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賈母熱愛社交玩耍,將一場去道觀的法事,變相張羅為春遊團建般的娛樂活動。
熱熱鬧鬧動員姑娘們丫頭們一同前往,歡天喜地愉快搞團建。
此後,張真人將寶玉的玉展示給道友們看,並拿回諸多麒麟、玉珏以及類似物件,送給賈府做賀禮。
這些物品在賈母眼中非常稀鬆平常,賈母也並不認真關注禮物本身,只簡單瀏覽一眼,指出其中的麒麟「看誰家孩子似乎也有一個」。
薛寶釵及時上線回答:史湘雲也有。
探春順勢對此進行吹捧和表揚,指出「寶姐姐有心,不管什麼她都記得」。
林黛玉的態度則是譏諷和挖苦,「他在別的上還有限,惟有這些人帶的東西上越發留心」。
同樣的一件事,探春和林黛玉二人,給出的卻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一種認為薛寶釵細緻可靠、凡事心中有數,另一種則指責她對配飾別有用心、言外之意挖苦她別有所圖。
誰的說法更接近事實呢?
自然是探春的表述。
薛寶釵確實時時刻刻留心,事事謹慎,別人未必能留意到的、她都能察覺;別人未必會記得的,她也都能放在心上。
更重要的是,她並非對金玉配飾格外留心。
這一類別和其他類別,對於薛寶釵來說並無差別。
從家族利益的角度來說,薛寶釵確實有和賈府聯姻的需要,但這份需要是靠「金玉之說」來促成來完成的嗎?
賈寶玉和薛寶釵被兩大家族的長輩們認定為適合,一是家族上的門當戶對;二是個性上的合適:薛寶釵為人處世的穩重、識大體。
歸根結底,這是基於利益計算和作風觀察而做出的理性決定;
賈府中人雖然迷信,但不至於完全被所謂「金玉之說」「木石前盟」左右。
與其說金玉之說是用來幹擾賈母、王夫人這些決策者的最終決定的,不如說這是她們做完決定之後、對外宣傳製造合理性輿論的手法之一。
薛寶釵本人是典型的理性派、務實派,金玉良緣之說,對她而言不過是唬人的把戲罷了。
至於史湘雲有麒麟還是有玉抑或是有金,薛寶釵能夠記得,絕非從姻緣匹配的角度來考慮的。
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細節,依舊是關於玉配飾,也同樣是薛寶釵和探春二人留意:邢岫煙進賈府之後,生活非常寒酸,手頭相當拮据。人人都有玉,單單她沒有。
所以,細心的探春發現了,送了一塊給她。
這件事情事後又被薛寶釵看破:她見人人獨有唯你沒有。
在這一點上,探春和薛寶釵的細緻程度不分高下,二人都能敏銳捕捉到配飾等物品體現出的生活狀態,察覺到集體生活中「別人有而她沒有」這樣的境遇帶來的難堪之感。
此處賈母發問「恍惚記得誰也有一個」。
事實上探春也好、薛寶釵也罷,她們眼中這件事情並不重要,完全不用上升到姻緣命運的角度,只是老太太隨口問、她們隨口答,讓閒聊得以繼續下去、不至於冷場,僅此而已。
薛寶釵記得史湘雲有,探春大概率也記得;她們都一樣的心細如髮,一樣的聰敏細緻,既然薛寶釵說出了答案,探春不妨隨口誇獎幾句她的優點。
而這件事情在林黛玉眼中則是完全不同的性質,她之所以會如此挖苦,是因為太患得患失、以至於草木皆兵。
簡簡單單一句話,就能看出林黛玉有多麼不幸福。