袖善舞的性格,所以,林黛玉時常出言譏諷薛寶釵。
明裡暗裡,來來回回,直接間接,表達過很多次。
非常直觀的一回,是賈母帶著眾人在道觀時看見張真人轉贈的小禮物,隨口閒聊問及其中的麒麟「誰家孩子似乎也有一個」,薛寶釵接口史湘雲有,探春誇獎寶姐姐有心能記事,原本畫風相當和諧。
但林黛玉突然嘲諷挖苦薛寶釵,「別的事情有限,唯有在帶的上面格外有心」。
林黛玉這樣當眾否定她的細緻能力,刻薄認定她別有用心,薛寶釵本人又是什麼反應呢?
她假裝沒聽見。
彼時眾人又是什麼反應?
書中沒寫,但從後續來看,顯然是都假裝沒聽見,一起揣著明白裝糊塗,混過去了這件事情。
事實上無論賈母問的是首飾,還是衣服,抑或是別的細節,薛寶釵大概都能圓滿將這段對話推進下去,她確實如同探春所言事事上心「什麼都記得」。
反而是林黛玉心病太重,反應過激。
這顯然是林黛玉刻薄薛寶釵,為何無人替薛寶釵說話、替她「出氣」?
首先,薛寶釵本人的態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薛寶釵倘若想要辯解,她的口才並不輸給林黛玉,她有的是辦法說清楚自己並非別有用心。
問題在於,林黛玉否認的是對薛寶釵的誇獎,她倘若辯解,便是自己申訴自己的優點。
這對於低調的薛寶釵來說,並不符合她的行為標準。
當眾為自己索要誇獎,並因此和姐妹吵架,這會被認為是不懂事沒教養的行為。
薛寶釵當然不會當著賈母的面做這樣的事情。
其次,寶玉、探春等人都有「難言之隱」。
原本就在這場談話中的探春,為何不順勢打圓場呢?
眾所周知,探春情商非常高,很會說話,她看似是「打圓場」的不二人選。
迎春個性太木訥,不愛說話,惜春又年紀太小、一團孩子氣,作為賈府姐妹中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針」,賈府兩位親戚家的小姐(林黛玉和薛寶釵)發生言語衝突時,探春理應上線和稀泥。
為何探春同樣裝作沒有聽見呢?
林黛玉的性格很古怪,探春雖然情商高、未必能成功和稀泥;所以,為防止激怒林黛玉釀成大型吵架事件,探春也同樣選擇了冷處理。
至於賈寶玉,他是最不敢開口的。
一直以來,林黛玉多次因為薛寶釵而和他吵架,他一開口往往橫豎都是錯,非但沒有正面效果,反而可能火上澆油。
賈寶玉不是不想說話,他是不敢說,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說。
至於賈母,她不說話是因為偏疼林黛玉,縱容林黛玉刻薄薛寶釵的行為。
當然,眾人都不說話、不摻和、不處理,也是「大局觀」,害怕林黛玉受到刺激之後甩臉子哭泣吵架將事情鬧大。
這畢竟不是在賈府裡姐妹兄弟口角,而是在道觀中、容易給外人造成「賈府亂糟糟、小姐日常吵架」的負面印象,所以眾人都心照不宣閉口不提。
從是非曲直的角度來說,是林黛玉委屈了薛寶釵,否定她的優點和能力、給她莫須有的罪名。
微妙的是,薛寶釵心寬,她不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